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宰相” 吴潜在龙川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这首南宋无名氏所作的《长相思》,里面提及的吴、贾两个“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时的丞相、词人吴潜与恶贯满盈的大奸臣、丞相贾似道。
这一忠一奸,相隔15年,先后被贬循州(今广东龙川)。吴潜到龙川后仍致力为百姓造福,受到当地百姓爱戴;而贾似道在贬谪龙川途中,受到各地群众驱逐,狼狈不堪,被逼自杀不从,还没到达龙川就被押送者锤死。
1
负经方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
“伶仃七十翁,间关四千里。”
景定二年(1261)四月,69岁的吴潜被流放到循州。秋七月,丙戌,吴潜责受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
年近七旬的吴潜老人,带着老妻和一二老仆,在非常闷热的三伏天里,蛰伏在小客船上,顺着“盘回七十滩,颠顿常惊悸”的水路,经过梅州,抵达循州,也就是今龙川。
这种天气,就算是青壮年,也有可能中暑而有生命危险,何况两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从天气较温和的中原地区,来到令人闻之色变的岭南瘴疬之地,历尽苦楚。
坐在船上,他们怎么用扇子扇风,也热得不可抑制地张嘴直喘,真担心将瘴疬毒气吸进肺里得病。吴潜只觉得,“肌体若分裂,肝肠如捣碎”。
岸上做农活的农人,大概也看见了这船上浑身是汗,猛扇扇子的狼狈老人,但谁会知道,这竟然是一个传说中的状元,而且还曾经当过宰相这么大的官。
那么,吴潜为什么会被流放到偏远的岭南瘴疬地来的呢?
吴潜自小随在宣州为官的伯父吴柔立生活,游学于宁国、宣州、泾县。他少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文章急就而成。当时南宋内忧外患,还有大片失地未收还。少年吴潜立下宏志,决心收复国土,报效国家。
25岁那年,吴潜以宁国籍举子登礼部进士第一(状元),时有民谣:“水打北园庙,宁国出状元。”授签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后改任广德军通判。
之后他一路官运不错,35岁授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添差通判嘉兴府,代理嘉兴府事;37岁转任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39岁迁尚右郎官。
人到中年,少年时代的理想,是该实现的时候了。丞相史弥远已死,皇帝也换成宋理宗。此时的南宋,仍视金为心腹大患,对蒙古的重视不足。绍定六年(1233),蒙古约宋联兵夹击金国。吴潜审时度势,提出“以和为形,以守为攻,以战为应”之策,但朝廷未予采纳,次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宋仅取得河南陈、蔡东南地,证明了吴潜所言不虚。
吴潜之后又上疏:“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因为他议政卓有见识,被授直宝章阁、浙东提举常平,但他辞谢不就。改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太府少卿,淮西总领。升太府卿,兼任沿江制置、建康知府、江东安抚留守。
吴潜还对金融有相当的认识,他对当时纸币发行过多造成全国通货膨胀的恶果忧心忡忡,提出纸币(时称会子,是宋代发行量最大的纸币)是国家命脉的观点。端平元年(1234),吴潜在上疏条陈九事时,第八条就是改革货币流通制度,整顿金融秩序,提高国家财力,“楮币当权新制,以解后忧”。这年金国覆灭,其中一大原因,也是因为恶性通货膨胀:“金人之毙,虽由于鞑,亦以楮轻物贵,增创皮币……其末也,百缗之楮止可易一面,而国毙矣。”他提出解决办法:让商人在用盐钞买盐时品搭旧会子。这办法虽被采用,但推行不力,未定期限。《中国货币理论史(上)》认为,在纸币恶性膨胀而国家财政又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要减少纸币的发行量,势必要靠侵犯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来实现,吴潜的这个办法,就是一种侵犯商人利益的政策,商人高价买盐后,则要提高盐价,把损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他认识到财政不平衡,纸币流通绝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但解决纸币膨胀的问题实在很复杂。
端平三年三月,吴潜升太常少卿、知镇江府事。奏请改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生养息等十五事。嘉熙三年(1239),任敷文阁直学士、庆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府库积钱1473800贯,代民输税帛累计达5491700贯。在该任上,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纂修《四明续志》;开河筑坝,兴修水利;设置“永丰仓”,救济灾民,赡养孤寡老人,改善民众医疗卫生条件;制定“舟戌法”设关御寇。短短几年,政绩斐然,庆元百姓勒碑纪念(高生元《吴潜大事年表》)。
吴潜曾给理宗讲过一段时间的《易》,提议在皇族中慎选太子、及早培养。他对国家的掌舵者、治理的接棒人有着很高的期待,以致后来,他被流放循州还是因为立太子的事。
