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的呼唤

河源日报 2020-12-13 06:15

□曾步先

我们日常使用的餐具之一——筷子,也叫“箸”,原始形态是竹子和树枝。人们生活中偶然发现它有夹取食物的功能,便加以利用和改进,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餐具。随着社会的进步,筷子的种类也日益繁多,除竹筷、木筷外,还有银筷、骨筷、塑料筷、不锈钢筷,最为贵重的要算金筷和象牙筷了。筷子的使用又分私筷和公筷。私筷是每人一双各自使用的筷子。公筷是公用的,放在菜盆上供大家专门夹菜用,不能放到个人口中,避免传播病菌。

我家使用公筷从1950年开始,经历了四代人70年的漫长岁月,许多亲戚朋友在我们家的影响下逐渐用起了公筷。大家都说,这是一件值得学样推广的大好事。说起使用公筷,我家还有一个真实美好的故事。我老家在和平县粮溪乡(现并入阳明镇),1949年后,粮溪乡成立了乡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我父亲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乡绅,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书塾先生。他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多次被邀参加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父亲发现,会议期间集体用餐,每桌放有两三双筷子,规定只能用来夹菜到自己碗中,不能放进口里。我父亲认为是一种新鲜事,回家后“依葫芦画瓢”,用餐时也学着放几双公筷,招待亲戚朋友时也使用公筷。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常弄出笑话。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坚持使用至今。我家使用公筷,成为了乡间邻里的美谈,上世纪70年代我家被评为“文明户”,直到今天,“文明户”的光荣牌还高高挂在我老家的大门上。

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中西方用餐习惯有所差异。科学家李政道曾说:“筷子是绝妙的东西。持筷子用膳实际上是物理学上杠杆原理的具体应用。在别的民族还用手抓食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筷子,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我国几千年来就有聚餐的风俗,同坐一桌,同菜同汤,气氛祥和热闹。可是,共餐容易感染,而且各人口味有别,得不到个性化的发挥。现在,有些人主张实行分餐制,既卫生又营养,每个人的健康需求得到尊重。分餐制固然是好,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达不到聚餐的初衷。分餐制的弊端在于投入大,工作人员增加,成本提高,消费金额增多,麻烦又多,推广并不容易。

筷子虽小,却是人们关注的民生大事。有调查资料显示:胃痛、胃不舒服的人很多,69%的胃溃汤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医学专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经口传播,吃饭时唾液沾在筷子上容易互相传染。钟南山院士也说过:“唾液会传染疾病,过去家庭成员和外界接触机会少,现在接触机会非常多,建议在家中也要使用公筷。”

公筷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离全民普及还有很大差距。集体用餐不使用公筷、公勺,会令人生厌、生畏,既影响食欲、影响健康、也影响聚会的欢乐气氛。说句真实话:谁都不愿意吃别人的口水!

文明新时代,一切陋习都在改革,文明用餐方面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全民将能进一步树立起文明用餐的好习惯,筑起健康第一道防卫线。

新闻推荐

和平强化部门协调配合 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本报讯特约记者朱景优通讯员陈嘉俊日前,和平县县长黄海生到黄沙河碧道建设现场以及粤深钢二期扩建现场调研项目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