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人物志 河源历史上的两位解元
自从唐代韦昌明成为循州第一位进士之后,至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河源辖区共考取了74位进士、239位举人(不含武举人)。河源辖区内,未考取过殿试第一的“状元”、会试第一的“会元”,但在乡试里考取“举人”功名的士子间,共出现了两位解元,一为元代河源县人曹德秀,一为明末永安县人钟丁先。他们是乡试第一名的学霸。但是,河源这两位难得的解元,有些生不逢时,一个生逢汉人地位很低的元朝,一个生逢明末清初的乱世。虽生于末世,他们仍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做出了一番功业。
河源解元曹德秀:
开槎城文运之始
【人物档案】
曹德秀,字实君,号桂邨,元延祐二年乙卯科(应为延祐元年)解元,历官金昌、汝州、鲁山县知县,慈惠爱民,两袖清风,利无不兴,害无不除。政事稍暇,立期传集生童,诣明伦堂讲解经书,会课论文,始终不倦。钦授翰林院五经博士,致仕荣归梓里,训解五经,有志肄业者悉归门下。享寿69岁。邑宰旌赠祯州夫子,从祀乡贤,载邑志(同治《河源县志》)。
据统计,自有科举开科取士以来,原河源县(包括现在的源城、东源),共考取进士12人(其中翰林1人),举人81人(其中解元1人,即曹德秀),武举15人。
在明清《广东通志》《河源县志》中,都有记载河源元代解元曹德秀的简略事迹与墓葬,但对他的生平着墨不多。清光绪二十二年的《福国公曹氏家籍》(曹承玖重订)中,延承旧谱,记载了较为详细的曹德秀生平。
曹德秀高中乡试第一,是在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这是自元代入主中原以来,历世祖、成宗、武宗三主40余年,第一次恢复科举考试。但曹德秀所中乃是举人,其中举时间,疑族谱与县志所载有误,当为皇庆三年(1314年,延祐元年)八月。当月举行乡试,全国共设17个考场。半年后会试,即次年(1315年,延祐二年)的二月,会试于京师。
据载,曹德秀幼年颇有大志,博览群书,文采甚佳,才智超群。自元朝执掌国政以来,40余年不肯开科取士,不重视兴学育才,数代士人仕途无望。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曹德秀不求治国平天下,只是修身齐家,默默读书。到了仁宗时期,世祖以来的各种补充官员途径已经不适用,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314年,延祐元年,曹德秀一举考取乡试第一。消息传回河源,河源邑人都倍感骄傲。
后人评论此事时,用了这样的文辞:“公以一代鸿儒,应运而兴,开吾槎文运之始,功甚巨也。”
原河源县人口不多,士子甚少,千年来中举者尚不满90人,解元唯此一人而已。元朝之后,河源明清两代的举人大幅度增加。
曹德秀先是被授予河南鲁山知县之职。唐朝大诗人皮日休,曾为同期的鲁山知县元德秀写过《七爱诗》,其中有句云:“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辇母远之官,宰邑无玷疵。三年鲁山民,丰稔不暂饥。三年鲁山吏,清慎各自持。”人们把元德秀唤作“元鲁山”。
有元德秀这样的榜样在前头,曹德秀丝毫不敢松懈。到了鲁山之后,曹德秀清慎自守、廉洁奉公,虽然公务繁难,他仍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慈惠爱民,利无不兴、害无不除,鲁山风气为之一新。
政事公务之余,曹德秀始终不改学者本色,他传集县中生童,为他们宣讲经典之精义,给他们批改文章,很多读书人闻讯前来。县民认为,曹德秀之治鲁山,不下元德秀。他们感戴曹德秀之德,亦如感戴元德秀一样。
未几,元仁宗召集儒臣,求访朝野之遗贤、中外才学之士,曹德秀因为上述特质,被征召入翰林院任五经博士。
曹德秀年老致仕归里之后,在家乡河源开馆授徒,训解五经,河源县里诸多有地位有名望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曹德秀69岁寿终,时任县令闻知,特旌赠“祯州夫子”名号。
