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5位教师荣获国家级荣誉
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促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一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河源市有5位教师光荣入选,荣获国家级荣誉。其中,河源市第一小学的张月英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东源县实验中学张燕丽、和平县上陵中学陈发珍、龙川县赤光镇中心小学傅永昌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紫金县紫城中学校长刘子增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这5名教师为何能够摘得国家级荣誉?一起来看看吧。
本报记者谢少娜
张月英(全国模范教师):
勇于实践探索乐于引领成长
1992年,张月英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27年来,她致力于做一位学者型、研究型、专业型教师,坚持不懈地深入课题研究,上好示范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优秀德育教师、广东省朝阳读书“先进个人”、课题“科研先进个人”、河源市优秀教师。
在德育教学上,张月英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课程、课堂、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方面成绩显著,敢于创造性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灵动·简朴”的阅读教学特色;在科研方面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在相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的教案有22篇获奖,主持了省、市级课题4个,参与7项课题研究。
张燕丽(全国优秀教师):
与学生共成长做教育的有心人
她是学生心中亦师亦友的“丽姐”,也是家长信任的“张老师”。
作为河源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主持人,她带领团队践行整体阅读理念,以建设“每一位师生”的书香校园为目标,十年来坚持以多种形式推动校园阅读活动。作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她积极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出过程性管理策略,主动参加各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摸查教师集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了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
从教以来,张燕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充分发挥首席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多次应邀到北京、梅州、惠州、东莞等地执教示范研讨课,每学年送课下乡的足迹遍及全市。同时,她不遗余力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是青年教师的领路人,赖丽贵等年轻老师在其指导下已成长为县骨干教师,并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得佳绩。
陈发珍(全国优秀教师):
情系山区孩子扎根山区教育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必须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耕耘。”10年来,陈发珍扎根家乡,潜心教学,认真教研,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片自己深爱的土地并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陈发珍以教育教学为天职,视教学质量为生命,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理论,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新知识,从教材到教法,从教书到育人,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到班级自身管理,每一步都做得扎实稳当。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坚持以实干的工作作风和尽责的工作态度开展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
除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陈发珍还承担了青年教师“传帮带”任务。在“传帮带”过程中,她平均每周听课一次,做到课前有辅导,课后有评议,认真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一批年轻教师在她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教研改革,并在教学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
傅永昌(全国优秀教师):
发挥特长示范引领
傅永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不仅充分发挥美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还积极创建校园文化特色,由他带领打造的“翰墨文化”特色品牌得以不断继承和发扬。
作为乡镇中心小学美术教师,傅永昌不断更新理念,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每上一节课,他都致力于结合农村课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教学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其教学理念和模式得到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带动了全镇美术教师成长,为全镇小学积极推进美术教学、打造“一镇一特色”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了上好美术课,傅永昌还在其所在学校的特色建设中发挥美术特长,发挥带头人作用,不断提升“翰墨文化”的形象和品质。他将优秀书画传统、师生作品、名言警句等特色内容融于学校的硬件建设中,让学校每条走廊、每面墙壁、每根柱子都会“说话”,充分展现了“翰墨文化”特色,擦亮了学校的“翰墨文化”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首届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
刘子增(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用心用情做教育创新实干出特色
从1985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刘子增始终倾心教育教学事业,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中国时代模范人物”“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等称号。
在工作中,刘子增秉承“为学生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台,让师生在创新中享受教育”办学理念,注重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校长,他主持创建了“六抓六促”等德育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他具有丰富的班导工作经验和突出的思想教育能力,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使其熟练掌握本学科各年段的教学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师生推崇。
多年来,刘子增不仅主持了多项市级以上本学科规划教研《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还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了30多篇教研论文,出版了教研论著《躬耕》、《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等。
新闻推荐
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本报讯记者欧阳瓒前日,河源市组织收看收听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随后,河源市召开贯彻会议,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