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仔,你不知道的秘密

南方日报 2021-03-25 10:40

阳西县塘口镇下垌村委会的瓦屋仔远景。资料图片,由阳西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瓦屋仔近景。阳西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瓦屋仔的秘密,绝不是你一眼就能看透、就能读懂的。你必须走进来,踏上这方神奇的土地,找到村庄的密码,启动瓦屋的钥匙,才能听懂那些瓦片与石头的言语,才能倾听那里祖祖辈辈的故事,才能探索那竹林掩映下、水草丛中古老的秘密……

●作者:何婉苑

静谧中一幅别在大地上的山水田园画

十月的黄昏,下乡阳西县塘口镇下垌村委会,途经瓦屋仔,途经一片静谧,途经一片乡愁……

远远的,在一片金黄的稻田尽头,在三面环山的翠色拥抱中,青砖灰瓦、整齐划一的瓦屋仔静静地伫立在冬日黄昏的余晖中,美如一幅别在大地上的山水田园画。

宽大的硬底化进村大道,干净得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没有炊烟,没有鸡鸣,没有狗叫。静!才发现所有的房子大门紧锁。

我惊异于房子的整齐,横巷竖巷整齐划一的布局。首排房子共有六座,后面竖排紧跟着五六间同样的房子。每一间房子都是一座两廊结构,统一的青砖灰瓦,统一高度的石脚,统一的窗子。房子与房子之间大约有两米左右的巷道,是硬底化的,但杂草依然破石而生。

相对于房子的结构,我更惊异于房子统一的色泽。一眼看去,每一座房子的新旧程度都是一样的,完全看不出年份差别。这在我所见过的村子里绝无仅有。尽管房子看上去有一些岁月,但感觉依然很新很坚固,再住上二三十年也没有问题。

迫不及待要环村一圈,车子却在半途停了下来,环村大路并没有全通。下车来才发现眼前是一片树林,落叶与杂草快把路面全覆盖了。而目之所及的几座房子被一大片芦苇挡住了,芦苇那么高、那么茂盛,直长到屋顶上并穿透了瓦面。夕阳余晖下,晚风中的芦苇摇曳生姿,美得有点忧伤。

看来村子已经很久没人住了。打量着这些房子,我脑海中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放着这么好的房子不住,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莫非这里曾经历过很特殊的事情?

暮色苍茫。我无法解开村庄的密码,却多了一份别样的乡愁。

乡愁中村庄里祖祖辈辈的故事

两个月后,第二次走进瓦屋仔。这一次,有了开启村庄的钥匙——从这条村子走出去的广东灌浆岛科技集团董事长邓敬森先生,还有该村的村干部以及另外几位长辈,他们一一为我们揭开了村子的秘密。

原来,瓦屋仔邓氏的祖辈为福建人,老祖宗邓志斋官至布政司。元末明初,为避兵乱,邓志斋挈妇将雏迁居广东梅州。明朝洪武年间,其中一脉从梅州辗转龙川县,最终迁至阳江塘口热水乌坭坑村开基繁衍。后来,由于人丁兴旺田地少,邓氏的祖辈便到瓦屋仔一带开荒耕种。一年又一年,开荒的田地越来越多,邓氏的祖辈认为瓦屋仔一带风水好,可以再建村。嘉庆年间,邓氏祖辈的兄弟也就是瓦屋仔村的邓氏太公邓国开,便带着他的3个儿子从热水村分出,在瓦屋仔另立新村。最初,太公邓国开建了一间大屋。为防盗贼防土匪,大屋由10多座房子拼接而成,房房相通。而通道是迷宫式的,陌生人进村没转几圈就迷路了。大屋的主体为石头和青砖,屋顶是盖瓦的,周边还有壕沟和碉堡。

那时候,绝大部分人住的还是茅屋。因此,周边村民便将这座特别的“瓦屋仔”呼作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邓氏的祖辈在瓦屋仔一住便是150多年。

