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不容辞,勇挑重担河实人化身“主播”践行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精益求精玩出课堂新“花样”

河源日报 2020-05-26 07:52

■小学语文教师张紫英在家中备课,对课件的细节进行修改。■每节课都凝聚着教研团队集体的智慧与心血■初中部蒋小平老师录课中。由于准备充分,课堂顺畅,河实老师的录课往往一次过。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优秀的师资、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吸引着莘莘学子。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就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之时,有一群可爱的人民教师,他们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用别样的方式,倾情守护着祖国的下一代——我们的希望与未来。

3、4月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为了学生的安全,各学校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线上教育。而以录制电视课堂的方式,为全市中小学生传授“托底”课程的老师们,则奔波、忙碌在加班备课、返校集备、录制网课之中。这群坚守阵地、勇于担当的教育人,同样是疫情防控战场上的战士。

日前,记者走进河源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河实),通过了解这些老师录课背后的故事,去回顾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施展才艺,玩出课堂新“花样”

时间回溯到2月28日,市教育局发起号召,将录制“河源市电视课堂”的任务下达各校。河实承担的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七年级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八年级语文、物理等学科的电视课堂录制工作。

接到这项特殊任务后,该校立刻召开专题会议、精挑授课老师、组建备课团队,落实责任分工。为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该校制定了“电视课堂”集体备课流程:个人主备—线上研讨—修改设计—学校集备—模拟录播。

在零经验、新版教材、无现成课件资源的情况下,从设计课件、搜索素材、语言组织都需全新完成。线上课堂受限多,但老师们用教育的智慧和特别的方式,让课堂玩出新花样,呈现了一节节生动精彩的课堂。

小学数学科老师罗珍,为了创设课堂情境,让自己的女儿充当临时“演员”,录制课件视频。“根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师生间要有思想碰撞”,她希望通过自制的师生互动情境,让电视机前的学生有更多的代入感。

用自家孩子或本班学生充当“演员”的不仅仅有罗老师,小学语文老师杨清清在课程中需要用到“包饺子”的场景,于是邀请了同事儿子一起动手“直播”包饺子。为了录好这个课件视频,两人用掉了整整一大盘的饺子馅。

这期间,老师们的各项“才艺”也派上了用场:PS、动画制作、视频剪辑与合成、配音……经此锤炼,这些电脑技能还更进一层。

化身少儿教育主播,自己给自己“加戏”

与传统教学相比,电视课堂的授课形式没有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学生的即时回应,而且课堂时长仅有20分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课程知识点浓缩提炼,简单高效地讲透内容?这对久经沙场的老师们确是不小的挑战。

“这是对教法创新、学法改革的一次严峻考验”,河实小学部副校长胡燕芬说,不仅考验老师的基本功和综合素质,还有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录课组的老师们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制作课件、收集素材、研课磨课……一次次绞尽脑汁、一遍遍推倒重来、一回回峰回路转。

小学英语老师曾睿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明星“主播”之一,但大家看见的是老师们屏前的从容,却不知道这20分钟的幕后,录课老师与备课团队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面对镜头,我们看不到授课对象,无法交流,但还是要自己给自己"加戏",要想象镜头那边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然后通过动作和神情去吸引他们。”曾老师说。

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个细节

“从初接任务时的忐忑,到准备充分后的信心,我们经过了与相关教研人员的多轮沟通、对每一份课件的精雕细琢、对课堂语言的反复斟酌、平均10遍左右的试录。”八年级数学科组长黄孝荣是此次数学录课组的总指挥,从2月底至4月的两个月里,他几乎每天奔走在家、学校、电视台三点之间。

由于此次电视课堂面向全市的学生,属“托底”课程,老师们还要根据全市的学情实际,调整语言与难度。“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备课,而在于对语言组织能力的高要求。”黄孝荣表示,为了不浪费这20分钟里的每一秒,让全市学生、家长满意,老师们不得不对课堂语言字斟句酌。

老师们或对着镜子练习,调整好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或利用软件录制课堂,一遍遍重听录音,调整语速、语调、教学用语;或在教室里反复试讲,不断改进……从衣着、站姿、表情、眼神,到课件文字大小、颜色等,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力求完美。

为了呈现出来的20分钟,录课老师和集备团队需连续几天从早忙到晚,课件多重审核,串词反复修改。哪怕从学校集备回到家,甚至躺在床上,如果灵感突现,想到了一句更好的过渡语,也会马上爬起并记录下来。不到正式录课的最后一刻,就不放过任何一个改良的机会。

正是老师们对课堂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严谨、规范的课堂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这也让老师们信心越来越足。黄孝荣认为这样的经历还能促进教师成长,也促进了教研工作。

团队备战,发挥集体的智慧

“录课老师要选,集备组成员也要挑。”河实初中部校长李伟红认为,成功的课堂离不开团队的力量,除了录课老师要优中择优,集备成员也要挑选最优秀的。而在实际集备过程中,非但备课小组成员参与全程磨课,其实整个同科组的老师,都在组群里线上出谋划策,集思广益。“这就是小团队和大团队的合力作用。”李伟红说。

