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推行公共创新平台扶持方式和评价机制改革 激活科创平台“一池春水”

河源日报 2021-04-23 08:58

■广东中电创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

■文/图:本报记者刘昕

去年12月,河源鹏程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获一个好消息:顺利通过高企认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公司产品竞争力、品牌形象、发展信心形成连锁反应,为企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公司董事会秘书孔晴晴说,这离不开河源广工大研究院的帮助。在研究院的引荐下,该企业与广东工业大学“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王峰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开发了一款运用10多项专利技术的机器,公司产品从传统的“水切割机”升级为“六轴水切割机机器人”,因此更环保、应用更广泛,升级后的产品远销海内外60多个地区,产值翻番。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创新平台是企业联通湾区创新资源的桥梁、窗口,对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助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河源市扎实推进公共创新平台扶持方式和评价机制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激励研究院积极引进湾区创新人才团队、重大科研成果,并对公共创新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测、绩效评估”,参与前期扶持、后期评价的全环节管理,推动湾区科技成果、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河源市,构建“湾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的创新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团队数量居粤东西北前列。

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化

手段激励企业创新

“随着科创平台数量的增多,是否发挥作用也需要纳入管理机制内,真正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河源市加强与湾区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天津大学精密仪器院士工作站等5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院)。

据介绍,在2019年之前,河源市对科创公共服务平台采取“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方式予以定额资助,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精准,考核内容不够详实具体,对平台缺乏监管,以“算总账”方式进行总体评价。“包干制”“无竞争”的方式导致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出现定位不准、聚焦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科创平台停留在帮项目单位撰写调研报告、专利申请、协助开展活动上,没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自身发展上来。”

为有效解决问题,市科技部门勇于改革、主动作为,探索改变公共创新平台扶持方式,设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全额资助方式改为“基本运营+项目申报”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化手段激励研究院积极引进湾区创新人才团队、重大科研成果,项目申报按《河源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事一议”项目管理办法》执行,发挥财政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科技政策引导,激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据悉,2019—2020年河源市共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达1.07亿元,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3.89亿元。2020年,河源市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解决复工复产迫在眉睫的资金需求。如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仅用3天时间,获得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700万元,扩大口罩生产规模,为河源市提供疫情防控急需物资。

以“量”考“量”,动态绩效考核评价现实生产力

记者了解到,除了前期扶持方式的改变,后期的评价机制也发生变化。为确保科创平台真正主动为企业想办法、给思路、谋发展,河源市改变以往考核办法,以产生“现实生产力”为导向,对河源市公共创新平台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测、绩效评估”,从2020年起,加强对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管理,实行季度通报平台任务完成情况制度。同时,通过第三方机构按公共创新平台对“河源的贡献”定期进行评估考核,科技、财政等部门对研究院工作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评估考核结果,对照绩效目标设置,动态调整奖惩措施、优惠挂钩、优惠期限和产权移交等政策,进一步激发公共创新平台活力。

这种参与前期扶持、后期评价的全环节管理模式,构建了“湾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的创新体系,通过实施改革,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活力,释放平台强大创新张力,推动湾区创新资源在河源市集聚。“动态考核机制虽然对研究院的要求更高,但确实让我们有干劲、有动力、有目标。”广工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以“量”考“量”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科创平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从以往“请进来”到主动“走出去”的变化,也让河源市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新载体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育成体系、高层次人才引育、企业转型升级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河源市共推荐105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98家,通过率达93.33%,居全省前列;2019年以来,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居粤东西北前列,新增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实现零的突破。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36.7%,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1家;省级孵化器2家、加速器1家。累计孵化企业89家,培育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孵化企业产值累计3.17亿元,实现利税2200多万元;两年来,引进或柔性引进国家工程院院士1名、“珠江人才计划”科研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扬帆计划”创新团队1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公共创新平台累计服务企业300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20多项,降低企业直接研发成本超6000万元,为企业新增销售额超5亿元,新增利税超5000万元。

河源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如泉眼汩汩,公共创新平台的“一池春水”被激活后,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力支撑。

新闻推荐

江东新区召开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推进会 改善人居环境巩固国卫成果

○本报讯记者张平特约记者俞俊翔近日,江东新区召开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推进会,通报新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