遗憾的是,这间住了七八代人的大屋,现在我们只能想象一下了。

那整齐划一房子的故事

瓦屋仔村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所有的房子都是同样的新旧。

邓敬森说,那是因为所有房子都是同一时期(1974-1975年间)建的。房子的建成,完全是因为父辈有勇有谋有担当,灵活搞互助。

话说到了上世纪70年代,邓氏的子孙越来越多,大屋完全住不下了。邓氏的子孙“父业子能承”,筹划着族中每家至少建一座房子的大业。

那时候的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都在生产队挣工分,单家独户要建造房子可不是易事。一是没有砖瓦、没有木材,二是人力不足、时间不允许。其时,邓敬森的父亲邓修权为下垌大队大队长,伯父邓修德为本村村干部,这两个领头羊有智慧、有担当,兄弟俩同心协力,想到一个大胆的“双赢”办法:把农业生产与建房子统筹安排——在完成农耕任务时,先是安排在空闲时间,由生产队统一烧砖烧瓦。再就是家家户户正式建屋时,由生产队统一派人协助施工,以记工分的方式出工。收工后回自家吃饭,不给屋主添负担。“统一思想,统一拆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是这次整村拆建的16字法宝。短短的两年时间,便建起了30多座一模一样的青砖灰瓦房子。所有的房子设计朝向一致、间距一致,后排比前排稍高,一眼看去整齐划一,非常气派。

那时候的农村,很多人的房子还是全泥砖,像这样整条村是青砖的绝无仅有。而在为全村建房子的同时,因充分调动了全村人的积极性,人人不遗余力,该村在农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落后,还连年增产丰收,因此获得了“阳江县文明村”的荣誉。一时间,瓦屋仔村名远扬,成了整个阳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一批又一批人前来参观学习……

那竹林掩映下古老的秘密

沿着硬底化的村道绕着村子行走,发现村子最后面的两座瓦面已经破落的房子,竟是复式结构两层的!村干部自豪地说,这两座房子在那个年代很出名,阳江刚成立电视台时就来报道过。

两层的瓦房子!驻足凝望,不得不佩服邓氏祖辈的智慧。

在村的后面,看到一条第一次来没有看到的新泥路。原先被杂草覆盖的环村大路也全通了,那些穿过瓦面长到了屋顶的芦苇也全部清理了。村干部说,这段新路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刚修建的,从这里走出去1.5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天然塘口热水温泉。

新水泥路通向的是一条河。河道不大,设有拦河陂,水却是满的。以拦河陂为界,河上河下10多米后面是密密实实的竹林。

村干部说,他们村的蔡伦造纸技术很早就有了。只是这十几年来,河里的水越来越少了,加上造纸手工业经济效益差没能继续发展,荒废了。他家原来就是造纸的,他年轻时经常用自行车运草纸到电白、沙扒那边卖。

怪不得这里这么多竹子,水资源还这么丰富!

想看看那些造纸工场。村干部说都在竹林里,被竹木包围被荒草、落叶覆盖了。正失望之余,邓敬森指着河上游岸边的一棵大榕树说:“那棵大树下藏着一个"袖珍都江堰",其原理和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一样的!智慧的先祖垒了一个石坝,形成一个分水的鱼嘴。平时不发洪水时,这条流淌着山泉水的小河,供全村人生活使用和村前土地的灌溉;发洪水时,多余的水就会溢出石坝,排向更低的沙田河里流走。别小看这个设计,正因为有了这个小工程,无论下多大的雨,乃至山洪暴发,河水都能定量流入村子。也因此,这条村永远不会被水浸,冬天不旱夏天不涝,而且一年四季都特别干爽。”

迫不及待要去一睹“袖珍都江堰”的神秘面目。沿着新开发的村道往回走二三十米,便看到了一条硬底化小水渠。小水渠的水依然很清澈,只是落了不少的竹叶。邓敬森说,这水渠是从上面的“袖珍都江堰”引来的,从前是一条很有诗意的小溪,水清沙白,有小鱼有蚬子,小时候他经常在这里捉鱼摸蚬。

为了看“袖珍都江堰”,大家沿着许久没有人行的山道进山。一路上,邓敬森不时为我们介绍一些树木的名称。山路旁有几丛像韭菜一样的植物,据说这是一种可入药的兰花,其他地方少有。

