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方的一缕海风
扫一扫,关注南方号
“我与南方”
●丘树宏
这是2019年1月19日早晨,我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书桌上打开着一份当天的《南方日报》,仿如一缕轻轻的海风徐徐吹来。该报第八版刊发了一篇文艺评论《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成功探索———评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而于2018年12月16日公演的《咸水歌》,正是本人的作品。
原来,海风是从这里吹来的。在我心中,《南方日报》正如她的文艺副刊的名字一样,是一股温润的“海风”,她以自己的姿态装点着岭南美丽的天空,滋养着广东这块人文热土。
幸运的是,我居然也深深融入了这一股海风之中,或者说,我自己也演化成了其中一缕微微的海风。
追溯起来,我与《南方日报》的情缘已经30多年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九连山下的连平县委办公室供职,业务上开始与《南方日报》有了许多的关联,采访、报道、做专版,我自己也不时发表一些“豆腐块”。
20世纪80年代末,我调到珠海市委办公室工作,与《南方日报》的联系就更频繁了。火红火热的改革开放事业,激发了我热烈的诗情,很快,《南方日报·南海潮》副刊就发表了我的诗作——《崛起》,并陆续刊发了不少新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逐步走上地方领导岗位,在副刊发表文学作品的同时,更多的是借媒体配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工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我负责珠海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区建设发展工作,各种媒体,包括《南方日报》都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条件,提供了重要的舆论保障。2000年前后几年,我担任珠海市香洲区委书记,香洲区作为全省的干部体制改革试点,《南方日报》作了系列报道,改革获得圆满成功。之后,我们按照市里的安排,开展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南方日报》作为我们重点依靠的主流媒体,帮助我们渡过了许多难关,化解了许多危机,使得城中村改造不仅大获成功,而且成为全省、全国的典范。澳门回归、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国社区建设示范点建设等,我们那几年真的是大事、喜事一摞摞,所有这些,都在《南方日报》留下了影子。《南方日报》那温热的海风,渗透到了我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浸润到了我的每一寸身心。
进入21世纪初,我迁居中山市工作和生活,与《南方日报》进入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我担任市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协主席的日子里,《南方日报》这股宝贵的海风,更为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早是中山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孙中山文化为首的八大文化工程,那时候《南方日报》每年的珠三角竞争力评选,中山的文化竞争力都在前三名,这大大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1年是辛亥百年,我牵头负责中山市整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南方日报》则成为媒体方阵中最重要的主力军。抗战胜利70周年,我与南方日报中山记者站策划了斯诺后代与《西行漫记》封面照片吹冲锋号那个小战士谢立全的后代在北京见面的活动,反响颇大,成为当年《南方日报》报道的大事件之一。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策划组织了150多项活动,《南方日报》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孙中山文化高铁行”项目中,南方日报派出得力记者,随同我们从中山出发,走进广州、长沙、武汉、南京、北京等地,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利用“南方+”网络直播的手段进行周密报道,影响空前,有力地助推了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国家命题。
在中山的这几年,《南方日报》对我个人的文学创作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2011年,我创作了大型组歌《孙中山》,《南方日报》用一个整版予以刊发。省委宣传部看到后,决定将此列入辛亥百年的重点项目予以运作,并由我牵头主创了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公演取得圆满成功,并获得了广东省鲁迅文艺奖。
近年来,我重点转入大型题材、大型台本的创作,《南方日报·海风》副刊也不吝版面,接连发表了我的大型史诗《海上丝路》《珠江》等,坚定了我坚持大型创作的信心。至今,我已经创作此类大型作品近20部,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感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感恩这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感恩《南方日报》这股温润的海风。我想,能与《南方日报》结下这种深厚情缘,我何尝不也是其中的一缕海风呢?是的,我就是南方的一缕海风,我愿意永恒地汇入《南方日报》这股强大的海风中,在南方这块热土,在南方这方蓝天吹拂、氤氲,生生不息……
(作者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
新闻推荐
张修维在中超最后几轮比赛中表现出彩。韦世豪已占据恒大首发位置。随着漫天的金箔在天河体育中心肆意飘舞、西装革履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