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 一腔忠爱 百世流芳

河源日报 2020-02-09 08:24

牟应受到连平后修筑了一些道路。图为连平到忠信的山路。摄于1904-1920年间(原图现藏美国南加州大学)牟应受(?-1639),贵州安顺人,连平首任知州。明崇祯八年(1635年)到任,以“正己、率物、轻赋、省刑、兴礼乐、和人民、恤士卒”为施政纲要,政绩明显,受民众爱戴。

本报记者凌丽

连平初建州开山第一人

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牟应受带着不多的行李,从永安(今紫金)来到了连平州。

这是大明王朝新设立的一个州,战火才平息不久。

牟应受对这场持续了几年的内乱所知颇详,在永安知县的任上,他也参与了连平州的土地丈量过程,因为做得好,上司呈请将他调到连平任首任知州。离开永安时,他还对永安乡民叮咛说:“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

战火蔓延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五年(1632年),他到了永安任知县(《永安县次志官师志》)。点燃起战火的,是连平内莞蓝州一个叫陈万的经营染布的人。虽说这一带山高地险,交通闭塞,有不少农民骚乱和盗贼活动,但仍数陈万闹得最大,最后还闹出了个连平州。

蓝州产蓝,是染布的好染料,需求量很大,陈万把握住商机,开了几十间蓝房,聘请了几百个工人,经营网点主要在九连、内莞等地。大约受到官家的盘剥,陈万怒聚千众,雄踞七巢,与另一起义首领钟凌秀结盟,互为照应,共同进退,声势愈发浩大,其余占据永安乌岑、南岭的“曾阎罗”,以及惠、潮“土寇”刘粗鳞、叶袄婆、张文斌等,也来结盟,有坐大之势。

崇祯四年,陈万出和平、热水,由龙南太平堡攻乐昌,破始兴,直压江西泰和。崇祯朝廷急命闽、粤、赣三省会剿,两广总督王业浩命岭东分守道洪云蒸前往镇压。经过几番鏖战与用计,历时3年,终于剿杀了陈万、钟凌秀,余众皆散。

于是裁河源、翁源、长宁(现新丰县)、和平等四境之偏地惠化、忠信、长吉、东桃、银梅等地设州,没事时,错壤安治,有事时,就可以各地相互照应。

“故今日连平一建,诚千万年不朽之鸿谟也。”设立连平州之后,在附近永安任知县的牟应受,被挑选成为首任知州。

对这个新建州的破败落后、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牟应受是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的。

据《连平州志》记载,当时连平州总人口仅3030人,其中忠信图771人,东桃、银梅、贵塘三铺937人,长吉图838人,惠化图484人。成丁人口(满十六岁以上男子)更加稀少,仅999人,社会生产力低下。男子多务农,“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香覃。”人民生活艰难。

寻了个地方住下,牟应受发现,这里只是“内外数十茅舍,求一牲醛祀地祗不可得”,连求一个牲口来祭祀土地都没有。

草莱初创,城郭未立,田畴未制,朴陋未化,一切从零开始。

在永安政绩颇佳,而被上司赞誉为“精明强干、谨慎周详”的牟应受撸起袖子,在新建的千疮百孔的连平州内,使出他最大的能耐。他写诗言志说:“始信开疆原不偶,原输全力对维元”。大约操劳过度,心力耗损过巨,4年后,他死在了连平知州的任上。

修筑州城衙署规划城市

在那个分工并不明细的年代,牟应受将这个地方的军、教、财、农等都一肩挑起,实施“正己率物、轻赋省刑、兴礼乐、和人民、恤士卒”的政策。

首先是解决人民生计问题。要解决生计,首先要做的是丈量土地、则壤定赋、发展生产。

牟应受宽严并用,首先是做好治安工作,让动荡几年的连平先安定下来。他请来几个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了解原居民和新移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并对老者们进行了一番慰劳和嘉勉,又做了些实事让心怀忧惧的民众安下心来。

牟应受创建州治,修筑列障,以备安全。

州治选址,是牟应受上任之前,由督抚右司马兼佥都御史熊文灿、按台钱守廉及岭东分守道洪云蒸等官员选定的。有司发现,虽然连平地处山中,但宽敞平坦,无险逼压之形,无幽阴湫溢之患,城内外可置数千家,而附近石龙、上下坪诸乡村尤其声势相倚、阡陌相连,是做城池的好地方。

