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劲 奋楫扬帆
■2018年2月1日,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项目签约落户河源。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为河源“示范区”“排头兵”建设赋能,一大批央企和知名民企抢滩落户河源。 记者 肖斌 摄■河源市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以上,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到了社会保险应保尽保。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河源高新区功能逐步完善,获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本报记者 肖斌 摄核心提示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书写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史诗,激荡起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河源撤县设市。从建市之日起,河源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无可阻挡地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30多年来,河源从建市之初寥寥无几的外商投资企业,到去年全市有超过2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再到开办企业便利度全省第8;从1992年国家和省批准在古竹镇设立“广东紫金经济开发区”,到河源高新区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再到中欧班列、综合保税区等系列开放平台的谋划和推进,河源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短短30多年,河源从建市初期GDP仅10亿元出头,到2018年全市GDP达1002亿元,首超千亿元,为1987年的85倍,年均增长约13.0%。
东江之畔、千年古邑,改革风劲、奋楫扬帆!河源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改革开放的部署,蹄疾步稳、勇毅笃行,一个个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改革举措先后落地、一个个开放平台接连搭建,为“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河源发展、未来可期!
改出活力经济发展势如破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表现。建市初期的河源,物资相对匮乏,产业百废待兴。改变这一现状,成为河源人民最迫切的期待。
面对挑战,河源主动出击,从“山上再造新河源”到1998年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的提出,再到2003年河源高新区成立,河源开启了加快发展的新征程,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一条符合河源区域振兴发展之路。
工业立市,招商引资是关键。起步初期,河源曾以最低的工业地价、电价、水价和低劳务成本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效果不明显。营商环境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到全面实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呈井喷式发展;从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提出到打造与珠三角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等等,河源改革的脚步不停、动作不断。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大幕以后,河源改革开放再出发,把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作为新时代河源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工程,全力推动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政务服务等改革:去年,河源进行减税降费让利改革,全市税务等部门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43.17亿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出“三集中、三到位”服务措施,37个许可审批部门均成立行政审批科室,33个部门已完成受理、初审、结果反馈环节的集中运作,40个部门674项许可事项已全部进驻网上统一申办受理平台,36个单位的368项许可事项已进驻实体大厅;推动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项目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用地报批实行全程网上并联会审并与省报批系统相衔接,实行数据同享,建立重点项目“马上办”机制等审批方式;进一步简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和施工许可手续,质量监督登记与施工许可证核发实行合并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改为后置办理,实行并联审批及承诺制,同时还推出临时施工许可等制度;改革投资贸易服务机制,实行“互联网+海关和检验检疫”、口岸“三互”大通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改革措施,推进通关、国际贸易便利化。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让企业、群众得到了实惠,释放出发展活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去年底,省市场监管局公布的2018年全省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结果显示,河源在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8,比上年提升6个名次,新开办企业申请人跑动次数仅需4.31次,全省排名第3,开办审批时间仅需3.4天,全省排名第6。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在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同时,河源还全力抓好民生领域改革,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公积金改革、社会保障卡应用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河源市各部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抓好“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敞开怀抱广阔舞台绽放精彩
河源地处粤东北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连绵的九连山脉虽养育了河源人民,但也成为河源连接外界的最大阻碍。
人在山里,但思想不能在山里。建市之初,“解放思想”就成了全市人民的心声,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打开山门,关键在交通。1993年,广梅汕铁路货运火车到达河源站,并开通至河源的客运列车;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通车,河源成为京九铁路进入广东省的第一个城市,并且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设在龙川;2003年,惠河高速公路投运;2005年,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1年底,广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山门一开天地宽,新的希望在眼前,河源开放策马扬鞭!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处于珠江东岸深莞惠经济圈辐射带动第一层的河源,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今年初,河源专门成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6个专项小组、实体化运转的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奠定了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组织架构;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河源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在抓好学习的同时,结合融入大湾区建设,开展了两轮50个重点改革课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推动落实的思想基础和决策依据;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谋划提出“六个对接”融湾路径,研究出台了融入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
10月18日,河源市2019年秋季经贸活动圆满收官,全市累计签约动工投产项目280个,计划投资总额达1741.91亿元,为“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效破局注入强劲动力。时间再往前推,去年以来,河源与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的签约接连不断,开放的河源迎来无限商机,坚定融湾带来更广阔舞台。
全方位的开放,成就了河源的昨天,影响着河源的今天,更昭示着河源的明天。对接湾区“大市场”,河源开放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深河特别合作区”加快推进,无水港、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铁路口岸的建设步伐一步紧似一步、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开放“大平台”加快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平台,将为河源发展集聚更多开放因素和活力。
再启征程改革潮头勇当先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改革开放给河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河源人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
当前,河源市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触及的问题也由浅表层逐渐转入深层次,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省委赋予河源的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担当,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路可走,最根本的还要靠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改革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实践来实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绿色发展作出示范、提供经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立足新起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征途上的诸多荆棘与挑战,今年,河源在机构改革上再出重拳,单独设置市委改革办,加强改革工作力量配备,切实做到有人谋改革、有力量推动改革,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干劲,把改革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同时,将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改革办,旨在运用开放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对接合作机制探索,推动全域参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回顾河源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成绩瞩目、未来可期。当前,河源昂首阔步于“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的征程上,全市上下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河源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续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董伟伟
新闻推荐
扫一扫进入深圳ZAKER延伸阅读“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帮扶日记系列报道2019年10月11日星期五天气晴方湖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