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代同养一条路 温利梅一家坚守初心“把心放在路上”

河源日报 2019-11-29 07:5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位于紫金县境内的省道120线好义段,处于河源、惠州两地交界处,道路两侧群山巍峨、郁郁葱葱。每天清晨7时许,天微微亮,这里总会固定出现一个单薄瘦弱的身影,拿着扫把来回清扫路面上的泥石、垃圾。休息间歇,这道身影总会向四处望一望,满山的翠绿让她略显疲惫的身心有了些许安慰。

她叫温利梅,是一名最最普通的公路养护工人。在很多人看来,公路养护工人是一个又脏又累还不很体面的工作;在这一群体中,女养护工更是少见。但对于温利梅来说,这份职业有特殊的意义。她的爷爷、父母都是终身奋斗在养护公路一线的养护工人,而且一门三代共同养护着同一条道路,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把心放在路上,把路放在心上。”这句在公路养护工人间流传甚广的口号,也是温利梅一家人对待这份职业的初心和坚守。

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养护工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各地的公路建设方兴未艾。凭着掌握一点技术活,温利梅的爷爷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公路养护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养护工,负责管养的路段正是紫金县好义段公路。

那时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泥土碎石路,人们出行不是赶着马车就是步行,别说是小车、摩托车,路上连自行车都很少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当时公路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尽管环境艰苦,但没有动摇养护工人们献身国家交通事业的坚定意志。他们总是迎着朝阳出、伴着晚霞归,累了蹲在路边抽旱烟,渴了就喝山泉水,一天干下来,从头到脚全是灰尘。温利梅的爷爷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听父母讲,有一次晚上下暴雨,爷爷冒雨去了管养的路段查看,突遇山坡塌方因公殉职。”温利梅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她并没有见过爷爷,对爷爷的印象来自于父母和村里老人们的讲述。“爷爷是一个踏实肯干、非常善良的人,每天拿着铁锹、锄头等简单工具准时上路工作,在村里的口碑很不错,现在很多老人还能记起他的名字。”

后来,温利梅的父母也跟随着长辈步伐当上了养护工人。“我爸妈都是20多岁就加入了养护工队伍。那时候家里穷,养护工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一个月也有10多元的工资。”温利梅说,父母干了30多年养护工,从来没说过苦和累,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

接力做起养护工一干就是18年

时光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省道120线好义路段,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阿妹,跟在一对养路工夫妇身后,学着他们扫路、清水沟,有模有样。有不少人开玩笑:“细妹,长大了也当养路工算了。”

当初的小阿妹温利梅长大后,果然操起了爷爷和父母的职业,当了一名养护工。温利梅告诉记者,虽然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去上路,但从来没想过当养护工。原来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但后来高考失利,在父母的建议下就去了佛山交通学校读了养护专业。

毕业后,温利梅机缘巧合进入了父母所在的养护道班,开始了养护工的生涯,负责管养的道路正是省道120线好义段。从爷爷、父母手中“接棒”,温利梅就一直在养护工这个岗位上坚守,一晃已经有18个年头。“爷爷和父母他们养了一辈子的路,虽然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但对工作很认真,对路也很有感情。现在能跟他们一样,也没什么不满意的。”温利梅说。

时光荏苒,公路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沥青路。路况越来越好,但养护工人的辛苦却没有减少半分。温利梅负责养护的路段正好处于河源与惠州交界处,这个边界路段其实也是两地养护能力比拼的路段,需要认真负责的养护工人才能胜任。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温利梅学会了对待工作的认真和负责。自从当上了养路工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温利梅几乎从不缺席,为这段路的整洁、畅通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

把路养好就是她简单的幸福

每天早晨6时多吃完早饭后,温利梅穿戴好所有装备——一套工作服和一双雨鞋,带上一把铁铲、一把铁锹和一把扫帚,外加一顶草帽。温利梅负责养护的路段,距离住所10多公里,每天,她骑着摩托车要来回4趟,风雨无阻。

来到工作点,温利梅在身后不远处竖好警戒牌,开始有条不紊地对路面、水沟进行清理,遇到路面破损的地方,她还要上报养护中心由专业人员前来修补。这条养护路段,就是温利梅的“一亩三分地”,她必须时刻看护好。“最担心连续下暴雨,经常要一天上路几次,有时半夜也得起来上路看看,就怕道路出现塌方、发生事故。”温利梅说。

在外人看来,养护工这份工作并不适合女人来做。因为这工作不仅是个苦力活,天天风吹日晒,还要时刻注意身边呼啸而过的大型车辆,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温利梅看来,做任何工作都不能瞻前顾后,最重要的是知足常乐。“现在我的工作离家近,收入也还可以,我很满足。”温利梅说。

温利梅一家人身上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却有着平凡中的坚守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温利梅说,父母总是说,养路这个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既然安排我们来做,那我们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能够把路养好,保持一路畅通,对自己而言,就是最简单的幸福。(本报记者郝晓楠)

新闻推荐

龙华爱心团队赴紫金九和助学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徐蔚昕)近日,深圳爱心团队代表与龙华区慈善会·恒爱基金、龙华区素心爱心互助会等组成爱心团队,奔赴河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