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东江水 共筑深河情 深圳帮扶河源3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预脱贫
深圳南山区对口河源连平忠信镇柘陂村帮扶项目——药材紫珠种植基地。图为南山区帮扶驻村干部和村药材种植技术人员观察紫珠生长情况。
去年投入使用的深河中学。
河源连平忠信镇黑蒜加工产业园生产线。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罗国淮
同饮东江水,深河一家亲。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与河源因对口帮扶结缘。2017年,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进入新阶段,来自深圳各条战线的309名派驻干部,深入河源214个省定贫困村帮扶脱贫攻坚。
3年时间,深圳共安排财政帮扶资金51.09亿元,引入企业投资和各类社会援助类资金514.8亿元。特别是精准扶贫方面,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用心用情用功,充分对接深圳所能、河源所需,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确保年年有新成效、三年上新台阶。截至今年6月底,第二轮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累计帮助10482户33520名贫困群众实现预脱贫,预脱贫率达89.46%。今年4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听取工作汇报后,对相关工作给予肯定,中国扶贫微信公众号对深河帮扶工作做了经验介绍。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河源,近距离感受深河两地携手同心振兴发展、致富奔康的深情厚谊。
“有了扶贫车间,日子好过多了”
从深圳出发,沿粤赣高速,行驶约3个半小时,到忠信出口下,很快就来到连平县忠信镇柘陂村。
随行的驻村党建指导员叶慧星告诉记者,在连平县忠信一带,村民们冬季种得最多的作物是大蒜。这种蒜经过深加工后变成黑色,称作连平黑蒜。连平大蒜体大粒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只可惜,长年以来,连平大蒜虽名声在外,却好种不好收。即使碰到大丰收年节,外地过来的收购商肆意压价,农民们并不能得到多大实惠,种蒜的积极性并不高。
驻村以来,叶慧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大蒜这一地方品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事有凑巧,长期做农产品电商生意的温东岸正要在忠信做加工花生的生意。得知这一情况后,叶慧星找到温东岸,劝说其做大蒜加工生意,一方面为柘陂大蒜找一个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大家对黑蒜的市场前景也很是看好。就这样,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投产,今年进入稳定的批量生产阶段。
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村头不远处,公司门口赫然一块“柘陂村扶贫车间”的招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走进“扶贫车间”,51岁的村民吴尔平正在干活。“有了这个"扶贫车间",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他告诉记者,家里种的鲜蒜三月份赚了5000多元,如今在这里打工,一个月加上保险能拿到4000多元。
去年和今年,公司包销了柘陂村全部大约6000公斤鲜蒜。“我们是保底价收购,充分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公司还统筹村里80亩土地用作忠信大蒜种植示范基地,32户112名贫困人口参与了种植大蒜。”温东岸说。
柘陂村由南山区委政法委、区人资局、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3家单位共同对口帮扶。帮扶单位派驻的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张亮亮向记者介绍,3家帮扶单位共同投入73万元,入股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证每年有5万元的分红给贫困户。目前共有4户贫困村民在黑蒜加工的“扶贫车间”工作,仅黑蒜一项,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飞地经济”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从柘陂村出发,车行约半小时,一片徽派建筑群出现在记者眼前。随行的连平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何悦涛告诉记者,这里是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园。
步入产业园,记者来到一家专为迪士尼生产智能玩具的企业——河源启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谢玉群告诉记者,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园首期占地面积158亩,今年4月建成交付使用。公司是首批入驻的3家企业之一,目前已经试产两个月了,公司在用工上向当地贫困户倾斜。
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副总指挥、产业组组长冯景山告诉记者,连平县是南山区对口帮扶单位,双方在产业共建过程中,探索出这种异地发展合作的“飞地经济”新模式,即由南山区财政注资2亿元,连平县拿出308亩土地,双方共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由南山区属国企深汇通代融资、代建设、代管理、代招商、代运营,入园项目叠加享受省、深圳市、河源市的优惠政策,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能耗等两地分成。
记者获悉,深汇通公司通过市场运作,撬动社会资本4亿元,仅仅用了短短的8个月,就完成了项目的规划、落地到首期建成使用。目前入园的3家企业,预计2019年可实现共建项目总投资额达2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5亿元,税收1000万元。
冯景山表示,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园打造的“飞地经济”区域合作新模式,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目前规划建设25万平方米的河源高新区南山园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规划建设19.2万平方米的连平共建产业园二期已开工建设。此外,源城大鹏科技城、紫金省企园等也都参照这种模式,探索互利互惠的有效机制。
产业共建,园区先行。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深河两地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先后形成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平台。2017、2018年共建落地超亿元工业项目任务完成率连续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有5个获省级产业园表彰奖励。共建主园区——河源市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两年连续上升17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
以点带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在河源市区,美丽的东江边上,有一所气派的中学——由深圳支持投资1亿元建成的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下称深河中学)。深河中学采用“深圳名校托管办学”模式,由深圳中学管理办学, 深圳中学派出校长,教师到深圳中学轮岗培训,去年9月开始招生,457名初一新生入读这所学校,目前已成为河源人民心目中最好的中学。
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民生组组长盖风梓向记者介绍,深圳还拟出资5亿元,协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源校区建设项目,结束河源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据悉,该项目计划今年秋季开始招生,4年内达到在校生6000—8000人(每年招生约1500—2000人),并预留未来扩建用地,在校生可以扩充到8000—10000人。
针对当地教育、乡村振兴等短板,深河帮扶注重突出精品带动效应,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多年来支持河源建设道路400余条,桥梁161座,学校50所,医院(卫生站)44所,文化体育馆18个,以点带面提升河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河帮扶,还针对当地医疗短板,投资16亿元建设深河人民医院,这是深圳对外援建的最大单体项目之一,该项目按照深圳标准、深圳质量、深圳速度,采用“深圳建设、整体移交”的模式,由深圳特区建设发展集团负责整体建设,后期运营按照“政校合作”引入暨南大学医疗团队运营管理,预计2020年底竣工验收,将建成一间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三级综合医院。
本版图片均由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深莞惠汕河,五地文融合。8月20日晚,以“共筑中国梦·同唱幸福歌”为主题的2019年深莞惠汕河流动大舞台五地文艺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