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去屃赑卧深荆 东源县半江镇清代中宪大夫赵廷客墓

河源日报 2020-08-11 07:57

□吴楚生

清代中宪大夫赵廷客墓,位于层峦叠翠、风景秀丽的东源县半江镇,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墓葬,2010年公布为东源县文物保护单位。该墓葬立面呈弧形,为典型的石灰砌筑客家墓地。由于年久失修,墓地灰沙已风化湮灭,几成平地,现仅存驼碑屃赑(屃赑,亦作“赑屃”,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七子,外形似龟,善驮重物,旧时多用以驮负碑础,它不仅是长寿与吉祥的标志,还是权力地位及地域文化的象征)。

据《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篇·东源县卷》记载,该墓地原有“圣旨”碑一块,“上蛟螭,下赑屃”,碑呈长方形,高2.3米,宽0.8米,正中首上阳文竖排繁体“圣旨”二字,左右有浮雕祥龙锦云簇拥。下部为“圣旨”正文,阴刻竖排,字迹秀丽疏朗,刚劲有力,内容清晰可辨。2011年1月,赵廷客墓地“圣旨”碑不翼而飞,消息传开,令人扼腕叹息。所幸的是,经多方支持,“圣旨”碑才于2015年9月16日从江西回流,现在收藏在河源市博物馆内。

墓主赵廷客,“凭子师质贵”。赵师质,生于1703年,字彬文,惠州府长宁县(今韶关新丰县)人,历任知县、通判、同知,官至袁州知府。赵师质在江苏任职长达24年之久,颇有政绩,其中在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任上最长,当地有“赵公桥”一座,就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赵师质而更名的。

据说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于赵师质在江苏任知县时间长、政绩突出,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江苏,特召赵师质晋见。乾隆问赵师质治理地方的问题,赵师质均据实禀报,乾隆很满意,对赵师质的政绩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当即赏赐名贵貂皮、精美锦缎等物,随后下旨将其擢升为顺庆府(今四川省南充市)同知。其间,赵师质根据顺庆的地理优势,鼓励老百姓种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大量种桑养蚕、种植水果、养殖家禽家畜等,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经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5月,赵师质调任有“小江南”美誉但少数民族众多的袁州府(今江西省宜春市)知府,时年57岁。赵师质秉承乾隆对待少数民族政策,“内外均属编氓赤子,顺则恩有加,逆则法无可宥”,他积极疏理民族关系,消除化解世仇,对少数民族首领或土司的承袭、征调、贡赋等进行严格的管理、考核和奖惩,大大地削弱了少数民族头领的特权。赵师质在袁州知府任上,没有发生过民族之间的武装械斗和流血事件,增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各民族的凝聚力。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年事已高的赵师质上表请辞,获准荣归故里。

赵师质不仅为官清廉有政绩,除继承了赵廷客的优良品质,还弘扬了赵廷客的“教子有方”,其中子赵希俊,官至桃源知县;子赵希璜,先后知延川、略阳、平利、永寿、夏邑等县。特别为人称颂的是赵师质第四子赵希璜(1746—1805年),字渭川、一字子璞,是清朝中叶成就杰出的诗人、画家、学者和金石家,曾充四库誊录,与潘有为、冯敏昌、张锦芳四人被称为清代“岭南四大才子”,《清史稿》评之曰“希璜工诗”。赵希璜“好金石”“善山水”,“诗绝无尘俗气”,有《安阳县志》《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传世,深为纪昀、洪亮吉和“文治总统”徐世昌等推崇,“所至皆尽心于民,讲求利弊,暇即以文雅饰吏治,以是士民皆爱戴之”。

尽管历史已随时光渐渐老去,但深卧荆丛的屃赑,狺狺欲吠,忠实地守护着青石的昭昭和古墓的穆穆,又似乎在如怨如诉地向世人细数着墓主的前世今生。墓主中宪大夫赵廷客,虽然“正史无考”,但“其教子有方”,最终被清廷“封为中宪大夫”“以示褒扬”却是不争的事实。

新闻推荐

中招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

○本报讯记者谢少娜8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根据省下达2020年河源市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结合各县区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