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亿招才引智 壮大人才蓄水池 惠州市开展专题调研为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把脉开方
硕贝德手机天线产销量稳居亚洲第一。这是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在仲恺高新区经营电子厂的老杨最近很忧心。凭借地缘优势,前几年帮人代工手机零件,虽然利润微薄,但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近两年来,订单不足、生产成本提升、招工难等问题,让他这类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企业举步维艰。“去年亏损几十万,今年如果再亏就准备关门了。”老杨叹气说。
同在仲恺高新区的一家叫“硕贝德”的企业,拥有包括10项发明专利在内的80项专利,是全国最大的无线通信智能终端天线企业,其天线产销量稳居亚洲第一,是真正的行业“隐形冠军”。TCL、三星、华为、联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手机中用于信号传输的天线,大多用的是硕贝德的产品。
是否注重科技创新,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当依靠传统优势保持高速增长的模式正在成为历史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近期,惠州市围绕“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把脉开方、探寻出路。
基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初具创新驱动特征
位于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的惠州长方照明项目,去年7月竣工,项目量产后预计年产值达48亿元,税收约2.4亿元,将壮大惠州市LED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提升市场影响力。
“今年长方集团所有生产基地的总部、研发总部、销售总部将全部搬迁到东江产业园。”惠州市长方照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谢润秋谈到为何选址惠州时表示,从产业规模、产业链综合发展水平看,惠州光源产业排名全国前三,LED产业链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惠州在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比较吸引人,行政效率和执行力高,政策上与深圳相近。
同样青睐惠州的还有不久前因冠名葡萄牙职业足球甲级联赛而成为“网红”企业的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中国领先的LED产品服务商位于东江产业园的生产基地,成为雷曼股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投资额达2.9亿元。
为何高度倚重科技创新的LED企业频频落户惠州?事实上,惠州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移动通信、平板显示、LED、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子5大产业集群。其中,在LED方面,惠州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既有一批产业龙头,又有一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惠州LED产业,已形成上游、外延、芯片到中游封装和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去年全市LED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说。
据了解,惠州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已形成“2+8”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格局,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9∶58.6∶35.5调整为2015年的4.8∶55∶40.2。201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9.2%和43.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经济形态初具创新驱动特征。
R&D投入占GDP2.45%具备创新发展基础
“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GDP2.0%的时候,就具备基础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在邹平生看来,2015年惠州R&D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45%,意味着惠州市的科学技术、研发人才、研发机构和研发资金投入等几股创新驱动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具备了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惠州要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还有哪些基础和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建成了仲恺科创中心、惠南科创中心、东江产业园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三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18个、领军人才38名,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1408件、9797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连续五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惠州市的创新体系建设也初见成效,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达255家、203家,初步形成了企业主导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
邹平生表示,惠州市还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大力开展平台构建、能力跃升、企业培育、动力激发、成果燎原、环境优化等“六大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构建了“1+6+N”政策体系,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障碍
科技与经济融合度不高
去年4月,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惠州分公司在仲恺高新区挂牌运行,可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信息、技术信息、政策法规咨询、企业交流等基础服务。还可与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担保、投资、保险等服务。
“很多企业有很好的技术,但是没有钱实现产业化。”仲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直言,惠州金融机构相对广深地区较少,仲恺高新区搭建的这个服务中心,就是要让更多机构参与资源整合。
事实上,惠州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2014年全市不到20家,仅为东莞的八分之一。创新生态系统未完全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不够健全,成为惠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大短板。
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市产业向高端化演进的深度不够。与发达地区相比,惠州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缺少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够强劲。
记者了解到,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相比,惠州市科研力量和高层次人才缺乏。惠州市科技研发活动人员总量为2.4万人,远远少于佛山的5万多人和东莞的7.5万人,创新人才短缺将直接影响惠州市创新发展。
出路
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调研组建议,按照“倒逼、引导、培育、提升”发展思路,学习借鉴深圳、佛山、苏州、宁波等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进经验,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倒逼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步伐,引导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聚集,培育驱动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提升创新要素保障能力,强化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自主创新发展基础,为惠州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注入强劲动力。
在惠州,越来越多公司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益。这种不断涌现的 “机器换人”现象,蕴涵着不低于现有产业提效“动能”的创新“势能”。
加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型生产结构支撑,是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惠州市将在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改造提升服装制鞋、水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LED、生物医药等新的优势产业,构建支柱多元、结构优化、支撑力强的“2+2+N”现代产业体系。
