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发展:破解河源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的可行路径
□杨天英
河源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出路在哪里?答案是:必须要立足乡村、谋划乡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切实把“生态河源”与“现代河源”发展新思路贯彻好、落实好,全面推动农村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确定方向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奔康为根本着力点,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培育农民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第一,重点建设农业发展主体功能区。即立足于河源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重点加快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河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河源休闲观光农业园、河源食品加工产业园、河源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努力构造农业“一区五园”发展格局。第二,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全面改善河源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以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为抓手,突出农业品种改良和种业发展,加快开发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努力把河源打造成为珠三角的“菜篮子”。要加快农业食品等加工业技术改革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农业发展动能。第三,大力发展河源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河源市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全市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在全市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同时,要打造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二、坚持走“一村一品一店”道路,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一村一品一店”就是构建农村多支柱产业体系,是走“三产融合”发展的现实之路(“一村一品一店”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可以是邻近的“多村一品”,甚至是“一镇一品”。这个“一品”不是只有一个品种或一个农业品种,它也可以是一个行业)。现在,河源有些乡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河源客家娘酒、河源的茶叶、河源的温泉,连平县上坪镇的鹰嘴桃,和平县下车镇的猕猴桃、林寨镇的有机蔬菜,东源县仙塘镇的石材加工和家具板材加工、顺天镇的蓝莓和柠檬、漳溪乡的火龙果,紫金县九和镇的红肉蜜柚等。河源要壮大农村经济,实现脱贫奔康,就必须要抢搭推进农村发展的“最后一班车”,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深化农村各种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全面规划,努力实施“一村一品一店”或“一镇一品一店”之策略,走“三产融合”发展之道路,积极培育类似黑龙江五常大米、山东寿光蔬菜、阳澄湖大闸蟹等农产品高端品牌,设立联结外界市场的网店,打通大山深处与大城市之间的农产品交易快捷通道。
三、坚持实施重点突破,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寻求战略点
推进河源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真正突围,必须要利用返乡创业这种传统的“实体经济”创造和电商互联网这种新兴的“虚拟经济”创新,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起步。
第一,全力扶持返乡创业,增添农村活力,再造乡村发展之根,这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战略点之一。长期不变的劳务输出模式,抽干了河源的农村劳动力,今后农村要发展就必须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变当前的“劳务输出”模式为“返乡创业”模式,进一步引导和服务好返乡创业,推动创业项目由小变大、做精做强。首先,要用招商引资的诚意和态度真情感召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其次,要用招商引资的政策与扶持力度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重点是出台一系列涉及“贷、培、扶、补”等扶持返乡创业政策,在创业场地、信贷支持(如贷款贴息)、用水用电、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再次,要用筑巢引凤的招商力度,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其四,要像对待外商一样对待返乡创业者,为其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服务。
第二,加快推进电商发展,让封闭隔绝的农村变成九省通衢之地,这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战略点之二。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逾越的“一道坎”,河源绝不要幻想在“互联网+”之外的“世外桃源”中能“独善其身”。首先,加快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光纤入户,提高农村的网络信息化水平。其次,引进知名龙头电商平台。把电商平台的引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来抓,把电商企业的引进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的一场重大“革命”来抓。再次,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打造“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其四,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主要是加强电商相关技术培训,大力引进一些电商精英人才,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为农业集群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培训人才,发挥党支部的电商带头作用等等。
四、打造花卉苗圃经济,升级改造农村传统农业,为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初步示范
河源一定要利用“山好、水好”的“地利”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苗圃和花卉产业,为农村的传统农业改造提供示范。第一,要大力发展苗圃经济。河源是绿色发展的生态示范区,发展苗圃经济本来就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河源土地资源丰富,能用于发展树苗种植的地方非常多,其可行性毋庸置疑。再说河源是以绿色为本,发展苗圃经济不但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为群众带来可观收益,可谓两全其美。当前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苗圃产业。为了便于运输,最好是选择在道路两侧和门前屋后种植名贵树种,努力把河源打造成广东省供应绿化树、树种和盆栽的大型基地。这也是河源市农村未来长久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要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卉是美的重要表现,花卉产业始终都是一种朝阳产业。对农村来说,花卉是一种高关联产业,它将会带动花盆、纸板、纸箱、胶带、气泡垫、肥料、合成土壤、彩石、种花工具等产业发展。河源要充分把握住这种市场需求,在市区周边农村率先建设标准化花卉棚,发展高、中、低不同档次的花卉产业,努力把这片“绿野仙踪”的人间福地,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花海。
五、打造家庭农场和农业集群,推进手工“代工”实现家中就业,为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做率先尝试
家庭农场、农业集群,都是农村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方式,农村手工“代工”也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首先,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实现农业集群。河源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小”“散”“弱”,抗风险能力不强,抗天灾能力弱。未来河源的农业需要走“农业现化产业园”的道路,同时还要扶持建设各种“家庭农场”。当前全市很多乡村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都成立了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如百香果专业合作社、中草药合作社等),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合作社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把部分“合作社”转型为“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管理与经营。同时,可以先行把交通沿线的土地集中起来,扶持和建立一批家庭农场示范点,以此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进程。其次,要推进手工“代工”,让村民实现家中就业。即通过与外面企业联手,把其产品的部分生产加工链带到河源农村,使家中劳动力少、不能外出务工、赚钱没有门路,或是上了一定的年纪不能外出挣钱、体虚力弱、在家里也不能搞种养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获取劳动收入。这也是河源农村脱贫奔康的一条快捷路径。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南国书香节河源分会场打造阅读嘉年华 招募小记者培养“小书虫”
○本报讯记者王淑君记者从2019南国书香节河源分会场暨第二届河源书展组委会了解到,书香节将于8月15日至19日在坚基购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