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传承医者仁心 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王诺一家扎根农村治病救人

河源日报 2019-11-27 07:59

■王诺在给老人诊疗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在和平县合水镇,说起三代从医的家庭,当地许多年纪较大的村民都记得,中和村有一个家庭,祖孙三代从医。

日前,记者在合水镇中和村卫生站,见到了三代从医的家庭成员之一、第三代从医人——王诺。

王诺告诉记者,爷爷是拜师学艺的民间老中医,父亲则是家传中医并进修西医的“赤脚医生”,自己则是卫校毕业的乡村医生。从爷爷到父亲,再到自己,他们一家三代在中和村传承医者仁心。

“医一代”:民间中医拜师学艺翻山越岭步行看病

因为王诺的爷爷和父亲都已相继过世,记者只能通过王诺的回忆,了解他们祖孙三代的从医历程。

王诺的爷爷名叫王锦銮,出生于1917年。说起这位老中医,中和村许多年纪较大的村民都熟悉,都曾找他看过病。

王诺说,爷爷从小拜师学艺,学的是中医。在王诺儿时的记忆中,爷爷无所不能,既会看病,又会接生,可以说从“生”到“死”都参与其中。

王诺记得,当时没有电话,交通闭塞,村民要是生病,只能走路到家中找爷爷看病。有些情况紧急或行动不便的病人,就由他们的家人来请爷爷上门看病。

当时,王锦銮的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除了本镇村民,大坝、彭寨、大湖、绣缎、灯塔等周边乡镇的许多村民慕名前来看病。

王诺记得,从10岁开始,他就经常跟着爷爷一起出诊。他记得有一次与爷爷步行出诊,从早上6点多出门,到天黑才回到家。看一次病,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也是从那时开始,王诺才真正体会从医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尽管如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仍然萌发了当医生的念头。因为在那个年代,医生与老师一样,特别受人尊敬。逢年过节,总有许多村民上门送鸡蛋、土特产等“贵重”物品,这些人都是爷爷治过的患者。

王诺记得,爷爷总是反复教育他与父亲,从医是一件非常光荣而有成就感的事,不仅能够帮助别人,还能养家糊口。叮嘱他们要把从医作为王家的祖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能丢了。

“医二代”:家传中医进修西医骑自行车治病救人

王诺的父亲叫王广云,1948年出生。

王广云没有辜负王锦銮的期望,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医,不到20岁便走上从医之路。

王锦銮去世后,王广云继承了“祖业”,继续留在中和村当医生给村民看病。

王诺记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村医疗技术也逐步提升。在爷爷的那个年代,既没有医疗设备,也缺乏药品,看病基本靠经验。到了父亲的年代,有了少量的中药、西药,也开始有看病的“老三件”,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

在王诺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拿着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忙着给村民看病。有时候,一忙就是一天,天黑才回家。

为了提高自身的从医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初,王广云选择去卫校进修,并取得了乡村医生从业资格证,从一名“赤脚医生”转为乡村医生。由于王广云既懂中医,也会西医,到家中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王诺说,从医之路确实艰辛,但正如他的爷爷所言,从医也能养家糊口。

因为从医,王家的生活越过越好。王诺记得,他们家很早就用上了自行车,后来父亲还开上了摩托车,家里看上了电视。

“医三代”:卫校毕业专业医生开车接送患者看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特征。以前的“赤脚医生”逐渐被淘汰,医生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

王诺,1977年出生。1998年卫校毕业后,王诺选择回到中和村继承“祖业”,继续当中和村的乡村医生。

日前,记者见到王诺时,他正在中和村卫生站给村民看病。记者在中和村卫生站看到,这里不仅有治疗室、诊断室、药房,还有中医理疗室、公共卫生服务室、医生签约服务室、医疗废品暂存间等,功能设备非常齐全。

王诺说,新建的中和村卫生站就医环境大大提升,不仅药品齐全,超过200种,而且订药特别方便,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药品会有专车专人送到卫生站。

与爷爷、父亲的年代相比,改变的不仅仅是就医环境、就医水平,还有他们的生活条件。

现在,王诺一家人已经开上了小汽车,除了外出出诊方便,他还经常护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回家。王诺说,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村民就像自己的亲人。

王诺说,王家三代从医,不仅是他继承了“祖业”,他的姐姐也是一名医生。现在王诺16岁的女儿也开始对医生这个职业感兴趣,他特别欣慰。

王诺说,希望医生这个职业能够在王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医者仁心的精神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田红秀叶春雨特约记者朱景优

新闻推荐

寻秋记节庆篇奔赴一场秋天的节庆

瑶族耍歌堂长鼓舞场面宏大景区供图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湖岽村的果农集中堆放刚采摘的脐橙新华社发近日,江西省寻乌县的脐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