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宏: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引领未来”
韩晓宏现任深圳市深中南山创新学校执行校长,南山区督学,深圳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曾任深圳中学初中部校长,深圳中学校长助理。曾获评“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教育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 本报记者 刘丽 钟昕
对话缘起
深中南山创新学校是深圳第一所以“创新”命名的学校,以“创建中国一流基础教育名校”为办学目标。作为执行校长,韩晓宏自1996年来到深圳中学,历任初中部教学主任、学生处主任、高中部学生事务中心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初中部校长、深中校长助理等,在深中许多中层干部岗位上接受了锻炼。2018年,他作为深中外派骨干来到南山,以深中精神和责任担当创办南山的第一所深中共同体学校,被业界称为“创新校长”。
创新不是面向未来,而是引领未来
南方教育时报:深中南山创新学校(以下简称深中创新)是深圳第一所以“创新”命名的学校,自建立之初就带着办一所“创新学校”的使命。您是怎么定义创新的?
韩晓宏:学校实行的是南山区政府、深圳中学、大疆公益基金会三方合作办学的机制。创建以来,我们一直在深入挖掘“创新”背后的内涵,学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引领未来”彰显了我们对创新的追求。
创新不是一件成系统、成体系、容易达成的事,创新面向的是未来,而且永远在路上。现在很多学校都提“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我觉得还不够。作为一所名校,一所领军型的学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如果只是与时俱进,意味着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学校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以创新的方式培养人才,我希望学校能“引领未来”,而不仅仅是“与时俱进”。
南方教育时报:创新“引领”未来往前发展,深中创新目前是怎么做的?
韩晓宏:我们提出“大胆初探索,全面微创新”。在教学管理上,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考试的方式跨级听课。比如一个五年级女生提出自己英语学得好,想跨级去听初二的英语课,测试后我们发现她真的可以,就同意她去上初二的英语课。在已经能够达标的课程上,没必要让学生花费更多时间,我们追求的是更自由、更有价值、更高效的学习。
再比如体育课,我们目前在做混龄化教学模式的尝试。小学体育按项目来上课,而不完全按年级和年龄。因为学生走入社会后会遇到各个年龄段的人,并不总是和同龄人相处,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提早适应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也能在相互示范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创新,我们在师资管理上也在做微创新。比如目前实行的年级级长聘任制,由校领导聘任级长,再由各年级级长聘任自己想要的年级老师。任课老师为了不落聘,就要更加努力,年级级长为了聘到自己想要的老师也会更努力,这是一个双向激励的机制。
南方教育时报: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等。免修会对这些目标有影响吗?
韩晓宏:首先,免修是申请其中某一门课的免修,而不是全部科目都不上课,原则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要参加的。其次,免修可以脱离个别课程,但不是脱离集体,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也可以在本班做老师的助教。这样设置的初衷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二是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短板尽量地补起来。如果都是统一化,强项没有机会变得更强,弱项也没有精力去弥补。知识和信息共同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少做大统一,不搞齐步走”,学习必须是自由的、高效的、有价值的。
“未来学习中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南方教育时报:南山要创建“世界一流的教育”,深中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中”,深中创新的办学目标是“创建中国一流基础教育名校”,都提到了“一流”。“一流”到底是怎样的状态?您认为“一流名校”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韩晓宏:我认为一流名校关键是要承担起引领未来发展的社会责任。也正因此,我们学校才会不断地尝试各种创新。至于判断一所学校是否一流,那要等十多年后再看。因为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只有十多年后,根据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是否成为了国之栋梁,才能判断学校的教育是否是一流的、成功的,而不是简单地用升学率来判断。
南方教育时报:您在很多场合都提到“未来”,如“重构现在预见未来”“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等,在您心中,未来学校应该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韩晓宏:我在2018年暑假之前曾给全体老师布置“暑假作业”,主要就是思考未来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说我们深中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建设一所优质学校,而是建设一个“未来学习中心”。我当时主要以提问题的方式让大家思考,比如一节课为什么是45分钟?为什么学生必须按照年龄来分年级?为什么要放暑假?为什么课堂不能由学生主讲?学生已经学会了为什么还要认真听讲?考试一定要监考吗?一定要有班主任吗?后来我看到朱永新出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才发现我的一些想法和他不谋而合。
我认为,“未来学习中心”跟现在的学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开放性。学校如果封闭办学,第一,孩子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第二,阻断了很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在开放性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开放课堂,让家长、科学家、企业家、学生都可以来上课;比如我们前段时间举行“我和孩子做同学”活动,让家长穿上校服和孩子一起听课,一起举手发言,一起在体育课上锻炼。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体验孩子的生活,促进亲子沟通;我们坚持开放校园,学校的图书馆每周六周日下午都开放三个小时,对社会开放,任何人只需要登记,都可以进来;学校负一楼有一个S1机甲大师赛赛场,也每月对社会开放一次,公开在网站上预约报名;我们学校自主命题的试题直接挂在学校官网上,任何人都可以查询到……会不会有老师不配合?不会的。只要老师认同我们的理念、目标,配合就不是问题。
优质资源共享是名校的责任担当
南方教育时报:近些年,深中在深圳各个区乃至广东省河源市以“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的方式建了很多校区,具体布局是怎样的?深中共同体学校是否都存在共同的名校“基因”?
韩晓宏:目前深中共同体中有深中泥岗校区、深中东门校区、初中部、亚迪学校、深中龙初、深中龙小、梅沙书院、深中河源实验学校、深中南山创新学校、深中坪山创新学校等。这些学校的管理层都是由在深中历练多年的中层干部组成。我在深中工作25年,中层干部岗位也做了近20年。我相信,只要抓住“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深中精神,任何事情只要按照这两个标准做,就绝对不会差。
“追求卓越”是指在一个领域里不断做得更好,做到极致,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做到卓越还要做到领先,在深中创新,这个领先就是“创新”,走在别人前面。
南方教育时报:现在有这样一种声音:深圳中学带着强势品牌入驻各区,可能会压缩区级中学的招生和办学空间,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韩晓宏:这取决于站在哪个高度看这个问题。前几年是深圳的几个市直属名校去各区办学,这两年深圳引进的外地名校更多,比如东北师大、广东省实验等。引进的这些名校会不会压缩深圳本地学校的招生空间?这就是一个格局问题。
站在某一所学校的角度看,引进名校就如引入鲶鱼,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站在整个区、整个市的角度看,打开大门办学校,引进新的更强的办学主体,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这就是“鲶鱼效应”。毋庸置疑,很多学校发展进入瓶颈期后,外来的“鲶鱼”会给他更多的动力,这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和优质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深圳中学作为一所名校,自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深中体现自己社会担当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办学理念传播到各个地方,实现共享共建,这才是关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高芳芳通讯员段海花这几天随着寒潮渐渐远离,天气逐渐回暖,开始脱下厚厚的棉衣。可是接下来一周,河源市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