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盆地沙溪村盲桥小组: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

河源日报 2021-04-23 09:11

■盲桥小组的西施柚示范基地■盲桥小组打造“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灯塔盆地农高区(示范区)“打造生态河源主战场、乡村振兴主引擎”系列报道四

核心提示

当前,河源正全力把灯塔盆地打造成生态河源主战场、乡村振兴主引擎。几年前,位于灯塔盆地西部的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盲桥小组还面临土地资源丢荒严重、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空壳化”现象明显等发展难题,但近年来通过农村综合改革,盲桥小组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路,逐步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盘活农村资源发展农业产业

盲桥小组位于顺天镇沙溪村的边缘地带,有各类土地资源1080亩,其中812亩可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如今这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是远近闻名的明星级村小组。可几年前,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党支部书记朱杏花说,盲桥小组地处偏僻,也没有资源、产业和经济收入,如何让群众富起来,考验着基层干部的能力。

2018年开始,灯塔盆地示范区管委会围绕把灯塔盆地示范区建设成为“河源市乡村振兴主引擎”的战略定位,就如何解决在农村青壮劳动力不足、土地资源丢荒严重的情况下,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提高集体和农民收益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灯塔盆地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盲桥小组为灯塔盆地首个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组。

推进“三变”改革整合生产要素

思路决定出路。2019年10月,盲桥小组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将分散的资源、资金、农民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盲桥小组的17户家庭、1个村集体、2个其他社会组织自愿将28亩旱地、225亩水田、559亩林地等土地资源,入股东源县盲桥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股东。

灯塔盆地示范区管委会按入股资源资产核定总价值的10%给予配股资金,支持合作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保底+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资金、农民分散这一阻碍农村发展的“顽症”,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发展。

产业兴则农兴,产业旺则民旺。盲桥小组以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东源县盲桥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保底+分红”方式,已引入农业企业种植西施柚200亩、百香果100亩,经营水产养殖100亩。同时,大力发展民宿、垂钓、农家乐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进一步拓宽农户和村集体增收渠道。改革后,预计该合作社年经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通过股权收益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路。

村民朱伟东说,之前,盲桥小组没产业时,他在外地工作。近几年家乡发展产业了,他回到村小组工作,工资一个月有4000元。

向16个村推广盲桥经验

盲桥小组是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样板。灯塔盆地农高区(示范区)对盲桥小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进行总结,并在该区16个村因地制宜进行推广,为全市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接下来,灯塔盆地农高区(示范区)将继续鼓励探索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全面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优先股”“先租后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等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策划:范建国李成东

■组稿:本报记者曾俊霖李成东特约记者欧阳健

■摄影:本报记者杨坚

新闻推荐

东源将邀请四方客商到云境仙湖 采茶品茶赏茶说茶评茶秀茶

○本报讯记者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蓝天明“水是东源好,茶称上莞香”。明日,东源县将在省茶叶专业镇、海拔1000米的上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