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乡村苏家围
早听说“苏家围”村落绿水环绕翠竹掩映环境优美,有着“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而且最让人神往的是,苏家围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后裔聚居地。也许您会问,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的后代曾移居江西,怎么会发展到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呢?
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1312年从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吉安)乘船沿东江南下赴番禺任教谕,途中夜宿义合。那天晚上,他梦见五位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并且告诉他这个地方风水好,所以紫苏长得那么高大。苏天荣醒后,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非要上岸去看,结果看见一棵大榕树,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怀疑这里是梦中五位老人指点他定居的地方。后来他升任四川富顺知县,还念念不忘此事,嘱咐后人定要落居此地,一直到他的第四代孙苏秀弘任东莞京山(今东莞茶山镇)巡检时,才圆了他的梦。而这片紫苏园就寄托了苏家围人对先祖苏东坡的怀念和敬慕。
在苏家围,不但可观赏原生态秀美的乡村景象,还能切身感受苏氏家族的繁荣兴衰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还没进村,远远就会看到“进门就是自家人”的标语牌,亲切感油然而生。村民们质朴的笑容犹如晨曦一般温暖清新,整个村落的山水、环境、文化都保持原貌,没有遭受破坏和改变。溪水清澈平缓,民居简朴古旧,翠竹摇曳多姿,古榕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村庄古朴而宁静。
迎亲桥是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站在桥上可看到苏家围的全貌,它的民居不是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方形的明清特色的“府第式”围屋。全村18座围屋几百间房看似杂乱拼在一起,但从它的排水系统看,其实是很讲究的。即使遇上特大暴雨,雨水都能从屋的暗渠里排走,绝不积水。据村里的老人介绍,苏家围的排水系统是仿照苏家先祖在江西吉安故居前的九曲水而建。
苏家围至今保存的18座古民居中,最古老的是永思堂,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一直是苏家围人祭祀、议事的地方。古代的官宅建筑式样和大小规模是有讲究的,苏东山曾任广西桂林府推官,这座永思堂就是根据他的官职按朱元璋颁布的官宅府第式建筑风格而建。堂屋主体为三幢,它没有我们常见的正对厅堂的大门,而是在两边开有侧门。据说,这是府第式客家民居的特点,因为客家人认为正对厅堂开门不吉利,古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的讲究由此可见一斑。
苏家围现存五棵大榕树,均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五显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当年树下还有座五显祠纪念苏天荣梦中的五位老人,“文革”时,五显祠被毁,现在这里被建成了山歌台。客家妹子经常对着悠悠的东江水,在这里高唱悠扬的山歌,游客至此,还可以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和浪漫。
秀美乡村、特色围屋、参天古榕,“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苏东坡的词)意境不禁浮于脑海,令人陶醉。小 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勇军10月1日晚,河源好人联合会与河源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在市区越王广场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