其中,惠州市把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计划,以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及制鞋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完善开放式创新驱动体系
一个机械手正在有条不紊地为灯泡做测试,将灯泡放进各种检测设备,会亮灯的就插在合格的盆子里,不合格的就插在另一边,这是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市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演示样机。这个成立不足半年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为惠州20多家企业开展工业4.0等升级改造咨询服务。
一边是企业急需通过新产品、新技术在市场上“开疆拓土”,另一边是不少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不识”。新型研发机构无疑为科研成果和产业成果搭起“鹊桥”。
需要完善开放式创新驱动体系,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升级的平台支撑。加快创新平台,特别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惠州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偏少,建成的4家、在建的9家。
去年出台的 《惠州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明确规定,新型研发机构可按照近3年投入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购置经费最高25%的比例申请扶持,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包含已获得的认定奖励)。据了解,惠州市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10家以上。
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惠州市将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推动仲恺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群、留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孵化器基地等中大项目建设,推广“创客空间”、“异地成果惠州孵化”、“异地孵化惠州加速”等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力争2017年全市孵化器总数达18家以上。
惠州市还提出,将深入实施平台构建计划,加快推进高新区和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镇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基地、双平台、多节点”的创新驱动支撑格局。加快推进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打造惠州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将环大亚湾新区、仲恺高新区“两大平台”建设成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
壮大创新性企业群体规模
研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全自动导电薄膜生产线,研发出叠层无序纳米银网导电膜……惠州易晖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美日等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易晖光电手握22项专利 (基本上是国际PCT和国内发明专利),47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成,成为国内行业技术领先企业。
众所周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脊梁。据了解,2015年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有255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是基于科技创新关键要素提出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意味着其涵盖的科技指标上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就抓住了惠州市科技创新的"牛鼻子"。”邹平生说。
调研组提出,要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规模,形成引领经济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首先是加快培育创新性“主动轮”企业,推动更多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创新链中的“主动轮”企业,带动一大批从动轮,形成创新机构全盘互动;其次是加快推动大型企业研发战略布局,引导并促进本土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制定实施技术国际化战略,集中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孵化平台。与此同时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后补助、科技创新券等财政科技投入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应从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引进科技企业和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三方面入手。”邹平生说,惠州市将落实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构建环大亚湾新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不断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科技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
强化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但目前惠州市只有一所本科院校,研发人才的“蓄水池”不够多。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直接配套和支撑,且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新技术发展环境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让惠州市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面临科研人才匮乏的瓶颈。
为此,惠州市今年出台《关于深化完善“人才双高计划”实施“人才双十行动”的意见》,根据“人才双十行动”部署,惠州市每年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将达10亿元。其中实施的“天鹅惠聚工程”,千万元重金引团队。计划到2020年,累计投入不少于3亿元,面向海内外引进50个以上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名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入选的团队和个人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和10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堪称惠州招才引智的最大手笔,为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要强化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构筑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的保障体系。”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完善适应创新需求的人才支撑体系,还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逐步形成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决策和创新方向制定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惠州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落实“1+6+N”创新政策体系,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导向和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探索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事前资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事中贴息、“创新券”事后补助等政策,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加大政府股权投资引导资金投入力度,推动股权投资行业发展。
本组文字本报记者 曾兴华
新闻推荐
避开低洼入高楼 远离电线寻救援 遇暴雨如何避险?市三防办支招
今年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惠州市天气呈现开汛早、雨量大、强对流天气频繁等特点。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市三防办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