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中考全面丰收,全市领先 面向全体学生 育就阳光英才
数据显示,今年中考,全市考生3.7万多人,前10名河实就占3人,前50名占20人,前100名占38人;源城+江东新区考区共有考生9113人,前10名(并列共11人)河实占了9人,前50名占38人,前100名占67人。
值得一提的是,河实的高分层考生优势明显,680分(含680分)以上河实就有16人。考区前400名,该校占217人,超过了半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成绩的取得,饱含着河实师生及身边所有人的努力与付出。今天,记者采访了河实的部分学生、老师、家长,回顾过去3年的初中生涯,听听学子们这3年的成长与收获。
■学霸学习经验
温宇宸(全校第一,全市第二):
好习惯=严密计划+高效学习
温宇宸,从3年前刚上初中时的全年级60多名,到今年中考取得全校第一、全市第二的好成绩,填报了华师附中的高中志愿。成绩得来不易,宇宸总结认为,严密的计划与高效的学习很重要,做笔记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种学习技巧。
“3年的初中生活,孩子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宇宸母亲为儿子感到自豪,不仅是因为他的好成绩,更是感激河实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如越来越懂得孝敬父母,善解人意,也越来越自信,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这些我们家长都看在眼里。”她坦言,宇宸今天的成绩与状态,除了自身的努力、家长的陪伴沟通之外,更少不了老师的精心辅导。
林辉宏(全校第二,全市第四):
优秀同学间的竞争就是相互学习
说起复习经验,林辉宏并不认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会比身边同学更胜一筹,“这里优秀的学生很多,之间肯定会相互竞争,但同时这也是在相互学习。”他与同学们常就学科难题进行讨论、相互帮助。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河实初中部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形成的品牌教学模式,深得师生、家长的认可,林辉宏也不例外。他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一道难题,可以与同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得出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解题方法,事半功倍,而且还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吴辰熙(全校第三,全市第八)
成绩与成长离不开“胡爸爸”的带领
大家都说吴辰熙是一个阳光向上、积极进取的少年。“初中3年的河实生活,我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辰熙很认可河实的环境与氛围,不管是学习上,还是心灵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采访中,辰熙以身为“胡家军”的一员而自豪。“胡家军”缘自班主任胡绍军的姓氏,作为河源市首位“年度教师”获得者,胡老师被同学们亲切地叫作“胡爸爸”,其所带的班级,一直沿用着“胡家军”这一美称。
辰熙每谈起自己的成绩与成长,就会把“胡爸爸”的帮助搬出来。他说胡老师在备考上很有经验,是他带着全班同学,从七年级开始,就携手冲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到了九年级冲刺阶段,因为有胡老师的指导,辰熙高效地进行着知识的查漏补缺,轻松地完成了复习计划。
■学校教学经验
英才+育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分类施教”,是河实办校伊始延续至今的教育理念,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已让这一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据介绍,河实一直实行平行班管理,“不分重点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该校底气十足地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在河实看来,每个班都是重点班,每个学生都是关注的对象,因此,学校对培优、扶中、辅差一样重视。
在平行班制度下,如何满足个别学生的不同需求?于是,该校经研究,错开常规课程时间,利用部分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开设了英才班和育才班,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自愿参加。英才班主要针对部分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育才班则针对部分学力不足、“啃不下”的学生,为孩子们“开小灶”、打基础、提能力。
林辉宏报名参加了英才班,喜欢数学和物理的他,认为参加英才课程,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同时也锻炼到了初中课本中学不到的理科思维。初中部校长李伟红告诉记者,英才班并不是为应试而设,却是为了学生们以后上高中、大学甚至成人后的学习与生活,培养、开拓其学科思维。
据介绍,这些由河实名师团自主研发的“英才课程”“育才课程”所用的“白皮书”,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反复试用,有望于下学期升级出版校本教材。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辅垫后续发展
多年来,河实以成绩优异著称,并一直保持着这一优势。今年中考,河实再创佳绩,成绩可圈可点。初中部校长李伟红很自豪地说,河实的“智育”自不在话下,但其实“德育”才是该校真正的“起家”之处。
“阳光乐观、积极进取”,这些词用在河实学子身上,几乎没有人会置疑。河实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河实在探索“品牌建设”道路上,提出全面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有一门艺术特长,有一项体育爱好,有一种科技兴趣”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足辅垫,而非仅仅为了应试成绩。
于是,河实提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要求,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植丰富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星”评选、感恩晚会、迎新会、青年礼……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学科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校园文化节定期举办,引领着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展示才艺,培育自主管理文化。
细算来,今年河实的学生社团已达70多个,飞鹰航模社、星空天文社、科技创新工作室……今年,该校4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队参加广东省机器人大赛,获得了二等奖。丰富的社团课程,让孩子们的科技天分、艺术爱好百花齐放。
这个暑假,河实有200多名学生踏上了研学实践的征途:北京、南京、西安、湖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据悉,河实目前也正在探索通过研学之路,让孩子们开阔视野,提升技能,同时也锻炼他们团队合作、沟通交际、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河实的那些事儿
一次“逼上梁山”
的学科竞赛
3年前刚升入初中的温宇宸,自认是一个性格内向、不擅与人交往的男孩,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科节”,成为了他改变的节点。那年,在老师和同学的“撺掇”下,宇宸“勉为其难”地报了“成语大赛”项目。
从那以后,宇宸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更浓,也开始慢慢融入班集体,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如运算大赛、魔方比拼、篮球运动、百词大赛……3年的河实生活,让他蜕变成一名乐观开朗的少年。
一次改变亲子陪伴的家长会
九(24)班的何文希,七年级时看起来有些腼腆,骨子里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老师关注到这支“潜力股”,并积极开导她。有一次在老师鼓励下,她将自己写的文章投到了校刊,并获得发表,从此她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大增。
“陪伴分两种,一种是身体陪伴,一种是精神相伴,后者更为重要。我很庆幸父母把前后两种都给了我。”文希说起自己的进步,认为与父母的“陪伴”分不开。文希妈妈却坦言,自己在女儿读小学时给予她的时间很少。初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因为老师的提醒与建议她深受启发,从此转变了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精神层面上给予文希更多的陪伴。
在大家的期待下,文希从3年前的全校排名800多名,不断进步,一路凯歌,中考考到了全校180名左右。她信心满满地表示,将以平常心去挑战、冲刺更高的目标。
一位给学生兴趣
“开小灶”的老师
九(22)班的叶铮,就像一匹“黑马”,从七年级的全校400多名,冲到了中考的54名,挤到全市76名的位置。班主任姜玲玲评价叶铮“做事稳妥、自控力强”,妈妈评价儿子“有抱负,有理想”。他本人则以“笨鸟先飞”来形容自己在学习上的努力与坚持。
在河实这个“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下,叶铮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同学都在努力,尚有不足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抓紧追上呢?于是,他给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养成了不拖拉、高效率的学习、生活习惯。哪怕中考结束后的这个暑假,他主动通过网上直播课预习高中学科,以及编程课程。
叶铮告诉记者,一次偶然机会,他获知数学老师阮贵龙擅长编程,对编程感兴趣的叶铮便向阮老师请教。于是,耐心、热情的阮老师便时常在课间或休息时间给叶铮“开小灶”。叶铮认为,通过编程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文/图(除署名外):邹茹玉廖慧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俊霖近日,河源市举办2019年第二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此次招聘会到场应聘的残疾人有57人,达成就业意向的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