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隆益饼糕:匠心美食 百年传承
杨华生做篓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篓花是古竹的传统饼食,圆条状,金橙色,松软甜糯,散发浓郁的稻香。在这场考验体力与耐力、掌握无数瞬息万变的劳动里,做饼师傅的手艺历经食料配比、火候控制、时光雕刻等重重篦洗,如沙里淘金,一目了然。
杨华生从父亲手里接过隆益饼号时,它已走过了120年。“姓李卖豆腐,姓杨做饼糕”,在河源江东新区古竹镇,这句人人皆知的谚语没能在时光里湮没,靠的就是杨华生祖辈三个月做一个饼的狠劲。
白露过后,天气渐寒。古竹镇蓼坑村村民收割上来的糯稻,会迎来一位固定的收购商人。糯稻被村民称为“大糯”,又因谷尖处有一黑点而被叫做“乌壳糯”。乌壳糯颗粒饱满,弹牙绵软,只在蓼坑村的山壑沟谷中生长。隆益号创始人慧眼识珠,以每年早春预付订金的诚意,拥有了饼食制作的珍贵原料。用乌壳糯制作的这种饼食,因饼芯膨化如层层花蕊,装在竹篮“满篓似花”而被人们称为“篓花”。
采购回来的乌壳糯,用砻去壳取米,再磨成糯米粉。从粉到饼的转变过程,需要客家地区常见的块茎植物“狗爪竽”的全程参与。将狗爪竽放入瓦钵内缸加水划搓成浆,再揉进蒸熟的糯米粉团中搅拌。狗爪竽蕴含的黏液蛋白会增加粉团的弹滑,而它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则使糯米粉颗粒在挤压下呈多面的孔状。食材之间的神奇转化,为篓花提供自然造化的美学效果。把搅伴好的粉团擀成小块长形薄片后,要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时光旅行。一块块粉片摊晾在阴凉处,水分在空气、光影的接触下缓慢蒸发。时光带来了粉片凝沉、胶着、中庸的性格,微微透明的薄片,有了拉抻力刚好的柔软身骨。入罐封藏,是对粉片的再一次筋骨磨练,在又是长达一个月的时光静置里,每一块粉片失去了棱角,变成水分均匀、质感统一的淀粉分子,保证了每一块篓花都能绽放出花蕊之美。
粉片的烹炸需要两个油锅,40度左右的低温负责粉片的成熟,高温负责上色。在柴火的烹调中,粉片在热油中膨化,形状变圆,而伴随粉片胚心晶体的熔融,均匀细密的小孔如花蕊绽开。外表再裹上糖浆白芝麻,便呈现出了篓花的真容:里料层层飞花,柔糯如春风十里。浴重重淬炼而生,篓花做到了名副其实,无愧于自己的名字。
对物性、温度、空气的严格筛选,对食材之间物理变化瞬间的细微把握,对时光尘封的温柔等待……隆益号将艰辛的做饼过程,上升为一场关于美学的创作。在将食物自身蕴含之美发挥到极致之时,也让世人看到了手艺人不计得失、物我两忘的匠心品质。
上世纪90年代,蓼坑村村民不再种植乌壳糯,杨华生拒绝用其它糯米替代乌壳糯,篓花从此成为他做饼成花的绝响。麻蛋仔、酥角、牛耳朵、光饼、咸切酥、油麻、花豆等十多种糕饼,则仍承祖艺制作,面市出售。麻蛋仔因饼块颗粒形似麻雀蛋而得名,由糯米粉、植物油、白糖等简单几味食材做成,外酥里嫩,绵软清香。采用传统的纸质包装,洁净的白纸裹着方正的饼,纸上红色商印如水墨画里的一缕勾提,素雅、安静,恰如曾经人们不多索取的欲望,温饱便好,得体便好。对世间万物友好的古老智慧,仍在一张环保的纸张上,细水长流。
隆益饼号以口碑相传,杨华生一年能卖10万斤糕饼。三年前,其女儿杨玲从他手中接下饼业,成为饼号的第五代传人。小巧玲珑的女子,穿梭在五谷蔬食的清香里,继写着代代相承的做饼之道。
忙碌之余,杨玲习茶艺、弹古筝。祖辈用木饼模刻饼花,挑担穿村过堡卖饼的模样在眼前如流瀑。云是山的知音,鱼是水的知音,隆益号采五谷做饼,是山川大地的知音。她在琴声里,感知了祖辈朴素的物质观与匠心,也感知了什么是此物香洁,世所稀有。
新闻推荐
来源:惠州发布本月底,历时三年半建设的紫惠高速将建成通车。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两大发展战略的重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