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奋力夺取灾后重建工作全面胜利 绘出灾后重建新画卷 开启幸福美好新生活

河源日报 2020-06-15 08:13

■重建的义合镇仙水桥竣工通车■省定相对贫困村涧头镇大往村亲水步道■重建的顺天镇党演大桥主体工程已完工■2019年11月19日,黄村镇黄村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现场。灯塔镇玉井村房屋经过外立面改造改变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东源把农村危房整治与“全倒户”房屋重建、落实精准扶贫安全住房问题结合起来,有力提升了人居环境。核心提示

时间是变量,也是奋进者的常量。2019年6月,河源市迎来巨大考验:“6·10”“6·12”两次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大部分县区不同程度受灾,东源县同样遭受重创。灾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县动员、全员投入、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并在灾后迅速有序推动复产重建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时间回溯到2019年6月——

“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导致东源县21个乡镇,252个乡村受灾,受灾人口达4万余人。村民住房方面,“全倒户”房屋3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严损户”房屋28户;农业方面,种植业受灾2.41万亩(其中成灾5673亩、绝收1237亩)、鱼塘和养殖场受灾2308亩;交通设施方面,损坏桥梁78座、损坏点段道路40处;水利设施方面,损坏堤防98处长度8783米、堤防决口22处、护岸14处、山塘23座、灌溉设施169处、机电泵站1座。

面对历史罕见的洪灾,面对受灾群众关注的目光,东源县委、县政府庄严承诺:“坚持以提档升级促进灾后重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奋力夺取灾后重建工作全面胜利。”

时隔一年之后的今天,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倒户”“严损户”房屋重建修缮完成、灾后复产有序推进、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高……抗灾救灾中激发出的伟大精神、奋斗激情,已经转化为重建美好家园、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山水林田路之间,已然写满灾后重建的东源答案。

策划/李成东朱映真李远来组稿/本报记者刘昕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张小龙摄影/本报记者杨坚

【全面协调】“全倒户”“严损户”喜住新房

洪水不只冲垮房屋和桥梁,更涤荡泥沙、激扬斗志、凝聚人心。洪水尚未退去,东源县各级应急响应早已迅速启动。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亲临一线坐镇指挥。

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无私支援,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灾区广大群众自立自强、奋勇自救,抽最强的干部、啃最硬的骨头,势必打赢这场灾后重建攻坚战。

灾后重建,思路先行、谋划先行、规划先行。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对受灾群众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需求,在民房建设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灾情发生后,东源迅速进行全面摸排核查,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迅速行动、处置险情、转移群众,派出工作组分赴各乡镇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救助工作,对因灾“全倒户”35户,因灾“严损户”28户群众进行重点关注,配套下拨了300多万元自然灾害生活求助资金和特大三防应急经费到各乡镇,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针对因灾“全倒户”“严损户”快速制定操作性强的房屋重建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主体,明确补偿标准范围,公开公正,实行挂图作战,按图指挥、按图研究、按图推进、按图督战、按图问责,将重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优先为“全倒户”规划建房用地,及时足额下拨重建修缮资金221.2万元,实现了2019年国庆节前,因灾“全倒户”全部入住新居,“严损户”房屋修缮工作全面完成的目标。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房屋修建项目,东源站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高质量规划灾区重建工作,派出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深入镇、村一线,对因灾“全倒户”和“严损户”房屋重建修缮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指导、全方位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砥砺奋进】农业复耕复产成效显著

365个日夜,风雨兼程。四季更迭中,房屋在重建、产业在发展、道路在延伸、生态在恢复;时序更替中,灾后重建与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一年之变,背后一组组标注发展速度和质量、映射民生温度和质感的数字令人备受鼓舞。

阳春四月,万物生晖,受灾农田早已恢复往日生机。蓝口镇550多亩水稻推广示范片长势喜人,让人畅想着收获的喜悦,村民们直呼“没想到”:没想到我们能这么快就能重新种下水稻种子。与这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一般,催人奋进、让人充满信心。

