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与“袁校长”在河源的“师生”缘
惊闻袁隆平院士不幸离世的消息,回忆起曾经采访他的点点滴滴,我泪眼蒙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老人,顶着烈日,在田里忙碌不停,汗水从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上如雨滴落,滋润他满怀深情的田地……老人黝黑的皮肤,慈祥的脸,专注的神态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2005年12月8日,袁隆平院士率队来到紫金县考察两系法超级杂交稻制种工作,报社领导安排我去现场采访报道。头一天下午,听说有机会能见到袁隆平院士,我的心情就一直处于亢奋中,因为我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袁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当年在学校就读的时候,多次聆听过袁院士的报告。当时已经毕业离校数年,十分迫切想再次见到自己的“校长”。在头一天晚上,我一直无眠,反复查阅了很多袁院士的相关资料,努力为第二天的采访做好相关准备。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不知是因为天气太热,还是我太紧张了,总之我开始不停地冒汗。当看到袁隆平院士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出现在我面前,他脸上的笑容和我之前在学校见到的一样和蔼可亲。
在袁老考察的过程中,我鼓起勇气走上前,作了自我介绍。我说我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多次聆听过袁院士的报告,现在在河源日报社工作。袁院士听说我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十分高兴,把脚步停了下来。
袁院士欣然接受我的短暂采访。我向他请教紫金县发展两系法超级杂交稻制种工作的前景以及优势等,袁院士都一一回答我的提问。他告诉我,紫金发展超级杂交稻制种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解释道:紫金县处在北回归线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合进行超级杂交稻制种,此为天时;紫金县山多,台风影响小,是一个天然的“制种场”,此为地利;另外,紫金县领导以及相关部门都十分支持超级杂交稻制种工作,大力推广农业高产技术运用,该县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和丰富经验,此为人和。
由于袁老工作繁忙,我的采访只持续了几分钟,但却让我终生难忘。
现在,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作为他学生的我,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和发扬袁老那种百折不挠、献身农业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继续扎根河源,为河源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袁校长,一路走好!
(本报记者苏勇军)
新闻推荐
日前,邮储银行河源市分行联合河源超然汽车城别克4S店,开展以“爱车在线贷走美好随心畅享”为主题的活动。活动邀请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