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小学生发现66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 将进行为期一年的清理修复,适时向公众展出

南方日报 2019-07-27 06:57

张仰喆在断桥斜坡处发现恐龙蛋化石。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讯(记者/毕嘉琪黄堃媛)7月23日,河源市民李小芳和其9岁儿子张仰喆在河源市区东江大桥东面的岸边游玩时,意外在断桥便道的护坡上发现蛋壳并辨认出1枚疑似恐龙蛋化石。后经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发掘,现场共挖出一窝共11枚距今已有6600万年历史的恐龙蛋化石。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河源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揭秘河源频现恐龙蛋化石的原因及后续保护措施。

发现者是个“文博迷”

小学生张仰喆是个“文博迷”。在不久前的国际博物馆日,他在当地的恐龙博物馆见过形态各异的恐龙蛋化石,其中就有破碎的蛋壳化石,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在斜坡土层看到蛋壳的瞬间便脱口而出:“妈妈,这个好像是一个恐龙蛋壳!”

不仅如此,就在发现蛋壳化石的斜坡往上约80厘米处,张仰喆在红砂岩层中又发现了一枚圆形的恐龙蛋化石。随后,李小芳经朋友联系到河源恐龙博物馆,寻求帮助。

河源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黄志青说,23日上午,他们在接到消息后,与警方一同赶赴现场,并从地下六七十厘米处挖掘出一窝共计11枚“石蛋”,每枚直径约9厘米,最终确认这些“石蛋”为恐龙蛋化石。

据专家考究,此次出土的恐龙蛋应属于白垩纪晚期。至于此次出土的恐龙蛋属于什么属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化石清理修复后将展出

黄志青告诉记者,河源恐龙博物馆将组织专业力量对此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清理和修复。馆方计划,先把这11枚恐龙蛋化石放在空调房内完成干燥处理后进行加固,对破损的地方进行黏合与修复,大概周期在一年左右,事后将分时段展出。

此外,河源恐龙博物馆还将适时对此次挖出恐龙蛋的桥基处进行重查与进一步挖掘。“根据多年寻找恐龙蛋的规律,这里可能不止这一窝恐龙蛋,或许我们还能有新的发现。”黄志青说。

事实上,自1996年以来,河源就频繁发现大批恐龙蛋和骨骼化石,也因此被誉为“恐龙之乡”,当地还建立了专业的恐龙研究机构——中国古动物馆恐龙蛋馆,又名河源恐龙博物馆。

这座由中科院在广东地级市首个直接授牌的国家级博物馆,早在2004年就凭借藏有10008枚恐龙蛋而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直至2018年,这一数字又刷新到18000多枚,比全世界所有博物馆拥有的恐龙蛋加起来还要多。

为何河源会成为恐龙聚居地?这些距今6600万年前的远古遗迹又为何能保存至今?河源恐龙博物馆原馆长黄东解析,远古时期的河源很可能是低洼的沼泽地,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恐龙繁衍生息。“很可能是因为一场泥石流让恐龙遗迹与空气瞬间隔绝而得以保存,后来这低洼之地因造山运动而隆起,这些远古遗迹才得以重见天日。

新闻推荐

河源市文广旅体局开展纪念建党98周年主题实践活动 增强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本报讯记者谢少娜昨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之际,市文广旅体局以“党建+”模式,组织机关党委全体在职党员前往东源县义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