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林业局: 探路绿色崛起 释放生态红利 谱写发展篇章

河源日报 2019-09-26 10:09

河源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地,全市有林业用地1819.2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7.45%。核心提示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环抱。择一城,居一城,爱一城。幸福莫过于抬头见蓝、满眼皆绿、四季花开。河源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和粤港重要饮用水源地,全市有林业用地1819.2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7.45%;森林面积1709.44万亩,全省排名第四;森林蓄积量5980.8万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三;森林覆盖率72.78%,全省排名第三;生态公益林面积1032.7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77%,全省排名第一……这些“家门口”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让河源人民手持“万绿河源”名片,在历史发展中有了底气、强了信心、多了期许。

绿色,已成为河源发展的鲜明底色。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吹响新号角,河源林业人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下,将肩负新使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部署要求上来,聚焦林业主责主业,勇担生态文明建设探路者、先锋队角色,守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厚植绿色优势,筑牢湾区生态屏障,为河源市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年完成森林工程造林217.8万亩

河源是一座因绿而美、因绿而富的城市。多种树、种好树,是林业人的使命和职责。4月21日,市区客家文化公园人声鼎沸,近千名市民和志愿者在指定植树区域,开展2019年河源大型公益植树活动,挥锹铲土、填坑夯苗、提桶浇水…每一道工序都做得有条不紊,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大家以实际行动绿化河源、美化家园。此次大型公益植树活动是由市林业部门发动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一次实际行动,在活动中宣传“创建全国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不仅为河源市增添“绿色的数量”,更为推动河源市“创森”增添“绿色的力量”。

近年来,市林业部门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大力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不错成效。数据显示,2013-2018年,全市共计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217.8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472.5公里,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618个。2016年,河源市还出台《河源市桉树林改造实施方案》,按照“停止新种,依法依规、强化监管、逐步退出”的原则,突出抓好全市重要生态敏感区和市属林场的桉树林改造,打造良好森林景观,提升生态功能等级。自该方案实施以来,河源市桉树林退出13.56万亩。

为让造林进度和质量齐头并进,市林业部门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勇于变革,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实行公开摇珠选取承包商。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承包商预选库管理规定,采取公开摇珠的方式从预选库中选取承包商造林,有效缩短工程招标时间、简化招标程序和节约招标费用,并且有效避免“暗箱操作”,遏制不正之风,创造了河源“植树”模式、河源造林经验。此举得到了原省林业厅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并在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二是实行“谁种植谁抚育”模式,造林项目工程实行造林与抚育捆绑摇珠招标,确保造林抚育权责利相一致,确保造林与抚育之间的连续性,从体制上实现造林三年包成效。

目前,全市建有各类森林公园11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11个,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河源市已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创森”工作的启动将为河源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森林城市群再添动力。

资源保护成效明显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11万亩

8月底,市林业部门收到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喜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表彰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组织奖的决定》,授予河源市林业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市林业部门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林业局。这一荣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河源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肯定。

近年来,市林业部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生态、效益、法治、民主、和谐“五个林业”,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对涉林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规范严控林地林木保护区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侵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广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维护林区稳定,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据了解,为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蔓延扩散,市林业部门探索并推广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加快重点区域纯松林改造。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465万元,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79.88万亩。全面实施封山育林,加快实施低效林林分改造,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林业生态质量明显提升。为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2017-2018年对河源市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经普查,全市共发现古树名木1995株,古树群32个,已全部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古树名木动态管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全市改造新建“两站一所”共100个(含8个基层管护站),每个基层站所合格后给予20万元补助,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2013年以来,市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森林公安在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绿盾2017”和“绿盾2018”“扫黑除恶”“绿卫2019”“2019积案清理攻坚”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及时查处了一批盗砍滥伐林木、乱征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纵火烧山等涉林违法案件,确保了河源市森林资源安全及林区秩序稳定。全市森林公安共受理各类案件2947宗,查破2702宗。市森林公安分局执法质量连续5年考核优秀,每年在全省森林公安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随着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开始释放生态红利。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为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了栖息环境,境内的珍稀、濒危等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2018年,在河源市境内新发现广东舌唇兰和紫金兰两种国家极度濒危兰科新物种。

创新河源森林防火“一二三五”模式

森林资源不断增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也要求市林业部门不断提升林业资源管护水平、增强林业灾害防控能力。在这些管护工作中,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尤其重要。“一二三五”模式即为:推进“一个覆盖”,严抓“两个机制”,开创“三个率先”,落实“五个责任”。