可惜,密密实实的竹林深处和水草丛中,我们只闻流水淙淙,甚至鸟鸣啾啾,却没法看到“袖珍都江堰”的真面目。

在村的后面,是一片肥沃的稻田。我们沿着山脚边往前走,经过一块大石头。村干部说,这是雷打石,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事。雷电的巨大力量把一块大石劈开了两半,一半滚下稻田边,另一半还在山腰上。

我听得很惊讶,努力想看看劈口,可大石经过几十年风吹雨打,曾经的“重伤”早已了无痕迹。

越过田野,就是那条在新农村建设中跨越3个村委会,却创造了“零赔偿零反对”的美丽乡村绿道。我们沿着绿道走了近20分钟,便又是瓦屋仔的进村道。沿途不仅有出产美味的梭萝丹竹笋的竹林和其他珍贵植物,更有美丽的风景:远处青山如黛,秀美异常;近处却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视野辽阔。而越过田野看向远方,竟可以直接看到巍峨的粤西第二高峰——峨凰嶂。让人感觉这里真的是风景如画,风光旖旎。

我们的脚下,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穿过村前的田野向远方流去……正好奇于这条小溪是不是从山后面的“袖珍都江堰”流出来的,邓敬森微微一笑说:这是另一条溪流,村东南方是两条小河的交汇点,这叫“两水夹金”……

那走出去的子孙们的故事

俗语说:有好山好水的地方,定能出人才。

听过瓦屋仔祖辈的故事,看过瓦屋仔村的山水,此刻我更想知道瓦屋仔村走出去的子孙们的故事。

真可谓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从瓦屋仔村走出的子孙后辈中,不但有做生意的、有当官的,更出了一位国家级化灌专家、原位处理大王!他的团队居然是工程界的特种部队,能让岌岌可危的大桥“起死回生”、能使烂泥变磐石、能化腐朽为神奇!抢救过全国各地很多惊心动魄的大工程,获得过数十次全国全省第一,获得过多项国家专利……他,就是眼前这位陪了我们半天的广东灌浆岛科技集团董事长邓敬森先生!

出生于瓦屋仔村的邓敬森,在求学阶段就喜欢钻研,热爱探索,敢于拼搏。1989年,邓敬森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接着又被派到所里的灌浆公司工作。化学灌浆可谓非常冷门的学科、非常冷门的技术和非常冷门的职业,但邓敬森却如鱼得水。很快,他便在这个极为冷门的行业中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从业务能手到技术专家再到管理精英,工作仅4年,邓敬森便当上了中国科学院属下的化学灌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时年仅26岁。

有着大抱负的他并不满足眼前的职级,他想要达到的是这个行业的“高峰”,是这项冷门技术的神奇与极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他,要在这个冷门的行业里创造更大业绩。

1998年,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以及怀着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邓敬森毅然放弃中科院的优厚待遇,下海创办桂林科达化学灌浆有限责任公司。同年,科达公司利用化学灌浆技术挽救濒临倒塌厄运的隆安大桥,从而名噪一时,事业迅猛发展。2001年,邓敬森在阳江市创办广东灌浆岛公司,次年并购广州爱克思环保技术材料研究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集生产、科研、施工、销售、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化的综合性大型企业,设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达数十家。灌浆岛公司也一跃成为全国化学灌浆行业的龙头企业。

祝福与期许

又到了鸦雀归巢的傍晚时分,绚丽的晚霞中,静静的瓦屋仔,古朴、唯美。

此时,我心中涌起的已是与此前完全不一样的“乡愁”……

乡村振兴的号角嘹亮吹响,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对于人杰地灵的瓦屋仔村的将来,邓敬森说,瓦屋仔有很好的乡村旅游资源条件,整村很适合打造为民宿。村后的“袖珍都江堰”和造纸工场都是亮点,可以恢复。同时,可以兼带打造为文化协会的创作基地,赋予瓦屋仔更多的文化元素。因自己常年在外,无暇兼顾,希望有识之士有缘之人帮忙完成这个心愿,他会全力配合,甚至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瓦屋仔的未来,我们祝福着,更期许着。

本版统筹:张俊张琪琪

新闻推荐

龙川投票表决出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在日前召开的龙川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271名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