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墨香雅韵 氤氲千载
清康熙曹素功制黄海山图紫玉光墨一套三十六方(中国嘉德供图)
周美洪
朱砂墨
周美洪和他主持制作的徽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施沛霖实习生林少娟
图/受访者提供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墨,镌入中国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之一。中国文人素爱自称为“墨客”,将其作品称为“墨迹”,一句“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道尽对墨的重视。
天下墨业,以徽墨为首。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视为爱物。
追溯徽墨的历史,其兴起于南唐,当时易州制墨大家之后奚廷珪因制出“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佳墨,受封墨务官并获赐国姓,从此易姓李廷珪,李廷珪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北宋宣和三年,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将徽墨之都和歙砚之乡——歙州改为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流传至今。
黄山松炼徽墨之骨,徽州水发翰墨之香。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下,徽墨早已超越了其最初作为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筑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之风盛行,墨品收藏作为后起之秀吸引了不少视线,正所谓“紫金不换,名墨难求”,古墨行情正加快向上。
鉴一锭墨,须经看墨、闻墨、比墨三道程序,极为考验鉴墨者的眼力与艺术底蕴。如火如荼的墨品市场中,新入门的藏友们又该如何辨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本期《名家话收藏》请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先生,与藏墨爱好者们分享他的赏墨、制墨、藏墨心得。
【嘉宾简介】
周美洪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历任三届副会长,现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中国徽墨研究所所长、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壹|赏墨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质地与使用效果为赏墨重要标准
从南唐到现代,1200年的光阴里,徽墨在历史的千锤百炼下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基因,仅是其装饰图样和形制,便涌现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明代“四大墨谱”。周美洪认为,一锭好墨应光泽如漆、经久不褪,同时具上佳的使用效果。一锭徽墨,不仅凝聚了传统制墨技艺精华,更是一方水土人情在艺术殿堂的映射。
羊城晚报记者:文房四宝中,笔墨纸砚各有讲究。自古墨出徽州,徽墨作为传承中国传统制墨技艺的珍品,它有哪些独特之处,能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呢?
周美洪: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徽墨第一大特点是“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这是形容它的持久度。徽墨落纸如漆、色泽黑润、墨香四溢,留下的墨迹可经上百年而不褪色。
徽墨的另一特点是用于作画,能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在中国画中,以水调节墨色可以形成多层次的浓淡干湿,即便用单一的墨色,也能使墨色有焦、湿、干、淡、浓的变化,完美地表现所绘事物的特征和意境。绘制中国水墨画,一定要用徽州特制的烟墨,故自古以来,徽墨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
羊城晚报记者:徽墨在这上千年间实现了怎样的传承与发展?
周美洪:中国是墨的故乡,徽州产墨,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徽墨声名鹊起于南唐。及至宋代,徽州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从以松烟为原料的松烟墨,发展出以桐油为原料的油烟墨,松烟墨、油烟墨的工艺一直延续到今天,徽墨也名动天下。明代中期,徽州制墨业空前繁荣,形成歙墨、休宁墨、婺源墨这三大徽墨流派。清代徽墨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家”为代表。胡开文墨店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胡开文制墨原料考究,成品质量优秀,成为贡墨制作商号,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墨店开遍大江南北,成为徽墨四大家的后起之秀。
时至今日,徽州仍是我国唯一的制墨中心,传统制墨工艺得到了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徽墨除了闻名于国内,在日本也很受欢迎,可以说只要有中华文化的地方就有徽墨。徽墨除了画画、写字,还用于古画、古藉修复等领域。徽墨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传统制墨技艺的代表,是研究传统制墨技艺的活化石,还因为它是传统书画艺术表现手段,是认识和研究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视角。
羊城晚报记者:一锭好墨有哪些特征?徽墨的好品质来自什么因素?
