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苏士成 32岁成博导,一天门诊看百名病人 看学霸如何炼成“杰出青年学者”
学医是一种浪漫主义的选择
回忆起如何走上医学这条路的时候,苏士成形容自己是浪漫主义的选择。“我读中学的时候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叫《急诊室的故事》,描述的是医护人员用自己的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爱心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救助。我觉得里面的医生都是英雄,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填了中山大学临床七年制本硕连读。”苏士成的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师、母亲是机关单位干部,他填写的志愿,让父母都很奇怪,因为家族都没出过一名医生。
但学医后发现和想象不一样。医学课程非常繁重,苏士成一度怀疑自己学医的选择。“真正坚定从医的是我第一次真正踏进病房的一天。那时我们上一门"诊断"课。带教老师带着我们第一次到病房。那天天气非常好,太阳光从窗口照进来,照在我们的白大褂上、照在白色的病床被上、白墙上,眼前看到一切都显得特别白,有种神圣感。而和真正病人的交流接触,比起单纯的书本知识,又有一种自豪感。”也就是在那一天开始,他感觉到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份事业”。
他认为,医生归根到底还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事业,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每位医生学医的初心。现在,每周二是苏士成的手术日,周三是他全天出门诊。只要出诊,他都会尽量满足的病人的需求,他出诊的这天不限号。“看够100个病人是我的极限了,实在没办法再多了。”
临床中,苏士成提倡保乳手术,他所在的中心也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中心之一。37岁的邓女士因患乳腺癌从河源到广州求医,找到了苏士成。一开始邓女士希望医生将肿瘤和乳房全切了,因为担心复发。苏士成花了一天的时间解释和劝说,他告诉邓女士,她目前的情况不必全切,可进行保乳,肿瘤一样可以切除干净,并不会影响正常组织,术后复发率并不会因此比全乳切除高。经过耐心的解释,病人及家属都接受了保乳术。
揭开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苏士成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临床科研,他说,细细数来,他花费了七年时间致力于寻找治疗乳腺癌新方法。七年之后,苏士成有了现在令人羡慕也值得自己骄傲的科研成果。“我主要研究如何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其中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最值得我自豪。”
在肿瘤“舞台”上,不单有“主角”肿瘤细胞,还有“配角”免疫细胞等其他成分。在药物治疗下,“主角”有两个结局,要么被杀死要么成功逃脱。但“配角”会发生什么故事?苏士成的研究兴趣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通过独特模型,我发现在药物治疗下肿瘤"配角"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例如,在单抗治疗下,免疫细胞能将肿瘤细胞整个"吞入肚子"。更有趣的是,被"吞掉"的肿瘤成分不是单纯被消化,而是作为信号分子促进免疫靶点表达,将免疫"冷"肿瘤变"热"”。
最近,苏士成获得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谈起这些经历,苏士成的心得是,科研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坚持。
做研究总会有一段时间,明明很努力,做了很多事,但除了挫折一无所获。所以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直到幸运女神向你微笑。
——苏士成
新闻推荐
省男篮联赛羊城晚报讯记者周方平报道:珠江啤酒·广东省男子篮球联赛半决赛次回合昨晚战罢,东莞、河源分别战胜顺德、深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