2015年,河源史上最严的《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出台,将农历八月定为全市“森林防火加强月”、清明节假期定为全市“森林防火加强周”,对全市16个重点监管镇实行挂牌跟踪监管制度,问责机制的完善划定了森林防火红线。森林防火无小事,肩上责任重于山。近年来,市林业部门还建立了以防为主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把“五个责任”(县镇村的主体责任、林业部门的监管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责任、森林经营单位的社会责任、老百姓守护绿色家园的直接责任)严格落实到山头、地头、人头,。在“五个责任”的推动下,河源大地掀起一股森林防火全民参与的大热潮,彻底改变了森林防火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局面,形成了党政重视、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

2018年清明节假期,在三级森林火险黄色预警的严峻防火形势下,取得近年来河源市清明假期森林防灭火工作最好成绩。2019年,中秋假期再次实现接报零火情目标。事实证明,河源市森林火灾逐年大幅下降,森林火灾受害率远远低于省控指标1‰,没有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国家、省级等多个媒体报刊刊登河源市森林防火工作经验做法,河源市在全省森林防灭火工作视频会议上作了先进典型发言。同时,河源创新防火模式被《中国绿色时报》大篇幅专题报道。

“绿色生态”转化“绿色经济”林业总产值超百亿元

生态河源是基础和支撑,现代河源是引领和保障。对于河源林业部门而言,不仅要完成好碳汇林种植等目标任务,打造山青水绿、环境优美的生态河源,更要积极发挥河源市生态优势,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经济”,为现代河源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河源林业人早已开始积极探索出绿富双赢的新路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条件,开展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鼓励种植珍贵树种,努力探索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绿色增长新路,促进全市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山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此发展必有底气:2009年,河源市被省列为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区,龙川、紫金两县被列为国家级油茶示范林建设基地,全市现有油茶面积73万亩,毛竹林基地26个、面积60万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9家。2013年,河源市林业总产值达到83.1亿元,到2018年,林业总产值就达到128.69亿元,目前,总产值还在不断增加。

为大力支持本土林业企业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市林业部门每年评定5-8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20万元的扶持奖励。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林地面积300多万亩,涉及农民22万人,产值13.24亿元;参与了林下种植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11.3%来自林下经济收入。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下种植合作社就有21家,林下养殖合作社26家、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专业合作社19家、森林旅游企业5家,年经营收入达10.2亿元,年利润达1.9亿元,带动农户4.5万多户。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让乡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

2018年12月17日,东源县船塘镇黄沙村2000多株大腹木棉花团锦簇,高峰期1天之内有1000多人前来围观,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地。当地的村民都说:“乡村绿了、美了,游客来了,收益来了,致富了,心情也好了!”据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沙村是河源市积极探索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典型,也是一种全新尝试。2018年,市林业局大力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工作,选定全市的113个省定贫困村进行施工,通过种植绿植、铺设草坪等方式绿化乡村、美化乡村。

今年,河源市将继续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工程120个,通过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助推乡村振兴,逐步实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花海成片,农田耕地阡陌相连”,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让河源乡村真正美起来、绿起来、富起来。除此之外,河源市还将建设绿美古树乡村5个,每个乡村将投入资金200万元,依托河源市优质古树名木资源,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绿色空间,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好河源故事。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探索乡村绿化美化发家致富的创新之路,依托古树名木资源讲好河源故事,市林业部门在积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先行者、冲锋号的角色。接下来,市林业部门将继续做好乡村绿化美化技术指导,引导全市各地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的有效手段,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乡村绿化美化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让乡村更美更绿、更富更好。

全市林业发展

十年大事记

●2009年4月,河源率先在全省出台森林防火问责制。同年10月,河源在全省率先实施全面封山育林措施,封育面积1030万亩、封育区2461个,建立饮用水源区24个。

●2013年10月,率先在全省出台《河源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承包商预选库管理规定(试行)》,采取公开摇珠的方式,确保了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公开公平公正。

●2014年省政府将河源与梅州、汕尾3市一起列为省级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项目首期试点市。

●2015年4月,河源市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

●2015年5月,全市推行“谁种植谁抚育”制度,并且实行肥料依法依规统一采购,保证了造林抚育相统一,权责利相一致,从体制上实现三年包成效。

●2014—2015年,万绿湖湿地公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广东十大最美湿地”“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2016—2017年成功创建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东江国家湿地公园;东源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6年8月,全省林业站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河源市召开。

●2017年10月,河源市省级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投入使用,242只“天眼”守护河源760万亩森林;“省—市—县”三级林火视频监控预警系统,获市首届“河安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9年4月,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顺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河源市首个国家级林下示范基地。

●2019年5月,成立河源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河源市“创森”工作。

●2019年8月,在全省率先建设林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二期项目,实现全市林地监控全覆盖。

●2019年8月,市林业局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彰,荣获“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

●2019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市林业局时任党组书记、局长张富城同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本报记者刘昕通讯员伍德安制图:阿平

新闻推荐

关于河源市2020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的通告

扫描关注“广东税务”微信公众号广大城乡居民:根据《河源市医疗保障局等八部门关于做好2020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