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有讲究方法不对或影响疗效

河源日报 2019-07-10 07:03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选择用中医药来治病养生的市民也越来越多。然而,关于中药的煎煮方法却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广为人知的方法,如清洗后再浸泡、头次药液和二次药液分开喝等,事实上并不科学,很有可能降低药效,让疗效大打折扣。

7月6日,在中医中药中国行——河源市2019年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中,市中医院的中药师现场向市民讲解中药煎服需要注意的事项。

煎煮前:清洗药材会影响药物疗效

煎药前,不少人都会有个误区,认为买来的中药有点脏,习惯先把中药材清洗一两遍再浸泡煎煮。市中医院主管中药师黄秀琴介绍,医院药房的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已经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需再用水清洗。且有些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遇水会让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如芒硝,经过蜜、醋、酒等辅料炮制的药材等,水洗后会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煎煮前,还需要注意选择好煎药容器。宜选用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等,忌用铁器、铝锅、铜锅,以防止金属器皿中的金属元素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此外,由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先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在煎药时更容易把有效成分煎煮出来,所以药材在煎煮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30分钟,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厘米—5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

煎煮时:不同药性煎煮时间不同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通常情况下,每剂药都要煎两次,才能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析出90%以上。第一煎先用武火(大火)将药物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维持药物沸腾,避免药液溢出或水分蒸发过快导致熬干,煮至一碗半左右的量;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最好用温水或者热水,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煮至半碗左右的量。最后,把两次煎好的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这样能令药液更加均匀,更好地发挥药性。

与此同时,不同中药由于药性不同,煎煮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分。黄秀琴称,一般药物在煮沸后再煎煮20分钟—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武火煮沸后再煎15分钟—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分钟—60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煎煮中药时药物都是同时入煎,但有些药物由于不同的特性和临床用途,会用到不同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布包、烊化、另炖、冲服、泡服等。这时,需要根据医嘱来进行煎煮。煎药时,最好搅拌2次—3次,让药液能受热均匀,更容易把有效成分煎煮出来,同时注意不要在中途加水,也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这样会让疗效大大降低。

(彭冲)

新闻推荐

河源市台港澳同胞及企业捐款超75万

○本报讯记者苏勇军通讯员刘奕聪连日来,河源市台港澳办系统发动台港澳同胞、台港澳资企业、台属和相关社团为灾区捐款捐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