曹德秀之前,曹氏有一位举人曹大节,是宋嘉泰四年(1204年)举人,颇有令名。邑人将大节、德秀俱入祀河源乡贤祠中。
延祐元年(1314年)乡试中,与曹德秀一同考取举人功名的,还有一位叫谢天与的河源人,今存有其少量吟咏河源八景的古诗作品。
曹氏谱中,对曹德秀带动河源读书风气作了一番高度评价:“即吾槎有明间仕宦蝉联,科名鹊起,称一时之威者,何莫非公之善道作则,闻风私淑者乎。”认为明代河源出了不少进士和举人,跟曹德秀的精神激励有一定关系。
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载:“省元曹德秀墓在江口杨梅迳。”以此推之,当时府志编撰者应是从河源知县所编纂的正德版《河源县志》中收录的。今该墓尚存,在江东新区澄岭村新村小组杨梅径。每年清明时节,来自河源、惠州等地的曹氏族人都会到墓前祭拜。
永安解元钟丁先:
毁家纾难起兵反清
【人物档案】
钟丁先(1613—1672年),字后觉、南山,号忏云,永安琴江都清溪约(今紫金县苏区镇)人。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中广东乡试解元,两年后,钟丁先赴京赶考,行至河南遇寇而返。清顺治三年(1646年),钟丁先在紫金倾尽家产招集义勇数千人反清复明。南明永历一年(1646年),永历皇帝授钟丁先为福建监军道;二年,升参议;三年,升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未几,永历帝奔粤西,大势已去。钟丁先遂遣散兵卒,在紫金凤安彼岸庵削发为僧。尚可喜、耿精忠、黄应杰来书招降,均被拒。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钟丁先圆寂于彼岸庵。
钟丁先被称“天南之异人”“永安第一诗人”“节义无双士,文章第一人”。如今的紫金仍现存许多与钟丁先有关的古建筑或遗址,如天字嶂上的万寿寺、孔子岩,九和镇归福庵、凤安彼岸庵、钟丁先墓等。在紫金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钟丁先捉鬼、祈雨的传说。
钟丁先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就被乡人视为神童,人们传说他是在娘胎里就会读书的“神人”。
清朝永安县学共署的建祠牒文称赞钟丁先,“岁七龄而对耦,族党共号神童;年十二而采芹,黉门皆钦博士。”在南明史、当地县志中,对钟丁先的过人才学俱有记载。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29岁的钟丁先考中壬午科解元。时任主考官为吴韩起、夏允彝。当年的考试之文今仍存,其中有句云:“今日虑者为治不本周官,是犹御马不必辔,驾舟不必楫也。周官考吏治也,以六计弊之:曰廉能、廉善、廉正、廉洁、廉敬、廉辩,永清周京为有道之长。”文章打动了主考官,他们不吝笔墨,写下批文:“以六经百子充其腹,以薄团飘笠静其气,以羊肠马峡曲其思,以刀锯雪霜制其笔,以滟预突星危其想,子其天南异人耶!不能为人先,能以人作想,不能自我作想,读此文,破此疑也。”“峨峨太行凌空,俯视群峰,得无下同。儿孙今日而求实用之学,舍子其谁?中原旗鼓,非己谁属?首拨。”
消息传来,乡人都称他是“举人头”。
两年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钟丁先,以解元身份北上应试,才到河南,遇流寇而折返。明崇祯甲申年,听闻“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景山自缢,钟丁先椎心泣血痛哭一场,誓言为国举事。
钟丁先倾尽家财,在紫金招募了几千人马,屯于中坝镇凹下山,欲起兵勤王。1646年11月,朱由榔在肇庆称帝,为明桂王,年号永历。永历帝得知钟丁先起兵消息后,钦授钟丁先为福建监军道。
与钟丁先一同起事的,还有番禺人屈士、凌民钥、张家玉(岭南三忠之一)等。孙中山的祖先、孙氏入粤十一世祖孙鼎标,正是钟丁先的得力部将。因为这次抗清兵败,孙氏族人逃难离散,其子孙连昌迁居广东增城,清康熙中期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后传2世至孙殿朝,再迁翠亨村。孙殿朝即为孙中山高祖。