周美洪:一锭好的徽墨除了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的特点,关键还要有上佳的使用效果。毕竟,徽墨是作为一种书写画画的工具而存在的。
它的品质好坏首先是原材料决定的,徽墨最常见的有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是以松树为燃料,取其烟制作,历代制墨的松烟均由黄山松炼制,它出烟率高,烟的细黑度好;油烟墨则是以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炼制。油烟墨的光泽黑润度更佳,价格也比前者要高。高档的徽墨还要加入麝香、冰片、梅片、珍珠粉等名贵配料,使其色泽如漆、墨迹不腐、墨香沁人,掭笔不胶,入纸不晕。
徽墨的好品质更来源于古徽州地区的资源优势、多年探索得出的制墨配方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像老胡开文墨厂在选址时,不但考虑到这个地区松树苍劲,宜于制墨,还有富含氧化铁的地下水源,现在制墨时用到的水还是地下水。至于技艺因素,徽州有上千年的技艺传承、能工巧匠辈出,这就是徽州巨大的文化与地域优势。
贰|制墨
千锤百炼始得瀚墨
工匠仍严格沿用古法制墨
“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徽墨如此精妙,与其制作工艺之精绝息息相关。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过千锤百炼,历时一冬一夏,高级徽墨还加入十余种名贵材料,故也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
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超10道工序,成百上千次的锤炼,造就了墨的筋骨与灵魂。身处现代化的浪潮下,徽墨也在一路蜕变成长。但始终不变的,是传统古法的工艺与恒心。
羊城晚报记者:您曾提到过“一两的墨锭需晾6个月,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甚至更长”,充分说明制墨时间之长,目前徽墨制作是否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
周美洪:我们现在制作徽墨,原料、步骤、操作规程不变,仍遵循传统古法来进行。徽墨制作技术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的制作需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坯、捶打、定型、晾墨、打磨、描金、雕刻等工序,工艺流程十分严格。比如捶打的工序,捶打200次肯定要比几十次效果更好。至于一两的墨锭晾6个月,二两的墨锭晾8个月,是为了让墨锭充分地自然晾干,漫长的生产周期只为呈现徽墨最好的品质。我认为徽匠精神就是执着、认真两词。
羊城晚报记者:当代的徽墨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等制作,同时也有了创新和发展,在制墨方面当代有了哪些创新之举?
周美洪:茶墨是制作时加入了少量朱砂,令墨色带有茶色;青墨加入了矿物质群青,较受日本用家欢迎;朱砂墨是以朱砂制成,除了作画,民间还有朱砂墨可避邪一说。这些传统墨种现在都在继续制作。
除了遵循古法制墨外,我们对生产环境作了改良,制墨是一项体力活,一些工序又脏又累,生产环境改善后,减轻了工匠们的劳累程度。我们同时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徽墨制作时的配方配比、生产设备改良,等等。以前,古人磨墨大概需要半小时才能磨好,现在制墨配方的配比在精准调整后,磨墨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在传承上,我从1995年开始就把制作工艺的记录收集在册,把每一次的配方整理成档案,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承,让后人能知道墨的配方,当时的墨是怎么做的,现在需要改进什么原理。现在有关制墨配方的资料已经摆满几个大柜子。
羊城晚报记者:清末及民国以来徽墨传承历经坎坷,在现代化浪潮下压力更甚。现阶段,徽墨在传承与保护上遭遇了哪些问题?作为徽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您在推动徽墨传承方面有什么心得?
