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 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
□何怡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具潜力、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其溢出效应与辐射效应,将给河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作为兼容性、带动性、开放性都很强的国民经济产业,是释放自然生产力,将河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必然选择。加强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河源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丰富优美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河源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找准河源生态旅游业的短板。旅游业是河源的优势产业。据统计,2018年,河源市接待入市游客3586.74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316.82亿元,同比增长16.1%。目前,河源市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有39个,其中A级景区15个(4A级7个),星级酒店19家,旅行社49家,从事旅游业人员近40万人。但在全省当中,河源的旅游产业总值远低于其他地区,究其原因,就在于河源的旅游精品线路、品牌营销、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不相匹配,致使宝贵的资源长期处于粗放开发和“散养”状态,制约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河源市尚未设置市级游客集散中心,未能较好满足游客对旅游咨询、预订服务、质量投诉、租车购物等综合性服务的需求;各级旅游部门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旅游企业也缺乏懂规划、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找准河源生态旅游业的对接点。一是在差异化上找对接点。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大湾区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都市旅游、文化旅游、滨海旅游上,且各节点城市的旅游资源较雷同。河源拥有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大湾区旅游资源差异性较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回归自然、享受醇厚文化滋养的身心体验,河源的自然生态和客家文化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因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要在差异化上做好文章,打响山水、客家风情、生态三张牌,吸引更多粤港澳地区的游客选择河源作为旅游目的地。二是在合作对接机制上找对接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旅游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扩展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穿针引线”作用,搭建起协会与协会、协会与企业、协会与政府多维度的交流合作桥梁。三是在交通路网上找对接点。加快推进赣深高铁、武深高铁、河惠莞高速公路龙紫段、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持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融合能力,提高大湾区游客外溢河源的便利度。完善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提高接待大湾区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精细化水平。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要找准河源生态旅游业的本土特色。一是打响河源生态旅游特色品牌。要深耕河源良好的山水、民族、生态等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加强旅游品牌的顶层设计,重点打响以万绿湖、镜花缘、万绿谷、野趣沟等为代表的山水生态风景游,以苏家围、佗城景区、林寨古村、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河源客天下、巴伐利亚庄园、热龙温泉、叶园温泉、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养生休闲度假游,集中优质资源扶持重点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点,加大在大湾区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对接《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打造出一两个拳头品牌。二是要推动河源生态旅游与文化融合。河源应该做好“山”“水”“古驿道”等文章,利用好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客家居民及特色农业资源。依靠临近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场果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特产购物、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要依托当地的乡村文化、传统乡土风情、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节庆活动等开发乡村旅游,实现文旅融合;梳理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在开发乡村旅游品牌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等乡村文化。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河源旅游形象宣传。创新河源旅游产品,设计适合珠三角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和路线。进一步利用南方卫视、腾讯、河源日报、河源晚报、河源电视台等媒体开展旅游形象和产品的宣传。组织策划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题活动,如:摩托车越野赛、万绿湖大型徒步穿越活动、马拉松比赛、东江龙舟赛、文化旅游节等,进一步丰富河源旅游的内涵,增强河源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推动河源互联网+智慧旅游建设。启动旅游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商务网运营能力和营销水平,引导河源旅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建设“智慧旅游企业”。提高河源生态旅游业数字化水平,梳理河源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需配套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资源的精准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整合大湾区旅游产业资源,借力大湾区在大数据、数字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河源生态旅游业升级。(作者为中共河源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世军特约记者廖志良6月28日,江东新区城东学校至河源汽车客运总站公交线路开通,缓解了因河源东江大桥(紫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