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博物馆打造市民科普教育第二课堂 让特色文化接地气
有一个地方,于闹市中静静伫立;有一个地方,在方寸间一览千年。它,便是博物馆。多少绝续兴替,岁月深藏;多少烽火硝烟,时光掩埋,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静默的文物偏居一隅,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河源市博物馆馆藏了恐龙化石和文物藏品3万多件套,其蕴含着的灿烂的恐龙文化、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河源特色文化,以文字图表、油画、纱幕投影、实体雕塑、沙盘模型、互动触屏、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让文物“开口说话”,为世人揭开了河源从三叠纪到恐龙灭绝时期的神秘面纱,以及从新石器到近现代的壮阔人文历史画卷。
文物不是“老古董”,更不是死物,它是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凝结;博物馆则是历史的记录者、保藏室,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对历史和文化的科普、宣教工作,博物馆则肩负着使命和担当。河源市博物馆作为“客家古邑”“恐龙之乡”河源两大金字招牌的文化传播阵地,发扬深耕文化沃土、传播特色文化、激发文化活力、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博精神,长期致力于打造市民、博粉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的馆内外活动把恐龙文化、客家文化等送进千家万户,让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普及,成为河源市民人尽皆知的“常识”;通过不断完善馆务服务措施,提供订制式讲解、虚拟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服务,极大丰富了博粉的参“馆”体验,每年超过35万人次的入馆流量,使其成为市民游客最喜爱的“打卡”胜地。
市博物馆自建馆以来,荣获了世界恐龙蛋化石数量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二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外华人最喜欢的广东历史文化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等荣誉,为进一步推动河源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文博热潮,培育形成当代河源人文精神,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走出“两个河源”建设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凝聚起了强大力量。
推进馆内资源社会共享
让展览流动起来
河源市博物馆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管理着“两馆一塔一公园”——河源恐龙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峰塔及龟峰公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市博物馆大力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场馆的历史藏品、展览、文博交流、文化宣教空间,持续升级阵地建设服务和馆内服务,充分让馆内资源社会共享,让市民游客在触探历史文化脉络、感受时代变迁发展的游览中,有处可去、有物可观、有史可鉴。
走进新馆,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全长800多米的展线,共展示文物实物800余件(套),历史图文、油画500多幅,还有19项高科技、信息化项目等待市民游客参与互动体验。颇具特色的是,新馆内设置了“河源历史文化展”和“河源客家民俗”两个固定主题展厅。位于新馆一楼的“河源历史文化展”由先民足迹、客家古邑、古城变迁、人文荟萃、革命风云五部分组成,展现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5000多年的历史文物;位于二楼的“河源客家民俗展”,则由客家民居、客家家训、客家方言、客家礼俗、客家农耕、客家美食、客家服饰、河源非遗八部分组成。在陈列设计上,通过环幕投影、虚拟漫游、互动游戏等智能信息化手段,以及大型复原景观、场景表演等再现手法,让凝固的历史以鲜活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市民游客置身馆内,可感、可观、可触历史文化,为其带来了绝佳的参“馆”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二楼的临展厅每年还承办、策划展览10余场,借助馆内实景展区、投屏设备等布展丰富的场地,契合各展览主题,使各类文物展品得以流动展示,小小一间临展厅,成了市民游客进行文物鉴赏、文化交流的“窗口”。
“货、赎、贷、财、贵……这些与金钱有关的汉字,为何都以“贝”为偏旁部首呢?”
