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三代薪火 守三尺讲台 李文咏一家三代坚守从教初心
“我的父亲、大姐、儿子和我都是老师,我的儿媳妇一家三代也是人民教师。”说起家里的教书人,今年已经75岁的李文咏如数家珍,满脸自豪。在别人眼中,他的家庭是一个书香世家、教育世家,神圣而伟大,但在他眼中,自己的家庭就是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在他看来,教书就像是家里的传统,70多年来,他们一家三代薪火相传,坚守三尺讲台,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
七十余载三代接力育桃李
1944年,李文咏出生在河源县一个教师之家。当时,他的父亲李道行是河源县槎城小学校长。李文咏告诉记者,父亲在解放前就已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如果追溯到更早的话,他的爷爷其实也算是教师。早在上世纪30年代,爷爷李可成也曾任河源县开先小学的名誉校长。李文咏打趣说,自己这辈子是从一出生就开始跟“教师”打起了交道。
或许是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或许是从小就跟着父亲“扎”在学生堆里,李文咏说自己从小就无缘由地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对其而言,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像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1966年,如其所愿,22岁的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样,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文咏的大姐李秀卿在踏入社会选择职业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民教师。“教师”的根在这个家庭越扎越深。
令李文咏骄傲的是,在他的影响下,1996年,他的儿子李汝锋也接过教鞭,成为源城区新兴小学的一名教师,成为了“教三代”。而多年以后,儿子成家时,儿媳妇也是一名教师,并且儿媳妇一家更是三代有9人是教师。
三尺讲台三代见证教育变迁
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李文咏一家三代的教师生涯,正是河源教育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期。李文咏说,他几乎经历和见证了河源教育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几十年来,河源教育无论在校舍等硬件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等软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那时教学条件非常落后,几乎没有像样的学校。”回忆过去,李文咏仍清晰地记得上世纪40年代末,刚刚记事的他到父亲任教的槎城小学玩耍时的情景。李文咏说,那时候的槎城小学是由两间祠堂合并改建而成的,虽然与同期河源其他学校相比,槎城小学的面积并不小,但是校舍非常破旧,教学设施也相当简陋,更谈不上有什么教学设备。
1966年,当李文咏以教师的身份踏入学校时,那时的学校已是新建的泥砖房。李文咏说,相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60年代的学校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有了篮球场、乒乓球台,不过地面仍然是黄泥地,操场也没有跑道。虽然环境有了改善,但是师资和场地仍满足不了当时学生的求学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只能采取"复式教学"。”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情景,李文咏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那时候自己每堂课要带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当一个年级上课时,另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只能写作业,而且由于师资的匮乏,自己还身兼数学老师和音乐老师双职。
李文咏说,河源教育真正加速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河源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李文咏的儿媳妇潘东娣同样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由于父亲是教师,从小便随父亲生活在校园里。潘东娣告诉记者,1988年,自己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河源中学居住,那时的河源中学家属房还是瓦房,自己是亲眼看着校园里一排排的老瓦房被拆掉,又建起了一栋栋的新楼房。1993年,当自己成为河源中学的一名初中生时,学校里已建起了两栋教学楼和学生食堂。“那时候很多学校的教学楼都是钢筋房了,操场也不再尘土满天飞,都铺上了水泥。”潘东娣说。
说起教育的发展变迁,让李文咏印象深刻的还有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这几乎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源教师的全部装备。李文咏说,教学设备的落后让他体会最深刻的就是学生学习资料和试卷的印刷。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生的学习资料和试卷几乎都靠老师用钢板刻好,然后用油印机一份一份地印出。一张试卷从刻到印,至少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遇到要印发学习资料和试卷,老师就要日夜赶工,这样才能保证按时把资料和试卷发给学生。令他感到欣喜的是,随着河源教育的推动,90年代初期,当他任上城小学副校长时,学校终于迈入电化教学时代,学校开始有复印机、电脑、电视、广播等设备。“电化教学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发通知可以通过小广播,开会也可以利用班级电视进行直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今说起当时河源教育的这一进步,李文咏仍显得有些激动。
听着公公讲述当年的教学条件,潘东娣不禁感叹自己遇上了好时代。她说,现在的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和学生再也不用“吃粉笔灰”了,有些学校甚至还配备了智慧教室,学校也接入了家校互动平台,教学设备的提升,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听完儿媳妇的讲述,李文咏说:“现在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了,我们这一代都变成外行了。”
李文咏说,几十年来,随着河源教育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待遇也稳步提升。潘东娣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父亲担任教师时,每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而2002年自己担任教师第一个月领到的工资,就已有800多元,如今,拥有高级职称的她工资更是比当年涨了近10倍。
薪火相传教育初心永不忘
从老一辈的执着坚守,到年轻一代的主动接棒,李文咏一家三代默默见证、经历、参与着河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李文咏说,当年教书时虽然教学条件很落后,但每个老师都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大家都心甘情愿为学生的进步付出自己的一切。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使命,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教书育人的初心始终不变。
潘东娣说,老一辈的教师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都能守着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对学生无私付出,如今教学条件越来越优越,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自己更要守住教育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把学生教好,为河源教育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为河源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黄赟近日,源城区委书记邓卓文率区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春沐源项目调研,并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