惠阳跃鲤桥 □黄小文
在惠阳区永湖镇麻溪河园岭村段,有一座跃鲤桥。它是惠阳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东省“百大新发现”文物单位。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记载,跃鲤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桥长18米,宽2米,高8米,拱跨约14米,属于典型的单孔砖石拱桥。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桥的拱部顶端,厚度仅38厘米,充分体现出跃鲤桥高超的建筑工艺和轻盈优美的艺术线条。此桥原是上世纪70年代前淡水、永湖至惠州市区的主要通道,直至1966年元岭大桥修通后才弃之不用。
为什么叫跃鲤桥?据《永湖史话》介绍,跃鲤桥的桥名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从前惠州东江上有一条大鲤鱼,它从东江游进西枝江,再上游到淡水河永湖河段后,又拐入麻溪河的元岭村鹊埔村民小组河段时,因河窄水浅想掉头,在那里翻滚腾跃数次,结果只转了半身,便精疲力竭死去,鱼尾巴高高地侧立着,似耀子(当地客家话,即风筝)挡住河道,从此大鲤鱼化身为山,当地百姓称为“耀鲤山”,因当地“耀”、“跃”同音,故也称“跃鲤山”。至清朝时期,后人在此河段建修建拱桥时,因靠近跃鲤山,就把拱桥命名为“跃鲤桥”。
2007年4月,惠阳区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该区普查人员在永湖镇开展普查工作时,通过翻阅《永湖史话》(作者就是跃鲤桥所在的元岭村人田伟才)等史料及找当地老人谈话,了解到在该镇元岭村有一座名叫“跃鲤桥”的古桥,便赶赴现场勘探、调查。后经省、市有关专家慎重确认,跃鲤桥最终被认定为惠阳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广东省“百大新发现”文物单位。
近几年来,经过《惠州日报》、《东江时报》和惠阳本地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时隔40多年后,跃鲤桥再次走进世人眼里。这座沉寂多年的古桥又热闹起来,成为惠州市众多文物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探幽之处。
我作为当地新闻单位负责人,有幸全程参与了有关宣传工作,对跃鲤桥的发现这一重大新闻,不单组织过较详细的报道,还曾多次到现场调研观赏。看得越多、了解越深,我对这座古桥就越感兴趣。
在这里,我仿佛看见惠州清末名士江逢辰在桥边寻芳探幽,欣然题词。
当年,惠阳区普查人员在现场勘探、调查时,发现该桥拱部顶端的两侧各有一块镌刻着“跃鲤桥”的石匾,“跃鲤桥”三字清晰可见,面朝惠南大道的石匾的小字是“光绪辛卯(1891年)三月”,面朝永湖麻溪方向的石匾的小字则是“江逢辰题”。这一发现让普查人员大喜过望。因为江逢辰是惠州清末进士、惠州本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尤擅书法。据考证,1891年时,江逢辰刚好30岁,而此时的江逢辰在书法上已经小有成就。由于受同乡邓承修(惠阳淡水人,清朝御史,善书画)的影响,江逢辰成年后尤其尊尚魏碑笔法,运笔方圆并用,在当地享有盛誉。而“跃鲤桥”石刻正是江氏所独有的魏碑风格。在清末年间,精于书法的康有为以“圆笔”作碑体的特殊方法,以区别清代以“方笔”为主的碑派诸家。而江逢辰则糅合了康有为和邓承修的笔法,形成方圆并用的独特风格。这一特点,在“跃鲤桥”石匾上表现非常明显。江逢辰英年早逝,卒于1900年,年仅39岁,因此留在世上的手书题刻很少。由此可见,他手书的“跃鲤桥”石刻弥足珍贵。惠州市文史专家吴定球先生认为,单凭江逢辰的珍贵题字,跃鲤桥就可上报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
在这里,我仿佛听见抗日将士抗击侵华日军的激烈枪声。
惠阳崇雅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于1988年3月编的《淡水史话》(第一辑)中的《海岸风云》一文 (作者黄业)提到,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击溃了淡水国民党守军后进犯惠州。按计划,日军攻克惠州后将继续向广州进攻。但当日军向惠州进发时,没想到在永湖跃鲤桥边遭遇国民党独立九旅一连将士奋力阻击。将士们依靠麻溪河这天然屏障,紧紧守住跃鲤桥,和日军展开殊死战斗,硬是把日军阻挡在跃鲤桥外。现在在跃鲤桥侧面桥身上,还可以看到当年子弹射击留下的弹孔。后来一连官兵因力量悬殊全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永湖人民为纪念这次战斗,在离跃鲤桥不远的下埔头山边立有“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慰英灵。
在这里,我仿佛看见廖承志、邹韬奋、乔冠华、何香凝、茅盾等抗日文化名人匆匆走过的身影。
据历史资料记载,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志士。当时,包括廖承志、邹韬奋、乔冠华、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茅盾、戈宝权、胡绳、廖沫沙等在内的千余名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尚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处境危险。为此,当时活跃在惠阳地区一带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按照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迅速派出精干队伍进入香港新界和九龙市区活动,投入营救、护送、接待工作。此后,从1942年1月至4月的100余天,千余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及家眷、国际友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士的护送下,从香港陆续转移到深圳坪山附近,再前往淡水、秋长。其中,廖承志、连贯、乔冠华、茅盾夫妇、廖沫沙夫妇、胡风等数百人先行抵达现在的秋长周田村的嗣前新居、榴兆楼,进行休整,再由东江抗日游击总队战士沿着老惠 (州)淡(水)公路护送通过跃鲤桥后,方进入惠州东江抗日游击区安全地带(今河源龙川)。
小小一座跃鲤桥,承载了一段厚重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一段激动人心的风云岁月。
新闻推荐
“小部门”有大作为,“冷研究”能产生热效应。据《惠州日报》5月6日报道,惠州市党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果丰富,走在全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