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患者确诊的24小时本报记者实地了解疑似病例从检验到确诊的全过程
■本报记者许竞楠
1月28日,河源市首次报告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市疾控中心,了解河源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从检验到确诊的全过程。
凌晨2时30分
他全副武装出现在实验室
1月27日,正月初三,凌晨2时30分许,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副科长黄丰光依次佩戴好N95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服、手套、鞋套,出现在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全副武装后,他准备好核酸提取试剂,等待着疑似病例样本的到来。
两个半小时前,还在家中休息的黄丰光,接到了连平县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邹海鸥的电话:连平接收了一个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已提取一份咽拭子和一份血清标本样品,正连夜送往市疾控中心,并请求检验科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协助临床诊断。
凌晨3时,两份标本样品终于抵达,黄丰光小心翼翼接过标本样品进入PCR实验室进行标本处理、核酸提取和上机进行PCR扩增(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试验),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检测,结果显示呈阳性。
“凌晨5点钟初检结果已出,但这是河源市首例疑似病例,我必须谨慎再谨慎!”黄丰光说。考虑到报告河源市首例疑似病例事关重大,为确保检测结果无误,黄丰光选择进行多次检测复核结果,而所有复核结果均呈阳性。
早上8时5分,黄丰光走出PCR实验室,并立刻上报市疾控中心领导;上午9时,两份疑似病例标本样品从河源市出发,送往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认,当晚24时左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阳性,河源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确诊!
启动首例疑似病例
疫情应急响应
首例疑似病例的出现,意味着河源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进入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关键阶段。早上8时5分,黄丰光将检验结果通报市疾控中心各部门后,应急科迅速采取疫情应急响应,兵分五路出发做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周边环境消杀、密切接触者标本样品实验室检测和首例病例调查报告撰写工作。
8时20分左右,各组人马紧急赶往连平县;9时30分左右,市疾控中心应急科科长朱海城一行人身着隔离工作服,佩戴齐帽子、医用口罩和手套,来到首例疑似病例家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病患发病前14天的旅游史和发病后的详细经历,以便后续追踪密切接触者。
“患病前14天你曾去过哪里?患病之后又到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人?”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背后,却意味着庞大的工作量。朱海城无奈地表示,流行病学调查有三大难点,一是由于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人员流动性大,1名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可能有数十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只能给出一些信息碎片,或许是一个地名、一个人名,卫健部门需要联动公安、交通等部门力量倾力寻找密切接触者,无异于大海捞针。二是密切接触者多数与病患关系亲密,出于有意或无意,调查人员都极可能因为遭到病患隐瞒而错失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线索,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和防控风险。三是面对上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医护人员,病患往往有胆怯和抵触心理,难以开诚布公地讲述旅游史和发病后的详细经历,医护人员需要耐心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也要求医护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
一直到晚上8时左右,朱海城一行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才接近尾声,他们追踪到了15名密切接触者。另一边,消杀工作组当天中午12时左右也赶到连平,会同连平县疾控中心针对病患的住家、搭乘过的交通工具及去过的各个场所,用含氯消毒液完成了细致的消杀工作。
下午3时,应急组带回了第一批密切接触者标本样品回到市疾控中心,交由检验科进行核酸检测;28日凌晨2时左右,第二批密切接触者样本送达。黄丰光等人则马不停蹄地在PCR实验室进行核酸检验,进行排除工作。
晚上8时,结束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朱海城便立刻投入到病例调查报告撰写工作当中,整理病人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就诊经过和接触史,再结合专业知识判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等,提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消毒和防护等专业防控建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亚娇通讯员袁定央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连日来,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