淳祐十一年(1251),吴潜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三月,参知政事;十一月,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时他已59岁。
但吴潜并不贪恋相位,请辞了几个官职。朝臣萧泰来、谢方叔等诬陷罗织“奸诈十罪”,“如王安石又过之”,被罢相。
1259年,诏吴潜开阃海道,勤劳三年。屡疏求退,诏许。仍旧任观文殿大学士,特进崇国公,判宁国府。八月还家。他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时期在家乡写了不少的诗词。67岁的吴潜,认为自己年近古稀,回首一生历程,他写道:“叹暮林、飞鸟也知还,寻归宿。遍历了,岳与牧。享过了,官与禄。算平生万事,尽无不足。争奈乞身犹未可,只缘欠种清闲福。”
他以为从此可以享享清福,不必再看朝中小人弄权、贻误国事了。但很快,九月,理宋又把他召回去了,“以醴泉观察使兼侍读,奉朝请”。他趁机对皇帝进献了很多忠言,希望皇帝能“畏天命,结民心,进良才,通下情”。冬十月,吴潜再度拜相,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晋封许国公,并给他发了一张“奖状”:“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方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批鳞補袞之风;措置时宜,尤著沥胆洗心之策,如兹贤泽哲被苍生,宜予褒封,世昭青简。”
2
结怨贾似道,人生跌落最低谷
皇帝的看重,让吴潜更加披肝沥胆,直言以对。他甚至对皇帝进行了狠狠地批评,狠得近乎打脸:“近年公道晦蚀,私意横流,仁贤空虚,名节丧败,忠嘉绝响,谀佞成风,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怨而陛下不察,稔成兵戈之祸,积为宗社之忧。”
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吴潜尤其不肯含糊,不愿一味逢迎上意。理宗没有儿子,喜欢荣王赵与芮之子孟启(赵禥),先后封他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这年更准备立他为太子。吴潜早就观察过忠王,很是不以为然,他对理宗说:“臣(指贾似道,时为忠王之师)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
这话说出来,理宗怨他,贾似道更把他恨入了骨髓去。
却说那贾似道,原是个小混混,但姐姐是理宗贵妃,生得美艳,很是受宠。她让弟弟好生读书,将来好拔擢他。似道也未辜负期望,竟在1238年登进士第。朝中有人好做官,得了“文凭”后,很快就当了太常丞等官,后来一路平步青云。
端平元年(1234),南宋与蒙古于蔡州大败金兵,灭了金国。不料,蒙古却践踏盟约,提出以陈、蔡为界,界之西北尽归蒙古所有。
南宋小朝廷先是忍气吞声,后来不甘心,出兵进占了骰、函,挺进中原。
宋朝的出兵,让元宪宗“师出有名”。宝祐六年(1258),蒙古正式举兵侵宋以讨“背盟”之罪。宋理宗忙命贾似道赴汉阳援助鄂州,但这个花花太岁令宋军节节失利,曾私下里向敌人纳币请和。眼看老贾就要身败名裂,没想到此时元宪宗蒙哥忽然死在钓鱼台,在前线率兵作战的忽必烈火速班师还朝争夺皇位。贾似道冷手捡了个热饽饽,把这退兵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
元兵退去,宋理宗大喜,封贾似道为少师、卫国公。
贾似道此前在汉阳督战的时候,当朝丞相吴潜采纳了监察御史饶应子的建议,命贾似道移师黄州(今湖北黄冈)。贾似道接到调令,只当吴潜欲借蒙古之刀置己于死地,十分恼恨,伺机报复。在黄州,贾似道既不布防,也不出战,鄂州失守,仍无耻邀功。理宗便给他加官进爵,却派吴潜赴黄州作战。年近七旬的吴潜“捐躯致命,所不敢辞”,但已感觉对外败局已定,而朝中重臣却仍肆意弄权,国家危在旦夕,心里十分哀痛。
吴潜的哥哥吴渊是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颇有才干。贾似道抓住吴潜兄弟同朝为官这点,造了个飞谣,教宫中小内侍在皇帝面前假装不经意地唱,谣云:“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
皇帝果然听见,似道以经常出现在眼前,便问似道该谣主何凶吉,似道便说:“以臣愚见推之,大小蜈蚣乃指吴潜兄弟。”
皇帝心里便生了个疙瘩。贾似道又到处打探消息,刺探到皇帝对吴潜在当初宋蒙交战之际,由于军情紧急,行事往往先斩后奏的行为深为不满。又逢吴潜反对赵孟启为太子,理宗对吴潜又怒又怨。景定元年(1260)四月,贾似道趁机令侍御史沈炎疏吴潜过失,罗织吴潜指挥作战不力、在立储问题上“奸谋不测”等罪名,吴潜遂罢官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秋七月,攀附贾似道的侍御使何梦然,上疏弹劾吴潜欺君无君之罪。将近古稀之年,吴潜跌入人生最低谷。
理宗便罢免了吴潜,在景定二年(1261)把他流放到循州。
这时候,吴潜已将近70岁了。在循州,吴潜回顾40余年的从政生涯,想到南宋江山将葬送在一群奸臣手中,悲哀得难以自持。但他人在炎荒,无力干预政事,唯有叹息而已。
3
在龙川施教
景定二年(1261)秋七月,丙戌,吴潜责受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这年,他69岁。
三伏天里,吴潜辞别临安,临行前填了一阕《满江红》,其中有句云:“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坐船从水路经江西到循州(今龙川),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初来龙川,吴潜的日子并不好过。古稀老人突然到了瘴疬岭南地,从锦绣庙堂转入“荒凉一墟市”,住得也很不好,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士子考试的贡院,地面潮湿,像是有泉水注入,屋顶也不顶用,下雨时地上流泉,屋顶落瀑。老鼠是常客,一不小心,还能看见蛇也进屋来了。对吴潜来说,这儿的鸣虫的叫声,也怪异的不像他听过的那些蝼蝈。
