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的科学 我来帮你找

广东科技报 2020-02-26 14:00

手记

自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层出不断的新闻牵动着我们的心。科教周刊的编辑们特别为我们小读者准备了这场新闻盛宴,让你们不仅读懂新闻事实,还可以懂得新闻背后的科技和科普知识,丰富你们的视野,在阅读中学习,在读报中积累,与时俱进,满足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新闻1

新冠病毒更名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CoronaVirusDisease2019)

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发出《关于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法制日报》)

新闻解读:

病毒命名需谨慎

给这次新发现的病毒起名,着实费了不少周折。

武汉肺炎。此前,2019年12月末开始,人们知道了一种起自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开始传播,于是叫它“武汉肺炎”。然而,这有很强的地域歧视性。

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7日,经实验室分离、鉴定,明确它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名字太长,读写均容易错漏。

2019-nCoV。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新病毒临时名称,“2019”代表首次出现的年份,“n”意为新发,“CoV”代表冠状病毒。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难记、难写又拗口,不利于沟通宣传,也不能反映病毒的危险性、传染方式等更多信息。

NCP。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简称“NCP”;网友们开始玩坏这个简称——“NoCP”“脑残片”“你差评”“吃野味的,你吃屁”等。

不当命名曾引起恐慌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命名未提及武汉,与4年多前世卫组织更新的疾病命名指导原则有一定的关系。2015年5月,世卫组织公布了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鼓励研究人员、卫生官员与媒体使用中性的、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等命名疾病。

不过,疾病命名确实需要谨慎。猪流感、禽流感的命名曾引发世界各地对相关动物的恐慌,导致2004年初禽流感爆发时大量健康的家禽和野生鸟类遭到“诛杀”。“猪流感”的名字让一些国家政府“谈猪色变”,甚至限制北美猪肉贸易。

尽管COVID-19这个名称也不比2019-nCoV好听多少,但它总体上遵循了WHO的新病毒命名原则,也算是成功规避了“武汉”“中国”“蝙蝠”“野味”这些与地域、动物等相关的字眼,正如谭德塞博士在宣布新名称时所说,“正式命名很重要,可以避免人们使用其他不准确或污名化的名称”。

新闻2

尿液中分离出新冠病毒

关键词:

尿液中的病毒Virusesinurine

22日,广州市举行广州市科技战“疫”新闻。在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方面,钟南山院士团队专家、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金存教授团队联合广州海关首次从广州本地被感染的病例样本中成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毒株,为进一步开展疫苗和药物研究打下基础。

《广州日报》)

新闻解读:

马桶冲水要盖盖

这项研究证实了患者的尿液中存在活病毒,结合之前粪便中病毒分离的发现,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个人和家庭的清洁,如便后请洗手,注意下水道的通畅,漏的U型聚水器,是不是干涸了,下水道有没有反味,如果有上述这些情况,应该及时处理。马桶冲水时盖盖,以避免有可能出现的传播。

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还安全吗?上完厕所之后,冲厕所的时候,可以产生气溶胶,空气中会有病毒,可以引起传播。所以,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的时候,如果前一个人刚上完厕所,不要马上去上,过一会比较安全。同时,全程佩戴好口罩,如果厕所有窗户,打开窗户通风,定期对公共厕所进行消毒。

每次上完厕所之后,盖上马桶盖冲厕所,可以减少气溶胶产生,定期对厕所进行消毒,注意下水道通畅,建议使用84消毒液。

新闻3

超高速口罩生产线

每分钟1000片

关键词:

降维打击Dimensionreductionattack

疫情面前,广州某企业主动取消原有订单,对原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出生产超高速全自动化口罩机生产线和全自动化口罩垫生产线,该生产线一分钟能生产1000片,日产能最高可达144万片。

“口罩机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类似的婴儿纸尿裤、妇女卫生巾、成人失禁用品等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设备已达到最高每分钟3000片的高速生产,完全可以通过"降维打击",迅速转产出工艺更先进、速度更快的口罩机生产线。”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吴智恒所长说。(《科技日报》)

新闻解读:

”降维打击“以弱胜强

降维攻击出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从三维降至二维的攻击由二向箔触发。小说中的降维打击,指的是对三维宇宙中某个区域发射一个很小的二维空间碎块,碎块用一种力场封装,力场蒸发以后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接触以后,就会使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跌落,使整个空间跌落到二维,这种范围的跌落过程永远不会停止,蔓延速度为光速,处于这个空间的一切都会跌落到二维,从而达到彻底毁灭的效果。

降维打击的意思就是和竞争对手在一个维度上进行竞争,赢得竞争胜利的难度比较大,则自己主动降低一个竞争维度,实现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一种竞争策略。

新闻4

“零号病人”被辟谣

关键词:

零号病人Patientzero

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发表声明辟谣说,该所毕业生黄燕玲不是所谓的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零号病人”。该所郑重声明如下:黄燕玲同学于2015年在我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在学期间的研究内容为噬菌体裂解酶的功能及抗菌广谱性,毕业后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过武汉,未曾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身体健康。(中新网)

新闻解读:

“零号病人”不该被误解

“零号病人”是一个通俗说法,在流行病调查中,又被叫做“首发病例”“标识病例”。但这个携带了病毒的人不一定会发病。因此还有“一号病人”的说法,标记的是第一个出现症状的病人。

“零号病人”为什么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金永堂表示,无论是寻找“零号病人”,还是当下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有助于最快、最准确地确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阻止疫情发展。

从艾滋病到埃博拉,再到SARS,关于“零号病人”的误会一直存在。

2003年,首例SARS患者的报告病例是在深圳一家餐馆做厨师的36岁河源人黄杏初,他早在2002年12月15日就出现了病症。治愈出院后,通过新闻报道,他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个“首例”。这个“第一”,给他带来了各种压力,他换了五六张电话卡,上街的时候会戴上帽子,这种状态的日子,他形容自己活得很像一个逃犯。但是,黄杏初并非“零号病人”,SARS的首例病例在2002年的11月16日已经出现。

寻找“零号病人”的过程是针对病毒而非人,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事实才会慢慢呈现。

文字整理:蒋林版头漫画《共同抗疫》作者:廖芷晴

新闻推荐

河源海关保障供港澳食品农产品安全顺畅

○本报讯记者王永红通讯员周东城河源海关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产品安全监管、加快通关速度,持续做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