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中学: 和平初中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300多名学生“竞争”50个学位,出现在城市中学,这并不稀奇,但出现在偏远的山区中学,却不常见。今年秋季招生,和平县青州中学“一位难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求学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青州中学作为和平县最偏远的乡镇中学,近年来学生人数未减反增,许多家长抢着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州中学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全市乡镇中学教育的典范,被誉为“广东的杜郎口”。
近年来,在和平县委、县政府和青州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青州中学以建设具有影响力的规范性农村初级中学为目标,紧紧围绕“绿色校园、活力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的办学愿景,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改革创新,在困境中逆势而上,不仅实现“低进高出”目标,而且连续多年领跑县内同类学校,连续8年被评为“和平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形成了“尊师、守纪、勤教、乐学、文明、进取”的良好校风,已经成为和平县乃至全市乡镇中学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从走读到寄宿,为学生筑起温馨的“家”
创办于1964年的青州中学,地处革命老区青州镇。青州镇位于和平县西南部九连山腹地,山高路峭弯多,交通不便,素有和平“西伯利亚”“小青藏”“小井岗”之称。
青州中学是目前全镇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教职工45人,在校生629人,生源除了来自该镇小学和县城外,还有连平县绣缎、大湖、忠信等地,这些生源不仅基础较差,而且80%以上为留守儿童。
2012年,赖志锋担任青州中学校长的第二年,学校开始实行寄宿制,所有学生住校,实行封闭式学习管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学校连续8年被评为“和平县教书育人”先进单位,中考成绩不断创新高。
赖志锋说,推行寄宿制,理由有很多,如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不方便且不安全……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既缺少学习的指导,又缺乏家人的陪伴,学校想给孩子建一个“家”。因为在老师心中,孩子健康成长远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老师每天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有时候生病了,老师会买药或带我们去医院看病。”青州中学八年级学生陈明珠同学说,“老师陪我们的时间比陪伴其家人的还多,给了我们像父母一样的关爱,让我们备感温暖,不再感到孤单。”
自从青州中学实行寄宿制后,学校全体教师每周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下午放学回家,在工作日期间全部住校,与孩子们一起生活,除了辅导学习,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给孩子家的温暖。
八年级的班主任欧阳婷说,七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她班级有一个学生因父亲意外过世,情绪波动特别大,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解情况后,作为班主任的她特别担心,不仅时常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还安排了班上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与她为伴,让她渐渐走出心理的阴影。
八年级分班后,欧阳婷仍不放心这名学生,叮嘱现在的班主任,要特别留意这名学生的心理变化。
欧阳婷说,该校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陪伴。与学生们天天在一起,时间长了,自然会产生感情。所以,这里的每位老师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爱护每一位孩子。
不仅是欧阳婷,青州中学的每位老师除了肩负教学重任外,还负责全方位跟踪和管理学生,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确保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成长。
老师以校为家,坚守山区潜心工作
青州中学推行寄宿制以后,老师都以校为家。在工作日期间全部住校,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赖志锋说,青州中学地处大山之中,山多路弯,距离县城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交通十分不便。为此,在这里教学的老师,基本不受外界干扰,在生态优美、环境安静的青州大山里,可以静下心来专心研究教学,专心辅导学生们学习。
为此,近年来,青州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成长加快,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教师参加市县各项比赛获奖达54人次,并取得良好成绩。不仅如此,青州中学也为市县输送了不少优秀教师。许多年轻优秀教师借助学校平台快速成长,离开青州中学,在市县其他学校成为教学骨干。
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同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中考,青州中学在生源基础较差和优质生源严重流失的情况下,“三率一平”(即低分率、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和综合评价,都位居和平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其中600分以上同类学校23人,而青州中学就有6人。
引入导师育人制,学生“低进高出”
“七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特别不理想,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进步很大,现在每次考试都在70分以上。”青州中学八年级学生赖嘉京说,“老师对每位学生都特别有耐心,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会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赖嘉京的进步,与青州中学推行的导师育人制分不开。
针对学校生源基础较差,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等问题,青州中学坚持“以德育树形象,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推行导师育人制度。
导师育人制度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优中差分组,每组8人至10人,每组除了学困生,还有优秀学生,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师”,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导师会利用课外休息时间,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
八年级的班主任欧阳婷说,她有一个名叫吴培清的学生,七年级下学期英语只能考40分到50分,而且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听力较差,考试听力成绩基本为零。在导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现在的英语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80分左右,而且愿意开口说英语,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英语。看到这一进步,他的家长特别高兴。
孩子快乐成长、学习进步迅速,正是许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青州中学学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乡镇学校生源逐渐减少的发展趋势下,位置偏僻的青州中学学生人数不减反增,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县城和周边乡镇的学生慕名前来就读。今年,青州中学由2015年的300名学生增加至629人。除了本地生源外,其余都是来自县城与县内其他镇,以及连平绣缎、大湖、忠信等地的学生。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同时,学校社会影响和声誉不断扩大。青州中学自2012年至2019年,已经连续8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15年至2016年,该校被评为“河源市示范性初中”,全市共10所,和平县只有一所,就是青州中学。2014年12月5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教委主任詹必国率队到青州中学参观考察时,称青州中学是“广东的杜郎口”。近年来,该校先后荣获和平县“治安达标单位”、和平县“一级学校”、“文明学校”、“绿色学校”等称号。
深化改革创新教学,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019年中考,青州中学体育中考成绩平均分全县第一,全县体育特长生前20名中有3人来自青州中学,其中赖建强以“文+术”494分居全县第一;全县音乐特长生前20名中来自青州中学的有7人,其中谢金纯以“文+术”608分居全县第三;美术特长生黄哲来自青州中学,以“文+术”646分居全县第二。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青州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理念。青州中学特别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组建了各类社团,有竹竿舞、花样跳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大合唱、葫芦丝、文学社、机器人、象棋等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年9月6日河源市召开的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何功兴作了题为《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师德报告,并在报告中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只要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即使条件差一点,教育一样能办好。”在提出这一观点时,他还列举了4所学校,即西南联大、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青州中学。
正如何功兴所言,青州中学建校55年来,历尽沧桑,几迁校址,从农林中学到青州中学,走过了一条极其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优秀教师,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今后,青州中学仍将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放眼未来,在改革中闪光,在鼎新中扬帆,在时代的涛声中远航,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继续铸造新的辉煌。
组稿/摄影
本报记者田红秀叶春雨
特约记者朱景优
通讯员彭德贵徐武敏
新闻推荐
■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百人书法大赛■标准化运动场核心提示创办于2002年8月的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是一所县直属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