周美洪:现代环境的改变,的确令徽墨的质量逊于几十年前。如前所述,徽墨的品质很大程度上由原材料决定,现在的松木、桐油、猪油等原材料的品质已不如以前。过去炼松烟是用虬劲的黄山松,黄山松禁止砍伐后,现在是专门从江西偏远山区运送不成材的松树到生产基地炼制松烟;人工种植的中草药质量也不如野生的中草药。这是在现代化浪潮下,非遗项目传承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老胡开文墨厂中,很多老匠人一辈子都在制墨。徽墨工匠的年龄黄金期是35岁至50岁,50岁后,视力发生变化,力气也发生变化了。所幸近年来,在文化复兴的形势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徽墨技艺的闪光之处,愿意投身于这一传统行业。目前我们开办了徽墨技术的学习和培圳班,推动徽墨的传承和发展。
叁|藏墨
时间愈久墨愈醇和
几十年前的佳墨使用效果好
在古墨收藏界流传着一句话:“唐宋墨绝世,明代墨珍罕”。因墨特性使然,好墨素来难以长久存世。近年来,随着收藏界对文房四宝收藏的热情不断升温,市场对古墨、名墨和御墨的价值挖掘也在回归传统。一旦有墨中珍品出现,竞拍者会激烈竞价。2007年、2015年,乾隆的御墨曾在中国嘉德秋卖、保利秋拍中分别拍出448万元、822.25万元的高价,再次印证了“好墨金不换”的美名。
在周美洪看来,徽墨市场价值的上扬显示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复归。于藏墨一事上,周美洪也有自己独特的偏爱与收藏心得。
羊城晚报记者:藏墨一直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把玩墨锭也逐渐成为了收藏市场中的新动向。您在藏墨方面有何偏好?
周美洪:许多文人墨客都爱用老墨,因新制造的墨含胶较重,存放几年后胶性会减退,用来书写、画画,效果会更好。但在民间,100年以上的古墨已非常罕见,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古墨都是仿造的。超过一两百年的墨能够保存完好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北方墨锭容易开裂,南方潮湿的天气则容易使墨锭发霉。年代太过久远的,墨锭会风化,失去使用价值。
我本人也有收藏古墨、老墨,藏品中最古老的有清代徽墨,但是藏得最多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墨,如“文革”期间的老墨,放到现在质量就非常好。这些老墨也是很多藏家的收藏方向。目前有三四十年历史的老墨,油烟墨大概每两约600元,松烟墨每两约300元。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些墨每两仅三块钱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升值空间也是非常大的。
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随着古玩收藏之风盛行,墨品价值正逐渐升温,目前的徽墨收藏与消费群体有什么变化?您对墨品收藏有什么建议?
周美洪: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在20年前,老胡开文墨厂有80%的徽墨出口日本,现在销往国内和日本的比例各占50%,国内销量大为上升,最高档的墨一般都是供国内市场所需。目前,热衷收藏、购买高档墨品和老墨的,有文人、书画家、艺术爱好者、商界人士等,近年来年轻群体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见年轻一代的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
近年来,人们对高档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文人定制墨也颇为盛行。自古以来,文人为书画自用就有蓄墨之好,这种习惯也直接促生了文人自制墨的发展,在清中期文人定制墨的风潮达到了顶峰。
文人定制墨质量好,又有附加价值,成为徽墨收藏中的热门品种。老胡开文墨厂一直有给名家做“定版墨”的传统,比如范曾、刘海粟、唐云等人都是“旧客”,1985年,还推出一款高档的“中国书画家墨”,用张大千、刘海粟、唐云、程十发等书画家所题诗画为范本,做成模具。现在不少画家都会亲自过来定制专属的墨品。
说到徽墨收藏的小建议,我不太主张收藏礼品墨。礼品墨一般外观比较精美,但是墨的收藏要讲究的核心是品质,真正好的墨都是有上佳的使用效果,所以挑选一些质量好的“小墨”来收藏更加合适。
第二是明清的徽墨在民间已非常罕见了,价格也相当高,反观几十年前的质量好的老墨在市面上还有一定的量,它们存放时间久,火气消退,使用效果好,值得收藏。我认为徽墨作为书写画画的工具,收藏价值的核心还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判断一锭墨品的好坏,归根到底还是看用起来的效果。
新闻推荐
白天园区上班 晚上家人团聚找工作不用去远方,家乡紫金就是好地方
本报记者田红秀特约记者黄从高“没想到这么幸运,能够中奖,获得5万元的住房补贴。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感谢党委政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