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土路到现代交通路网 龙川交通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里程碑
“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发展,交通先行。70年岁月峥嵘,龙川县的交通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龙川交通不发达,通往镇村道路都是泥沙路,自行车是稀罕的交通工具。骑行在坑洼的沙土路上,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一道风景。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持续建设,路宽了,铁路通了,水泥路面多了,火车和汽车驶过田野村庄,成为一代人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龙川的交通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里程碑。高速公路修到家门口,双车道的水泥路修到各镇,公交车、班车直达各镇,地域之间的空间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川抢抓政策机遇,掀起新一轮公路建设大会战。其间,赣深高铁开工建设,汕昆高速、河莞惠高速陆续开建,通用机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一夕之间,高铁梦、飞机梦朝龙川百万人民群众走来。高铁建设、通用机场的规划建设,让龙川拥抱高铁时代,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广袤的农村,城镇公路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铺开。镇村公交全面覆盖,让“双脚丈量”变成”抬脚上车“;城镇公路提档升级,让居民的出行方式“加速度”升级;“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成为现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出乡镇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的真实写照,成为了历史。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龙川从最初的“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到有望实现“1小时经济圈”。这种空间距离的大幅缩短,让龙川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底气更足、条件更成熟,商务物流及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镇村交通大建设大提档
2018年,隆江线启动提档升级工作,县城北出口至丰稔镇的改造升级工作有序推进。去年底,县城北出口至三角楼路段全面完工,宽阔的双向四车道代替了之前的两车道。
隆江线,一条贯穿龙川县境内的南北交通干线,于1958年建成通车,当时是沙土路(其中柏油路而0.2公里),路宽3米—4.5米。1993年,隆江线迎来全线改造,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施工,路面宽7米—9米,全线水泥混凝土路面,1999年竣工。
“当时沿线10多个镇的群众,敲锣打鼓庆祝隆江线改造完工。”龙川县公路局局长魏初明是一名“老公路人”,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回想起隆江线改造过程中及完工时的场景,仍是感触良多、眼含泪花。
“老百姓太盼望把沙土路改造成水泥路了,太想结束坑坑洼洼、颠簸不平的泥土路历史了。”魏初明说道,当时道路扩修时,沿线村民给了予大力支持,除了耕地有基本补偿外,其余都无偿捐出修路。除此之外,一年四季新出产的水果、或是过年节宰杀的家禽,总是不忘最先送到修路人的餐桌上。
正是人民群众对修路的渴望、热情和支持,让龙川城镇道路建设步伐加快。至2003年,县城通往各镇的道路全部改造完成,将绝大多数沙土路改造成为路面宽阔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基本上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出乡镇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的真实写照,成为了历史。
从解放之初只有寥寥数条的沙土路,到如今的条条大路通镇村,70年来,龙川县域内城镇公路交通建设一直阔步前进。
翻开编纂于1988年书页已经泛黄的《龙川交通志》可以看到,1949年,龙川县境内公路只有106公里,全是土路。1982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2.3公里,是1949年的7倍,全县28个公社(镇)全部通公路,70%以上的大队通公路。在此期间,主要分为整修、新修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3年,重点整修民国时期修筑的官汕线龙川段、老隆至洋田、洋田至黎咀、珠塘至铁场、牛屎坳至鹤市等5条老路,使公路迅速恢复通车。1954年至1966年,大规划地修筑简易公路,分别是洋田至上坪、麻布岗至贝岭等8条城镇公路,共计289.4公里。1967年冬至1975年,先后修筑了蓝关至石来口、四甲至老隆坑等6条公路,共计147.1公里。1976年至1978的3年时间,龙川先后开通了四都至黄石、枫树坝至车田、上坪至青化等34条公路,总长188.6公里。
上述整修或新修筑的公路,除了过境公路205国道铺设了30公里柏油路面外,其余基本为沙石路面。
1986年,龙川县委县政府把公路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基础工作,成立了公路交通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八五”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大规模公路建设工作。重点对省道隆江线、和洋线、朱铁线和205国道龙川县城段进行上等级改造。
截至2004年,全县投入建设资金40亿元,公路通车里程1939.86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57.6公里),是1985年的2.57倍,其中国道35.6公里,省道194.5公里,县道261.7公里,乡道1448公里,352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村村通公路。修建了东江大桥、东江二桥、黎咀大桥等桥梁100多座。经过建设,龙川县境内形成了以国道、省道、县道为主骨架,连接各镇村的公路交通网络。
2010年至今,龙川县立足于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在境内打造3条国道和9条省道纵横的“三纵六横”城镇公路路网规划,构建“县内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给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便捷的公路运输服务。
党的十八大后,“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铺开。近年来,全县完成县道升级改造36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372公里、精准扶贫路硬底化288.4公里、危桥改造47座、建设候车亭475个。县乡公路里程达2600多公里,行政村100%达到通客车标准,20户200人以上的自然村硬底化100%。