选定地址,便委托长宁县令陈国正主持督造建城之事,永安知县牟应受主持均田赋、清丈土地之事。这建城、建署大计,费时2年多。

听说要建州城了,本地居民欢欣雀跃,争相去山里采木石、做砖、灰,本地工匠云集,转运泉流。城外葺寮结肆,人烟已聚集了起来。

连平州城建于山中,最宜守御,牟应受“丈勘贼田,履亩清查”,土地丈量工作做得又细又好。为安全起见,有司安置了280个兵士守内城,其余内莞、獐坑等地也有守卫、御所,可护城周全。

州城的建设是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大计,很费“辟划之劳”。为做好“城市规划”,牟应受与主持建城事宜的陈国正(原长宁县知县)等人,与一批风水先生、能工巧匠一起,在州里“观其阴阳向背之势,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网不克安厥宅”。

州治公署建成后,牟应受在里面办公、吃工作餐,虽是“百雉方新”,周遭仍有一些野生动物出没:“披荆鹿豕群为侣,挥剑豺狼胆亦寒。”工作餐也很简单,不过是“凉薄菜羹”“洪荒味色”,这也侧面体现了他轻车简从、清廉节俭的为官品质。

州城后来经不断扩建,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初具规模,城内建有州署、学宫、书院、府第、祠堂、店铺等建筑,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后人为纪念牟应受,将州城改名为“元善”(牟应受又名元善)。同时,牟应受“躬亲阡陌,跋涉溪涧,画井分田,测壤定赋税,清隐占,定户籍,设屯田,守要害”,疏通沟渠,丈量土地,使民众从蓬檐茅舍里搬进更为牢固的砖墙瓦面住宅。同时,他出台相关措施,“怀柔远近,充实城池”(清佟国瑞《牟公祠堂记》),让外来人口也能安居下来,与本地原有人口毗邻相安,汉族畲族和睦相处。

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温饱问题

安居之后就要乐业,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温饱问题。

连平多山,中山、低山、丘陵的面积,加起来占全县面积的90.71%(2001年《连平县志》),平原与阶地只占全县面积约8%,是“万山拱对、二水襟连”之处。

因此,在牟应受到来之前,连平境内“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劳,稻两熟,10月获毕,接种油菜、大麦等类,来春甫割,耕犁……一岁三收。”“无剩土,峻岭高坡亦锄,片若鱼鳞,然而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覃。”

连平也有优点:“其地外湫而中衍,虽烟火断连,而一望平田甚沃。”

于是,牟应受在各地陆续兴建山塘水陂,发展农业生产,慢慢地,田野中“禾利并兴”,深谷里“桑麻繁殖”,虽然除了米豆油茶外别无珍产,但人们吃饱饭是没问题了。

因原有的井很少,原居民取水,多从江河中获取,易感染各类疾病。牟应受组织人力物力,在城内挖了不少水井。

崇文兴教启文明修纂连平首部志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连平人民的生产正常后,便开始了精神上的追求。牟应受是拔贡出身,对文化事业的建设十分重视。

在公务之余,牟应受让一些聪明好学的子弟到自己住的地方来,教以《诗》《礼》,每天读背、讲解,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州治的文化氛围浓厚了起来。再加之“督学魏公仲雪薪域朴,授茅连茹,四方文学之士,负笈踵至”(牟应受《连平州志》序)。有了几个饱学之士带头,其他有志之士便都加入进来,一同推动连平州的文化进程。此后,连平“衣冠之英辈出”,荒昧偏陬之地“易朴陋而文明”。

连平州治元善,直到清末取消科举制度前,一直享有“科甲蝉联仕宦显”之誉。在清代200多年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中,连平就有翰林5人,进士12人,举人53人,副榜6人,拔贡23人。清初康熙、雍正时期,仅何姓一门三代就考取了四举人、两进士,人赞之为“兄弟举人,父子进士,叔侄同科”。清代惠州府第一大家族——颜氏家族便落户元善,以“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闻名朝野。

崇祯十一年,督学魏公敬重牟应受的才识,建议他编纂地方志。这也和他的想法一致,于是“逢人便问,有得必书”,经过8个多月后,才着手撰稿,崇祯十二年(1639年)修成。这是连平的第一部州志,人称“牟志”,后失传,在雍正《连平州志》中可见部分内容。在《序》中,牟应受十分谦虚地说:这是第一部志书,多有缺漏,期望日后地方史家“削陋补偏,鉴戒具备”,在这部志书上再作完备。约60年后,和平县知县兼连平知州韩师愈修纂了第二部州志。雍正八年,朝廷命各地纂修通志。知州卢俊廷组织了一个连他在内共22人的编纂班子,历时10个月,完成了第三次修志。这部志书保存至今。第三次修志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02年未再修过地方志书。民国二十九年虽正式成立修志机构,但终未成书。

新闻推荐

连平慰问防疫一线工作人员

■近日,连平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等单位,对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慰问。慰问团走进大广、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