“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们兴奋地围在老师身旁,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原来这是在《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校园巡展首次走进市三小进行展览,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为进一步实现馆内资源社会共享,让展览流动起来,今年3月以来,市博物馆策划了《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等系列进校园巡展活动,通过在校园布展+主题讲座+互动问答的形式,把展览送进校园,让展览走到学生当中去。孩子们通过一场贝类科普展览走进深海世界,了解浩瀚的海洋生物,满足孩子们对贝类生物好奇的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对人与自然的思考。活动举办以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悉,“进校园”活动已经陆续走进了公园东小学、雅居乐小学等市区16所中小学,观展学生4万多名,今年内预计将走进全市共30所中小学校进行巡展。
市博物馆负责人杜衍礼表示,“进校园”系列活动既是满足学生旺盛的精神文化和科普教育需求的活动,也是市博物馆让馆内文博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河源市文博事业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丰富的活动成为文化科普和传播载体
特色文博活动寓教于乐
用五谷杂粮填充成可爱的恐龙画、制作手工客家凉帽、捏制非遗项目和平泥鸡、描绘客家先祖赵佗形象……课堂上,老师们以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河源特色文化的了解。
这是市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量身打造的“探索工坊·博趣手工”品牌教育活动。探索工坊是河源市博物馆创办的以手工制作形式,以河源恐龙文化及河源历史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教育服务项目。该活动将弘扬传统文化和青少年教育需求相结合,除了每周在馆内举办一期外,还不定期走进校园,在市区各中小学先后开展了忠信花灯、客家凉帽、捏泥鸡等兴趣手工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游戏、绘画等形式开阔视野,领略河源传统客家文化,培养乡土情怀。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有趣”起来?特色的文博活动,拉近了市民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近年来,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博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了以探索工坊、道德讲堂、文博讲坛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打破静态、固化的宣教藩篱,通过形式创新和品牌项目带动,让博物馆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市博物馆都会举办免费鉴宝、有奖问答、关注有礼等系列惠民活动,丰富的活动项目、有趣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定期举办“文博讲坛”,邀请历史、民俗方面专家学者举办公益文化讲座,让历史在生动的讲述中变活;举办古琴艺术分享会、诗文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把舞台搭到百姓身边,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博物馆的文博活动不仅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重点,更将青少年教育作为重要方向。2019年以来,该馆认真开展探索工坊、专题展览入校园活动,打造“学生身边的博物馆”,截至目前,共举办了《中国传统工艺——DIY虎头鞋》等探索工坊入校园活动3场;到市区16所中小学举办《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科普展览入校园巡展,受教育未成年人达4万人次;组织开展了“"以花说爱·快乐暑假"亲子花艺沙龙”等探索工坊入社区活动2场。
该馆还通过举办公益夏令营活动,组织小营员走进博物馆、仙坑古村、太平街等河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参观学习,并精心设计了“寻找古商号”、“绘画围龙屋”等互动项目,让孩子们感受了快乐的文化之旅、学习之旅;策划组织了“小小考古家”“我与恐龙有个约会”等研学教育项目,让孩子们通过模拟考古、修复恐龙蛋游戏等开拓视野,得到启迪。
此外,市博物馆还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的方式,开发了“与远古恐龙合影照相”“APP自动导览系统”等互动项目,建设运营“史前部落”儿童恐龙主题乐园等,多渠道地拓宽科普教育平台,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获取科普知识。
市博物馆为河源市文化传播事业培育后备人才
“小小讲解员”:文化传播的小使者
每年暑假,市博物馆里便多了一群穿着黄色志愿者小马甲的萌娃,他们就是备受青睐的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大家好!这里是河源市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区,在这里陈列着……”每当他们用稚嫩而又灵动的声音在历史的年轮中穿梭,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地讲解时,总会赢得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小小讲解员是市博物馆举办的首个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公益服务项目,从2017年4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2017年,河源市博物馆首批招募了20名“小小讲解员”,并进行了语言艺术、形体礼仪、讲解技巧等理论和实践培训。他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时间,到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服务。他们那专业而充满童趣的讲解,获得了很多游客的点赞,圈粉无数,成为博物馆的“文化小使者”。
2018年,市博物馆又举办了第二届“小小讲解员”选拔大赛,让更多未成年人加深对河源历史文化的认知,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市博物馆负责人表示,让“小小讲解员”参与讲解,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讲解能力、交际能力,也能加深孩子们对河源客家历史文化的感知和兴趣,让他们当好河源文化传播的小使者,进而带动更多市民关注传统历史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能为河源市文物宣教、文化传播培育一些后备人才。
据悉,随着文博事业与科技的加快融合,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职能日益凸显,人才培育和引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市博物馆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博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引进了多位文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断加强河源市文博行业力量。同时市博物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跟班学习”等方式,选送人员到深圳博物馆进行跟岗讲解,进行文物修复等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国内各类业务培训,不断学习先进地区、优秀场馆的经验和做法,让馆员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进步,为文博事业发展培育了一批扎实的专业人才。
文/本报记者许竞楠郝晓楠图/许竞楠
新闻推荐
受委托,本中心就广东省东江林场2019年度规划范围内的杉树林木使用权、所有权项目进行公开挂牌转让,权属性质为国有,均已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