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套路多防不胜防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严重侵犯了大家的财产安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1.1万起,同比上升35.5%;警方抓获违法犯罪人员7.3万人,同比上升36.7%(数据来源:2018年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面对电信诈骗种类繁多、骗术更新快等实际情况,消费者应如何防范呢?
利用虚假信息、社交软件
进行诈骗
在上述案例,诈骗分子就是主要利用与受害人的信息差来实施诈骗的,其抓住了受害人的两种心理:一种是渴望获利的心理,例如虚构娱乐节目中奖诈骗、退税诈骗、贷款诈骗等;另一种是迫切止损的心理,例如虚构亲人遭遇事故诈骗、虚构绑架诈骗、虚构账户被盗诈骗、PS图片实施诈骗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诈骗分子利用社交软件进行诈骗。欧先生通过某异性交友软件认识了女子张某,双方互加微信聊天交流后熟悉。后来,张某通过二维码向欧先生分享了一个投资平台,欧先生起初较为谨慎,仅投资了几百元钱,后续发现可以获利,于是便借钱投资。不久后欧先生察觉该平台无法正常提现,再次联系张某发现已被删除好友,损失4万余元。
邮储银行理财经理提醒:社交软件诈骗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诈骗分子虚构身份信息,以聊天交友的方式与受害人熟悉后,通过介绍投资理财、推销产品等理由实施诈骗;二是诈骗分子冒充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以应急用钱、财务支出等理由进行欺诈;三是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发布点赞抽奖、爱心传递等虚假活动,引诱受害人上当;四是假借海外代购名义,利用优惠、打折为由吸引受害人下单,待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理由要求加付,一旦获取购货款则无法联系。
业内人士提醒,目前电信诈骗的新趋势是利用人们对公司实体经营更加信任的心理,通过开立大量空壳公司账户诱骗客户以“充值”“投资”等名义转入资金,然后通过公司账户间的跨行迂回转账,最终实现犯罪资金的快速转移。
提供虚假服务实施诈骗
今年三八节,王女士网购了很多东西,一天她接到自称是“卖家”的电话,说商家备货不够,要求她申请退款,并发了一条链接过来。王女士按提示输入账户信息后就收到银行短信提醒账户被转走8000元。王女士意识到出了问题,马上致电银行客服挂失,但这期间她的账户又被转走了2万元。
广发银行理财顾问表示,虚假服务诈骗是诈骗分子常用的手段之一,受骗人群主要集中在信息较为闭塞、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体,常见的类型包括钓鱼网站诈骗、伪基站诈骗、二维码诈骗、高薪招聘诈骗、提供考题诈骗等。
目前伪基站、网络改号软件、钓鱼网站等新型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在电信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伪造银行等官方网站及身份标示和电话号码,借助第三方提供佐证,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控制受害人的心理后,远程掌控其行为,致使其上当受骗。
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警惕获利陷阱。面对突然而来的利益、好处,如高回报投资、中奖、退税、优惠券等,金融消费者应该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诈骗风险。二是不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信息、网站等。金融消费者对于自称是相关部门或亲友熟人的陌生来电、信息可以通过重新拨打电话核实真伪;对于来路不明的链接、二维码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三是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金融消费者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的保护,对于需要留下大量私密信息的网络行为要三思而行,甚至拒而远之。(黄欣)
新闻推荐
看演出、观展览、玩快闪……国庆假期,河源市各种文化活动纷纷上演,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