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深圳帮扶河源干部日记15 总要有人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去付出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晴
我翻看着这几年的工作笔记,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无数画面。村里现如今是越来越好了,我再次感觉到去一线帮扶的选择太对了。来到河源市源城区上村村,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成为我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在进村做完“精准识贫”后,我想着应该从大方向上发力了。上村村除了473人外出务工之外,尚有2074人赋闲在家。贫困户多是因病、因残致贫,或是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致贫。只有打造好属于本土本村的特色产业,才能确保众多贫困村民实现稳步增收。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其他贫困地区在产业帮扶中的具体措施,整理出一些适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我和村书记利用晚上村民较集中的时间段,召集村民代表开展产业帮扶民主讨论会,准备创办属于本土农民的专业合作社。
很快,村里成立了“悦怡专业农民合作社”“淘香园家庭农场”和“锦瑞园专业农民合作社”三个合作社,由本村青年实创团队带领全村贫困村民共同参与经济作物耕种及民宿特色农场的运营。
产业建起来后,我和驻村第一书记谢筱刚不谋而合,认为一定要提高村民知识文化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于是,着手教育帮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打开学生的视野,对接上香港、澳门义教团的学生来这里支教和交流,让村里的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另外也不断努力改善当地的办学环境。
还有一个特色帮扶,既在计划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一直想给村子找点人文上的宣传亮点,但却不是三两天就能做到的。有心总有惊喜,我和谢筱刚在整理上村村党史资料时,偶然间看到革命先烈罗焕荣的英雄事迹,觉得可以深挖红色人文村史。经村委支部一班人认真研究决定:深挖罗焕荣烈士的革命精神,打造上村村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
如今,村里的办学环境逐渐得到改善,贫困户子女上学的学费也得到保障。去年7月,上村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省领导授牌正式成立,当地的乡村旅游将会增加一个新的亮点。
最重要的还是产业的良好发展。三个合作社从原始耕作发展为科技农耕,传统兜卖也转变为网络销售、观光采摘等多种创收模式,并为本村提供更多家门口务工就业的岗位,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持续的收入。三年下来,全村73户共198名贫困人口走出了贫苦的泥沼,我心里着实开心。
面对家人,我常常感到愧疚,但是总要有人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去付出,况且精准帮扶不单是贫困人员的奋斗史,也是全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共同责任。驻上村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黄旭军/文
新闻推荐
河源市各部门开展“深入群众守初心、救灾复产担使命”活动 打赢抢险救灾复产硬仗
○本报讯根据河源市的统一部署,连日来,河源市各部门开展“深入群众守初心、救灾复产担使命”活动。市委政法委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