起兵勤王期间,钟丁先曾与汀州总兵鏖战数月,与惠州副总兵黄应杰对峙二年,与班固山连、贺二总兵,向、白二牛录(满人军官名)各战数十回合。
当年,粤东勤王义兵中,声势最盛者,当属钟丁先,其余两人,一为总兵李宗韬,一为李唐宗,三人号为三杰,在粤东与清兵周旋多年。
因朱由榔昏庸懦弱,南明小朝廷腐败无能,走广西,奔云南,逃缅甸,号令无法传达。数年后,钟丁先终觉大势已定,无力回天,兵败退回凹下山。随后,钟丁先遣散兵卒,在凤安彼岸庵削发为僧。其后人为躲避清廷缉拿,悉数逃亡至四川。
钟丁先在彼岸庵出家后,取法号“忏云”。但又有一说,钟丁先最初是在九和镇归福庵出家。
缅甸王捉住朱由榔,献给平西王吴三桂。1662年4月,朱由榔父子被吴三桂绞死,南明覆灭。
空怀一腔热血的钟丁先,自此心灰意冷,潜心修佛,不再过问世事。
离开归福庵之前,钟丁先撰写了一副长联:
此身如寄,若倚着石火电光,辜负了青莲吐舌;
佛法无多,须坚持金刚慧剑,扫除却碧海尘缘。
这副长联,此后300多年来一直镌刻在归福庵前,“文革”时被毁。
离开归福庵后,钟丁先前往位于紫金天字嶂上的万寿寺。
万寿寺最初由明隆庆年间的性宗和尚主持兴建,初名显佑庵,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名为万寿庵。
听闻钟丁先在万寿庵修佛,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投书请他出山,赞钟丁先是“粤东之文士,与流寓者不同”,表示不计较他与惠州副总兵黄应杰的干戈之怨,也不会因为他不投降而前往讨伐,并邀他前去商谈。
钟丁先回书坚辞,先称自己深受明朝之恩,又与闽粤两地清军交战多次,如果不是西粤(暗指朱由榔)之报断绝,“所欠古人只一死耳,入觐不敢也”。
惠州副总兵黄应杰亦修书劝降,其余知县、游击等清廷官员,也纷纷修书劝他归顺清廷,钟丁先一一回书拒绝。他在给自己多年的老对手黄应杰回书时,感怀身世,“一误投人胎知觉运动之灵,二误生中国衣冠文物之乡,三误读圣贤忠孝廉节之书。”
清道光年间,长乐(今五华)人温训在《钟义士集》中赞钟丁先有宰相之才。
在天字嶂上狭仄潮湿的孔子岩,钟丁先曾在这里讲学,并在山上著成《四书明微》共12卷,今多散佚。
为躲避清廷官员的劝降和慕名前来访者,钟丁先悄悄来到一个不出名的小寺庙——凤安镇下石的彼岸庵,并一直住到去世。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清廷官员找到钟丁先,劝他出仕清朝。他说,“眼不看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口不食清朝粟”。随后,钟丁先在彼岸庵左上正间木棚内倒卧,绝食而亡,终年59岁,时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凤安乡民感其忠义,将钟丁先葬在离庵2公里外的叶寨山。为了纪念他,乡民取他的字“后觉”的“觉”字,改村名为“觉民村”,沿用至今。
清朝、民国年间,官府多次重修彼岸庵。清道光七年,永安诸绅士向县令申请,给钟丁先建义士祠,称颂钟丁先,“当事穷势极之时,思系千钧一发;历困顿艰难之际,变经百折而不回。”
光绪二十三年,钟丁先入祀圣庙(学宫)乡贤。
民国十四年(1925年),紫金县县长谢寅曾到该庵,题写了“当仁不让”匾额,挂于庵内。
1935年,钟氏后人重修其坟,刻碑云:“明解元监军道讳丁先公钟义士墓”,两侧有联云,“节义无双士,文章第一人”,横批为“芳名永著”。2005年,紫金县钟氏宗亲会筹款数十万元,重修钟丁先墓。
文/图本报记者凌丽
小启:2020年度《河源文史·河源人物志》系列已刊载完毕。今河源市辖区人物辈出,限于篇幅,多有遗珠之漏。未及刊载之人物,或将简述录于相关书籍,或俟今后再行挖掘刊载。2021年度《河源文史》版将推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相关河源文史系列,敬请垂注。
新闻推荐
■河源技师学院与广东省贝乐计画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吴冰摄○本报讯记者刘永菲通讯员吴冰近日,河源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