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花三弄为哪渡
□曹春风
和平县合水镇的兴径村,以前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现在,俨然成了“别人家”的村落。在这里,乌托邦式的家园似乎有了清晰的模样。兴径村,也成为了无数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兴径村,一个正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地方,它的变化,颠覆了我对传统旧农村的刻板印象,它的美丽、乡韵、文化气息,随三月的清风扑面而来,随三月的繁花悠扬心间。
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洁净的路面,红黄蓝彩虹颜色的公路标线,一条旅游公路引领着我们欣然前行。昔日的校舍,变身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健身房、图书室、琴棋书画室、舞蹈室、瑜伽室、舒心驿站,整栋楼墙上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家教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墙展,这里已俨然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村民们在闲暇之余来到这里,或阅读,或对弈,或鼓琴,或弄墨,或切磋球技,或引吭高歌,或欢舞一曲……地里田间劳作的辛苦,或许在这里能够得到些许释放;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会将生命的光芒消磨殆尽,在这里,或许能够看见生命的丝丝光亮;流离失所的心灵,或许在这里,有了最熨帖的安放……贫瘠之地,不再荒芜;暗淡夜空,星星点灯。
放不慢的脚步,已踏进了玫花渡。玫花渡,被誉为和平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宿。带着好奇和疑问,想寻找“渡”字的深意。传统的岭南民居,诗意的院落,一株海芋,一盆素兰,一缸睡莲,一瓮玫瑰,一坛月季,桂影亭亭,花语浅浅。蜿蜒的石板路,长长的廊道,木质的窗棂,透过天井,抬头即可望见蓝天与白云,一切都保留了记忆中故乡的原有模样。仿藤蔓编织的灯笼,做成竹子模样的水龙头,花架下荡悠的秋千……每一处细节的处理,又这样用心用情,别致而隽永。
随心随性地,行到合意处,安坐亭子里歇息。呷一口玫瑰花茶,透过风帘,望着远处的玫瑰园,缕缕幽香随风而至。此间,我也终于知晓了玫花渡的“渡”字的寓意,它取意于一代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与郗道茂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又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谓之“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渡己先渡人,渡人终渡己”,这大乘佛教的宗旨,让玫花渡又有了“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高度与气度。
走在乡间小路上,看见撒欢儿的小狗,小溪流里悠游的鸭子,捞鱼嬉闹的小孩儿,溪岸上含笑嗔怪唤童快归的老奶奶,祖屋厅堂门口围坐一起聊家长里短、说岁月悲欢的老人……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勾起我对童年时光故乡的记忆,丝丝缕缕,绵长又温暖。留住乡韵,记住乡愁,让这份美丽的忧伤交给时间去抚平去珍重。
时间匆匆,在兴径村,来不及细细打量端详的有博山老屋,还有河源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创园,匆匆掠影的柱式日晷,想着下次有缘再来时,一定会认真地探究古代先民是怎样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嗯,就这样愉快地约定了。想不到,小小的兴径村竟然有这么多令人神往的东西,真是“宝藏兴径”呀。
大地不语,美丽的兴径村却交出了最生动的答卷。转身回眸,耳边仿佛回响起一首清雅的古琴曲《梅花三弄》——君子之真,弄清风;君子之情,弄飞雪;君子之操,弄光影……兴径村以文为介,以花为媒,以美为质,播种美丽新农村的希望与梦想,飞扬清芬香气与奕奕神采。乡韵袅袅,乡情悠悠。越来越多外面的人走进兴径村,享受泥土的气息,感受质朴的文化,邂逅田园的诗意。
在这个草长莺飞的三月天,喜遇如玫瑰花绽放的兴径村,是缘渡,是心渡。
玫花三弄,万般皆渡。
新闻推荐
河源和平青州中学近半学生来自外地 政府学校老师合力辟出山区办学新路
南方日报讯(记者/蒋才虎通讯员/钟汉标朱景优)笔者近日从河源市和平县教育部门获悉:该县青州镇位于九连山腹地,素有和平“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