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实现就医“零距离” 让群众有“医”靠
2020年6月,广东省印发实施《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病管理中心运行指南等15个指南(试行)》,致力于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问题。和平县自列为国家卫健委确定的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各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当地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先试先行、锐意改革、大胆实践,整合县域医疗资源,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着力破解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实现就医“零距离”,让群众有“医”靠,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出一条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精心擘画
医共体建设走上“正规化”
“现在看病太方便了,不用到县城也能让县里的医生帮我看病。”和平县优胜镇新联村村民陈先生从镇卫生院出院后,向其他村民讲起看病的经历。不久前,陈先生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正当他打算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人民医院就诊时,得知镇里的卫生院有拍摄片子的仪器,也可以让县里的医生看病,这对于家里活计多走不开的陈先生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就骑着摩托车到镇卫生院就诊。在陈先生入院治疗期间,镇卫生院请到了县人民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并根据诊断结果对症下药,他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不出镇就能看好病,得益于和平县全力打造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为基层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毗邻率先实施医改的江西省,和平县因落后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健康需求,导致大量本地患者舍近求远地北上看病。患者的外流,也一并带走了县里近半的医保资金,县里无力投入,医院建设缺乏动力和活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发展日益放缓。改革是民心所向。2015年,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覆盖,和平县乘着东风,在3家县级医院改革后,呈现出政府投入、服务人次增多,药品费用、就医费用下降的“双升双降”态势。2017年,广东省选取粤东西北地区15个试点县,探索县域医联体建设,和平县位列其中。
按照国家、省政策要求,和平县首先尝试性地组建了3家医联体,并以这3家县级医院为龙头,将17间乡镇卫生院分为三组,县人民医院联合9家,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分别负责4家,实行县镇一体化管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2020年4月,和平县借鉴其他县市成功经验,取消原来的3个医联体架构,整合为1个紧密型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成立医共体总医院,横向联合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纵向联合17家乡镇卫生院、245个村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人财物统一管理,形成了“医疗一盘棋、财务一本账、管理一家人”的新格局。在新架构下,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联为一体,按照功能定位分工协作、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刚投入运行就呈现蓬勃生机。同年10月,和平县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1年1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的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和平得到广泛认可,成为广东医共体建设的新名片。
共享协同
医共体实现就医“零距离”
2015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探索网络医院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专家的“面对面”服务。和平县以第二批试点县为契机,将设备铺到了每一个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了远程网络全覆盖。在最初的改革图景中,“面对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专家通过互联网为患者远程诊疗,另一个则是远程诊断。在实践过程中,远程诊断成为和平县的改革亮点。
2015年10月,和平县远程心电监护试点正式启动:和平县人民医院设立远程心电监护(诊断)中心,各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设置远程心电监护站,镇、村医生采集数据,心电图实时上传,县人民医院的医生出具诊断报告。和平县阳明镇书塘村黄老伯是最早的一个受益者。有一次他胸口闷了两天,到村卫生站看病,经过培训的村医立刻帮他戴上检测设备,进行心电图检查,10分钟后检查结果返回,提示数据异常,有心梗危险,立即启动危急值报告,一边由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指导村医进行院前应急规范处置,一边开通绿色通道,派救护车接患者到县人民医院治疗。后来,黄老伯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生命得以延续。目前,和平县17个乡镇近200个村卫生站都安装了远程心电监护设备,实现了县、镇、村全覆盖,检查人数超过20万人次,检出异常心电图约2700人次。
近年来,和平县还与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2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远程合作,逐步实现全县医疗机构信息互通、检查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协作,通过影像的实时会诊,使本区域内医疗机构影像图像采集、传输、诊断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不仅让群众看病少花钱,而且看得好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截至2020年7月底,已累计开展远程影像和远程会诊6808人次,形成上通下达的医疗底网,医疗服务的温度真正抵达每位患者的心。
上下联动
县乡医疗机构成“一家人”
人才队伍建设是和平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厚积薄发的力量来源。2013年,和平县人民医院搬迁新址,该院用5年时间储备的近60位业务骨干,在搬迁前流失了70%。和平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黄兰婕告诉记者,人才流失后,该院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把招聘要求从本科放宽到专科,且以本地生源为主,给愿意留下来的医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和晋升空间。
“这是对多方有益的事,我们给予基层医院的患者更加及时的诊断和帮助,让他们用更少的费用和精力,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待遇;对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而言,在沟通交流中也逐渐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对我们而言,则是倒逼大家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才能带给基层医院更多的帮助。”黄兰婕说,医共体的建设不仅为患者解决看病问题,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通过“借脑、借力、借技术”,不断提升院内医务工作者专业技能水平,过去只有在上级医院或省专家手中才能完成的三级、四级高精尖手术,和平医生也逐渐可以独当一面。据悉,近年来和平县共从广州、深圳等地三甲医院引进10个专家团队,利用周末时间,助力医院10余个专科技能水平提升,带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和平县同时注重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启动培训计划。“所有到县人民医院进修的基层医生,我们不仅不收进修费,还每人提供500元生活补助。”黄兰婕介绍,为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一线,培训结束后,和平县统一选派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常驻乡镇卫生院,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实行“一院一医一护”行动,全县无论是县级、镇级还是村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现在都成为了“一家人”。
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各项机制和政策的倾斜,让曾经去大城市发展的医生陆续回流。据了解,目前该院离职重返人才有15人,另外招聘的人才有18人,为和平县的卫生服务贡献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和平县县域内住院率达86.7%,比2017年提升4.9个百分点,全县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到65%,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均比医共体实施前提升超过10%,住院费用均下降。
组稿:本报记者刘昕特约记者朱景优实习生黄依依
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
新闻推荐
□叶嫚妹一个地方有了河流,便如天女有了飘带,壁龙点了眼睛,这个地方也就有了生机,有了灵动。和平县城,庆幸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