据悉,为加快推动农业复耕复产步伐,东源加强服务指导,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该县实际的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动物疫病灾后防控等农业救灾复产指导性意见,并深入各受灾镇村指导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灾后复产工作。

针对水稻、花生等受灾较为严重的蓝口、柳城镇和西瓜、葡萄等受灾较严重的双江镇,制定了《东源县农业灾后复产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及时下拨补贴资金,带动受灾群众迅速开展灾后复产,示范点顺利完成去年冬收任务,产量喜人。同时,在蓝口镇建设水稻推广示范片550多亩,并下发水稻种子840公斤;在船塘、柳城、蓝口、义合镇建设花生推广示范片1700多亩,下发花生种子约2.6万公斤,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有效激发了受灾地区农户种植积极性。目前,农田基础设施基本修复,受灾农作物快速全面恢复正常生产,农业各项工作进入正常化。

【民生为先】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

民生是灾后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人民满意与否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翻开全县重建的战略图,每一笔都浸透着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体现了“民生为先,尊重群众意愿”的科学运筹。

一年来,东源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硬指标硬任务,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灾后复产重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创建2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个美丽宜居村,60%以上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一是突出“清”字,促进环境卫生大提升。大力组织党员干部、养护职工、群众集中对管养公路沿线的水沟、涵洞进行了清理疏通,进村入户帮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淤泥垃圾,全面清理村头巷尾生活垃圾,全县镇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大提升。

二是突出“拆”字,促进农村面貌大提升。把农村危房整治与“全倒户”房屋重建、落实精准扶贫安全住房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边排查、边拆除、边整治”为原则,重点对“四沿”、河道沿线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以及纳入改造计划、长期闲置的农村破旧泥砖房进行拆除,大力开展破旧泥砖房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县灾后拆除破旧泥砖房8068间,约127万平方米,同时对拆后的空地及时做好复垦、复绿工作,村容村貌得到有效大提升。

三是突出“治”字,城乡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面推动该县村庄实现保洁覆盖面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大力推进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实现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及设置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或桶,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治理。

【主动担当】开通灾后复产资金“绿色通道”

地动山摇,方显基础之牢。洪灾发生时,党员干部是洪水与老百姓之间的一座堤坝;在灾后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

面对灾后重建这场硬仗,东源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吹响了进攻号角:强化资金保障,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道道难题在决心、智慧和积极作为中化解。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水利、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生态环境、公路事业等单位部门勇挑重担、忠诚履职,加强沟通协调,合力推进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一方面想方设法通过争取上级补助、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统筹各级应急救灾资金、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支持等方式筹集到资金,进一步压缩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尽可能调整安排到灾后复产重建项目上来,确保灾后复产重建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按照不同的审批程序加快灾后复产重建资金的拨付速度,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原则,建立灾后复产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所有灾后复产重建资金都在第一时间落实到灾后复产重建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水毁桥梁33座、水毁点段道路29处;水利设施方面,受损的堤防、决口、护岸、山塘、灌溉设施、电泵站等修复完成率100%。

【加强预防】核查全县82个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点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持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东源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建立领导分片责任制,组织专家全面现场核查全县82个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作战图。

同时,组织力量开展工程治理、应急治理、专业监测排险、避险搬迁等分类分级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点核减至48个,其中正在开展综合治理8个,其余已做好应急处置措施,严格落实定期自查和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科学高效的巡查动态监测工作。

为构筑群测群防体系,东源还制定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防灾预案表、巡查记录表,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现场向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点周边群众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应急逃生路线、监测责任人、群测群防人等信息,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体系,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

新闻推荐

三类人群深受其害

■领取烟草危害宣传手册的学生表示,将自觉抵制吸食烟草及其制成品,为致力推广风朗气清的无烟校园贡献力量。资料图片案例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