“校车开到家门口,孩子上学不再担心日晒雨淋。”黄石镇长洲村的村民说道。据悉,村道从2017年开始改造升级,路面拓宽到5米,路两旁种上了绿化树木,装了路灯和防护栏。截至2018年,全县窄路拓宽420公里、安装生命安全防护栏602公里。一条条蜿蜒在山水之间的美丽公路,和村庄、田野构成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山水画。
“双龙”入川高铁时代走进人们生活
高铁时代即将来临。目前,赣深高铁龙川段、龙川西站的建设如火如荼。按照计划,赣深高速铁路全线预计于2021年9月30日通车运营。届时,随着这条联通南北的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将结束龙川不通高铁的历史,龙川到深圳将由现在的3小时压缩到1小时,从而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圈”。
牵一发动全身。赣深高速铁路的破土动工建设,让“双龙”高铁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双龙”高铁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福建龙岩至龙川铁路的组成部分,东与南三龙铁路、赣瑞龙铁路、龙漳(厦)铁路相连,西与拟建赣深高速铁路、京九铁路相通,中与在建梅汕客专互通。该条高速铁路建成后,可进一步加强龙岩地区与粤东北地区、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019年3月2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与福建省政府联合批复了“双龙”铁路(龙岩至龙川铁路)龙岩至武平段初步设计方案;6月13日,广东发布梅州至龙川铁路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公告。这些举动,标志着“双龙”铁路项目建设进入倒计时。
双高铁入川,这一交通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龙川南下北上粤东北交通枢纽的地位,也让龙川县到珠三角及邻近省份仅需1小时成为显示,龙川作为“广东北大门、五省通衢”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之前,龙川境内只有3条普通铁路,建设了龙川站、龙川北编组站。
梅隆铁路是龙川县境内首条县际铁路。兴宁合水至龙川老隆段于1968年10月开工,1970年10月1日竣工通车。该铁路建成通车后,龙川货运量从1971年的55.04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129.3万吨,客运量从1971年的37.76万人次上升到1985年的119.48万人次,对龙川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1年11月1日,在完成历史使命后,这条运行了31年的集客运、货运于一体的铁路关闭拆除。
1994年9月,与梅隆铁路平行的广梅汕铁路建成通车,是广州至梅州、汕头途经龙川的第一条铁路。漳龙铁路是福建省龙岩市漳平至龙川的铁路,与广梅汕铁路的梅州到龙川段共线。
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广东段与江西段正式接轨通车。该条铁路途经龙川县的四都、老隆、佗城3个镇,长30公里。
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漳龙铁路的建设,改善了包括龙川县在内的粤东北、闽西南地区的投资环境,为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铁路沿线的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另外,龙川火车站1994年9月投入运营,是集客运、货运、中转于一体的火车站。龙川北编组站与龙川火车站相距5公里,1994年9月投入运营,是根据京九线车流情况、编组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区域性二级编组站,也是京九铁路最南端的一个编组站。
铁路建设带来的是铁路货运的繁荣。邻近县的兴梅地区的煤炭、铁矿通过梅隆铁路,源源不断运到广东省内河航运的十大港口之一的老隆港。老隆港1971年建成投产,由省航运厅直管,属处级编制。1981年,老隆港的年吞吐量由原来的50多万吨,逐步上升到80万吨—100万吨。1987年—1988年,老隆港年吞吐量超过100万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996年,老隆港完成历史使命后关停解体。
3条高速公路构建起向外扩展路网
今年8月26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县枫树坝特大桥北岸边跨成功合龙,为10月主桥合龙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惠莞高速公路全线长154.387公里,北连江西,南通珠三角,途经河源市龙川、东源、紫金3县18乡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广东新的出省通道,亦是龙川县对接珠三角的重要通道之一。河惠莞高速公路是龙川县继粤赣高速、汕昆高速之后拥有的第三条出省大通道。
2004年至今,龙川县境内先后修建了3条高速公路。2005年6月,河源至龙川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同年10月,龙川至梅州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河龙高速开通,让龙川融入了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2017年12月28日,汕昆高速龙连段(龙川至连平段)正式通车。2016年11月,由北向南贯穿了龙川整个县的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至紫金段动工建设,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都已完成95%以上,拟于今年底通车。
时代的意境,总有它真实而具体的落脚点。3条高速公路,构建起了龙川县向外扩展的高速路网,为龙川县全域全面融入粤赣港大湾区奠定了交通基础。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年大事:2005年,河源市规划建设连接五县的外围快捷通道大环市路。大环市路龙川段也于当年启动建设,目前龙川至紫金段、龙川至和平东水段均已完工。规划建设中的龙川通用机场已经进入选址和中期规划阶段,计划选址在县中北部地区,初步确定为A1类通用机场,龙川人距离“飞机梦”又近了一步。
大道如网、长路似虹,纵横交错、车流如织。今天的龙川,已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框架,国省干线为辐射,市、镇、村三级公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即上车,日行千里路”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
■组稿:本报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通讯员吴胜胜
■摄影:本报记者冯晓铭■制图:肖斌
新闻推荐
龙川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 “八融”并进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特约记者曾祥太昨日,龙川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全会强调,要“八融”并进,举全县之力全域全面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