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58位素未谋面的战友 东纵老战士李强推动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建立纪实
“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获得者李强,是一位东江纵队老战士,今年已是90高龄。21年前,年近古稀的李强出钱出力, 坐着摩托车跑坪山、跑大鹏,跑遍了葵涌的山山水水……只为58位素未谋面的战友,树碑立传召忠魂。
回“家”
1944年,在哥哥的影响下,还在读小学的李强在河源市龙川县参加地下交通站工作,后加入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的战士组成的粤赣湘边纵队。
参加革命后,李强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河源——广州——深圳,1955年,李强跟随省委办社工作团到大鹏区任合作干事。
1957年,他与土洋女子李奎娣结婚。1959年,李强在土洋入党。李强的两件人生大事都在土洋完成了。
“我刚到土洋时,只知道这里曾经有东江纵队活动过,却不知道东纵司令部旧址在这里。”李强说起自己与东纵、与土洋的缘分觉得非常奇妙。“解放后,我有幸参与新中国建设,走过半个广东省内,最后在东江纵队成立的地方安家落户。”
念头
1988年起,李强成为葵涌东边纵接待室负责人,还担任了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李强每天在葵涌老干中心“上”半天班,承担起革命传统教育宣讲工作及失业青年、戒毒人员宣传教育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志愿服务,李强没有领过工资,内心却充盈着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但李强心里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葵涌是深圳历史上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土洋是东江纵队成立的地方,沙鱼涌见证过抗战时期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与东江纵队北撤等历史时刻……受革命精神感召,一批又一批葵涌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洒下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可他们却连名字都没有留存下来……
当时的葵涌,只有一座名叫庙角岭的小山坡上面竖立了一座小小石碑,用以纪念沙鱼涌战斗中牺牲的12位烈士。“这12位烈士可亲可敬,却没有一位是葵涌人,加上每年清明节都是开展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简陋狭小的空间根本无法容纳公众吊唁。”
一个念头在李强心里越来越坚定:要为牺牲在葵涌和葵涌牺牲的烈士们建一座纪念碑。
亲人
据了解,烈士们牺牲时普遍只有20出头,很多还没结婚生子,到了上世纪80年代,父母、兄弟姐妹们大多不在人世。
“他们没有亲人了,我就是他们的亲人,因为他们都是我最亲密的战友。”1999年初,他把立碑的想法告诉了所在党支部书记肖谈平、委员欧阳铁、廖送和陈继来等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当年4月开始,党支部成立了以李强为骨干的调查葵涌英烈小组,深入各村委、各家各户,走访、核实葵涌英烈的姓名。
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搭摩托车。天气差的时候,李强常常一身水、一身泥……最为偏远的坝光曾有18个自然村组成,这里是整个葵涌出现烈士最多的地方,经过李强等人的核实共有30位烈士。
调查中,李强了解到多数烈士牺牲后别说尸骨,连遗物也找不到了,每逢清明,家人无处寄托哀思。
立碑
李强双手摩挲着翻开《葵涌镇革命烈士名册》,里面不仅按村分类登记了烈士的姓名、年龄、出生年份,还详细列明了所属的自然村,参加部队时间与单位,何时、因何牺牲,生前职务,更在“备注”一栏列明还能查找到的烈士亲属下落。
短短几十字,记录了烈士沉甸甸的一生;薄薄十页纸,耗费了调查葵涌英烈小组120多天的心血。
1999年8月2日,葵涌东纵、边纵全体战士、葵涌老干党支部全体党员递交了《关于重建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报告》。
2004年清明前夕,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了揭牌仪式,李强作为东边纵联谊会和葵涌老干部代表发言,除了高兴之外,他更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之情,“葵涌的青少年多了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也圆了葵涌老战士、老干部和全镇人民群众多年的心愿,我代表他们向党委、政府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此后的16年,每年清明,李强都要到这里为战友们献上鲜花与敬意。(张 妍)
新闻推荐
龙公易土【2020】04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经龙川县人民政府批准,受龙川县土地储备中心委托,我中心将位于龙川县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