每一堂课,备课团队都会集体研讨,精心打磨,有时因为一个细节,常常在线上讨论到深夜。老师们不仅对教学设计、课件进行修改,还会考虑学情,以屏幕前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甚至是每一句过渡语,都仔细推敲,力求简洁到位。一堂短短20分钟的课堂,离不开团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凝聚着教研团队集体的智慧和心血。

除了冲锋在前打头阵的资深名教师,河实还挖掘推举了一批潜质型年轻老师,参加到电视课堂录制中。“对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教师,我们同样有信心,因为有团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河实小学部校长吕丽燕认为,录课经历将有助于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

该校多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如肖慧名师工作室的几位优秀老师,也在这次录课中得以展示、历练。

迎难而上,收获成长与感动

疾风知劲草,挑战显担当。在电视台录播室内,“主播”们自信而坦然的笑容,背后是整个团队、数个家庭给予的支持;每一节20分钟的课堂,倾注的是老师连日来的心血和团队的同心锤炼。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负责人肖慧老师,在接到任务第二天,便从家乡江西赶回河源。在家隔离的2周里,线上统筹整个科组的集备事务。隔离期一过,她立马到校参与线下集备并亲自录课。而当时,肖老师爱人在外地工作,孩子独自带在身边,她却毫不退缩,自行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张丽桦老师负责八年级语文第一课《社戏》的录课,很多人都点赞其课堂“亲切、精彩”,却不知道她是抱着生病痛哭的孩子备完的课程。打头阵录课的张老师,因时间紧,基本上以个备为主,不像后面课程有足够的时间集备磨课。“是家人的支持让我扛下了这个任务”,爱人特地请假两天,在家帮忙照顾孩子,让张老师能争分夺秒地备好课。

“那段时间,全家人都以我为中心。”杨清清老师笑称,在她废寝忘食备课时,家人都会自觉地“躲”开,留下安静的客厅给她。于是,客厅就成了杨老师的模拟教室。

还有杨丹老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先行参加课堂录制,但因患咽喉炎不能继续上课后,杨老师还坚持参与集备,帮其他老师打磨课堂;叶丽芳老师,虽然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但也坚持设计课件,完成备课与录课……“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备课的路上”,老师们拿来调侃的话,成为了当时的现实状态。

艰辛的过程中有压力也有动力,有汗水也有收获,“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参加此次录课的老师纷纷表示不仅在业务上得到了提升,也从中收获了感动。

小学部副校长林国胜自荐做部分无私家车的老师往返电视台录课的司机;曾淑娴老师赶着录课未吃早餐,到了电视台才发现已有几个同事备好了早餐等着她;为了给在校集备一整天的老师补充营养,吕丽燕老师带来了自制的艾叶鸡蛋犒劳大家……一件件暖心事,一份份“爱”的传递,在这抗疫战场上化成一股股坚强的力量。

用教育智慧,赢得社会好评

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河实一共选派了85名骨干教师,高质保量完成了共计268节课,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从教育局领导到电视台录制人员,从学生到家长,分别从不同角度肯定了老师们的付出。

“河实的小英(小学英语)团队总是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蓬勃生机。”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英语教研员游海燕表示,在与大家“共事”的这两个月里开心且幸福,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他们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让我看到了河源小学英语教育的希望。”她说。

“录制河实老师的课堂,是最轻松的。”河源广播电视台录制人员王女士告诉记者,20分钟的课堂,老师们进入录播室25分左右,即可“交差”。由于课件准备充分,课堂流程顺畅,时间掐得刚刚好,所以后期剪辑也非常轻松。

“黄孝荣老师讲的数学课很有启发性,能针对学生的思维去引导,易于接受。”一位面上中学学生家长与陈女士聊天时说起了这位黄老师,巧的是,陈女士儿子的数学老师就是黄孝荣,一位能带动学生节奏的老师。

临危受命,传承优秀教育文化

日前,全市中小学生陆续返校复课,老师们也迅速从“电视主播”的角色中,转换并投入到线下教学。“大家都只是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说起曾经投身的那场战“疫”,老师们轻描淡写。孰不知他们是在疫情最严重、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接下了这份责任与担当的。

“虽然不能像医生、护士那样奋战在一线,但你们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同样是以身挡弹,你们也将成为抗疫一线的英雄!”老师们将这份来自市教育局、学校领导的鼓励,视为党和国家赋予师者的信任,燃起了心中那团火,勇挑重担。

“这次参加录课任务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党员,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李伟红老师表示,通过这次录课经历,也是一次打磨老师的平台与机会。甚至有些老师是自告奋勇提出要加入录课、备课团队的。

“河源教育需要有这样一批专业素养高、师德高尚的教育人,我们只是河源千千万万传承着优秀教育文化的老师中的一分子。”李伟红认为,作为教育人,能为全河源、全社会服务,是一项光荣使命。

文/图本报记者邹茹玉通讯员廖慧闹

新闻推荐

河源市中高考心理减压团辅活动走进市一中 为学生送上心理辅考减压礼包

○本报讯记者许竞楠通讯员黄丽平为缓解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迎战中高考。由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