更瘆人的是,大约因为瘴疬横行的缘故,人们触之则病,吴潜经常听见四邻不时响起哭声,或哭其夫,或哭其子,让他“悲愁复悲愁,憔悴更憔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让他先是双腿肿痛走不动路,后来吃饭也吃不下,一吃就吐。睡也睡不好,精神越发萎靡。他的老妻身体比他好些,见他这样,急得哭起来。
吴潜没法,他没找到好医生来看病,只得写了篇《焚告天词》,盼望上天垂怜,不要让他“永作瘴乡之鬼”,使他能够活着返回故乡。
但即使身心不畅,吴潜仍是心系民众,让自己能为当地多做些好事。
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正相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与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在龙川东山寺处,吴潜还倡设三沙书院,以饱学之士的力量,向龙川学人传播南宋理学及其他学术文章。东山寺始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占地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据有关资料称,当时吴潜收有百余学子,为龙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贡献。
在朝中炙手可热的贾似道担心德高望重的老宰相吴潜还会被召回朝中东山再起对他不利,他决定派人去暗杀吴潜。
景定三年(1262),一日,正在龙川寓舍中强睁老眼看书的吴潜,忽然听得承节郎刘宗申将出知循州,大惊,他知道自己必难幸免,自此小心提防。他已预知死期,对人说:“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
刘宗申到后,先在吴潜住处不远的一口水井下毒,毒死了几个无辜百姓,吴潜知道后,便在自己家里凿井一口。
刘宗申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五月,在府中设宴邀请吴潜,潜不去。刘便带着厨子强行进入循州贡院吴潜家,让厨子做菜,二人同饮。刘去后的夜间,龙川突然雷雨大风,吴潜死于当夜。
临终前,吴潜写有《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其中,《谢世颂》第三首云:“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
龙川民众听到吴潜去世的消息,失声痛哭。
吴潜原葬循州,后来其子孙迁居福建。
吴潜死后12年,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他的所有罪名都被平反。次年,太府卿柳岳请赠谥,追赠少师。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公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师”的头衔。有《履斋遗集》传世。
吴潜曾在循州仙塔下古寺寓居。为纪念这位伟大、正直的政治家、爱国词人,龙川的人们将寺取名“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4
贾似道没能活着抵达龙川
度宗继位后,贾似道以太师同平章事,封魏国公,权势熏天,不可一世,朝廷大政均在其西湖葛岭私宅中裁决。
元军的进犯仍在继续,他们乘胜东进,连续攻下建康、镇江、江阴等地,逼近临安。
贾似道受命抗元大败,乘小船逃跑,并上疏谢后(理宗皇后),请求迁都,谢后不准,改任陈宜中为右丞相。
陈宜中等官员请斩贾似道,谢后只罢贾的官职。贾似道祸国殃民,恶贯满盈,满朝官员议论纷纷,要求严惩,谢后不得已把他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到循州安置。
这时,距离吴潜贬往循州之时正好15年。
德祐元年(1275),步着吴潜的后尘,贾似道踏上了前往循州的道路。但与吴潜的广受欢迎不同,沿途各地百姓认为,他经过当地,将带来晦气,于是纷纷张贴檄文驱逐,贾狼狈不堪。
当时负责押送贾似道的官员郑虎臣,是被贾似道害死的太学生郑东(一作郑隆)的儿子。他们走到一所古寺中歇息时,墙壁上有前丞相吴潜贬循州路过此地时的题字。
郑虎臣大声责问:“贾团练,吴丞相何以到此?”贾似道羞愧难言,这也太揭人疮疤了,要不是我,吴老丞相会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被人害死?他嗫嚅着不敢吭声,唯求保命。郑虎臣多次催他自尽,贾似道贪恋余生,不肯寻死,多活一炷香的工夫也是好的。
九月十九日,贾似道到达福建漳州城南20里的木绵庵,看到庵名,他想起2年前有僧人钵盂中所赠诗中有“开花结子在绵州”句,情知必死于此处,便自己吞下冰脑以求速死。郑虎臣见他服毒,骂道:“奸贼!百万生灵死于汝手,你今要自死,老爷偏不容你!我为天下杀你,虽死何憾!”便将贾似道锤杀。贾似道没能活着走到循州,或许是他的幸运,龙川人民仍记着他害死贤相吴潜的恶事,必不肯善待他。
贾似道被贬时,有人听闻此事,感慨万千,写下一首《长相思》:“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天道昭彰,报应不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连日来,龙川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工作,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