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乡村振兴战略东风 河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河源日报 2019-09-26 10:21

龙川县鹤市镇的农民正在用收割机收割水稻冯晓铭摄■猕猴桃产业成为和平县下车镇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冯晓铭摄河源市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美丽整洁,堪比城市。肖斌 摄东源县上莞镇李白村村民带着丰收的喜悦心情采摘佛手瓜肖斌 摄核心提示

河源是农业大市,自建市以来,随着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河源“三农”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经济实现了由单一到全面发展的历史变迁,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8.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8.86亿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20.3元,同比增长9.9%,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来,河源市农业农村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措施,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助力河源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效破局贡献力量。

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

建市初期,河源农业生产主要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产业整体发展实力不强,产品结构布局不平衡,基本上以小农户生产为主,经营规模小。

1992年,广东省提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农业。为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1992年至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了开发灯塔盆地,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百万亩水果工程,全面实施生猪品改工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农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

去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目录,广东省共有5家企业入选,河源市农业龙头企业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以柠檬鲜果为原料,通过磨油榨汁生产柠檬精油,采用冻干工艺生产柠檬冻干片和柠檬细胞水。这种生产加工模式能充分开发利用柠檬原材料,大力提高了柠檬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河源市坚持以“做大、做强、做优”为目标,大力引进和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以中兴绿丰公司、聪明人公司为代表的水果加工,以东瑞集团为代表的畜类产品加工,以霸王花公司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以汇先丰公司为代表的家禽产品加工,以丹仙湖、黄花茶公司为代表的茶叶加工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成为带动河源市实施产业化战略的排头兵。

此外,河源市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一是全力支持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以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地”“主引擎”、生态河源“主战场”为目标,统筹抓好示范区的产业集聚和生态发展,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产品加工孵化器,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引进大型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文旅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

二是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其中紫金县茶叶产业园等7个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东源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先行区。2018年获批的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已开工99个,开工率100%。三是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市89个项目已通过审核审批。

此外,河源市按照“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产业园定位,结合各县区实际,选择1个特色优势产业作试点,做优产业特色、做强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实行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品牌,推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如和平县猕猴桃产业园,建立“三带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猕猴桃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带动贫困户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动就业中实现稳定增收;通过深化猕猴桃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措施,促进产业链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万绿河源”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创建工作,积极做好培育、宣传、引导、认证等相关工作,农产品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河源市创新认证奖励办法,加快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坚持把标准做严;大力推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宣传推介,擦亮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在广东省第二届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介会上,河源市连平鹰嘴蜜桃等15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去年10月26日,在河源市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中,河源市发布了十大高端农产品,它们是尤力克柠檬、高山茶油、红阳猕猴桃、蓝莓、阳光玫瑰葡萄、高山茶、鹰嘴蜜桃、板栗、樱桃番茄和西施柚。

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河源市农产品品牌创建年工作方案》,在全市开展农业质量提升年和农业品牌提升年活动。为实施河源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发挥品牌对产业的引领作用,河源市确立了“万绿河源”作为河源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施“万绿河源”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其中,“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源庆丰收活动中予以发布。

事实上,一直以来,河源市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市农业农村局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鼓励和引导其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追溯管理与重大创建认定、品牌推选、产品认证、农业展会“四挂钩”。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源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9个,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质量安全示范点65个,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1个,省级重点畜禽养殖场20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9个,无公害农产品358个,绿色食品72个,有机食品109个;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8个,省名牌产品47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76个,2019年广东十大好春茶10个。

园区示范效应越来越强

河源农业加速壮大

说到现代农业,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灯塔盆地示范区)不得不提。灯塔盆地示范区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涵盖东源、和平、连平3县20镇,总面积2291.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优良,是农业发展的独特胜地,是河源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2012年1月,灯塔盆地示范区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年8月,灯塔盆地被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

近年来,灯塔盆地示范区围绕打造成为河源市乡村振兴的先行地、试验区和共同富裕标杆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特色产业建设、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工作上均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灯塔盆地示范区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初步提出了打造山水交融共生的花园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城市、特色商旅文化的休闲城市的规划定位设想。同时,积极改造营商环境和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灯塔盆地示范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建成了尤力克柠檬、百香果、忠信火蒜、东源油栗、上莞仙湖茶等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县数品、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格局,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灯塔盆地示范区借鉴工业园建设的做法,推动农业项目进园区,形成洼地效应和集聚效应。推进示范区核心区综合服务体项目建设,搭建农业产业种子种苗、农资供应、科技政策咨询、加工流通、金融服务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引领战略,通过聘请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组建了多个科研创新团队,常年为示范区提供政策咨询、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实行绿色生产,积极推广东瑞集团高床生态养殖、中兴绿丰公司网棚免耕柠檬栽培等一批生态种养模式,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此外,灯塔盆地示范区创新农业融资机制,探索开展“政银保”“政银企”“创业贷”等农业免抵押金融产品,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抵押贷款。通过大力盘活贫困村土地资源,努力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入。

为更好地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挥省级现代产业园建设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河源市安排1500万元,用于支持各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其中经省政府批准建设的紫金县茶叶产业园、龙川县油茶产业园、和平县猕猴桃产业园、连平县鹰嘴蜜桃产业园每个产业园获200万元资金支持。

省政府2018年以来批准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源市有7个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据了解,河源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根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精神,河源市积极响应,印发了《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源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8年,河源市启动猕猴桃、鹰嘴蜜桃、柠檬、荔枝、葡萄、春甜桔、板粟、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优质蔬菜、生猪、家禽、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活动。对照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河源市实际,接下来将围绕大产业、引进大企业、依托大科技、做强大品牌、形成大区域,着眼长远、系统谋划2020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共同发展、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如今,放眼河源大地,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河源大地徐徐展开。我们有理由相信,河源农业将更加繁荣,农村将更加美丽,农民脸上的笑容将更加灿烂。

一直以来,河源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河源农业实现了从低效到高效、从零散到集约的飞跃。如今以绿色、生态、优质为特色的河源农产品纷纷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河源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本版组稿:本报记者张平通讯员甘道锋郭发祥

新闻推荐

如何预防和远离动脉硬化?

名医档案刘远章河源友好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临床工作10多年,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