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十讲:第六讲 事上磨练(上)
■司雁人
阳明自创立心学起,就开始讲事上练了,“致良知”更是强调事上磨练。“致良知”必须体现在具体事情上,必须在实践中才是真知。只在口头上喊致良知,而行动上并不致良知,只喊别人致良知,自己并不致良知,那便是“贼知”。
第一节缘起
王阳明正德五年(1510)农历十一月从庐陵到北京,黄绾认为他的学说就是禅宗的变种,和陆九渊学说毫无二致。
黄绾问王阳明:“怎么个心上用功?”
王阳明回答:“你的心能知是非善恶,一个恶念发动时就克掉它,一个善念流行时就保持它。”
黄说:“这不就是禅宗吗?禅宗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向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禅宗说顿悟,你说狠斗私心一闪念,没有任何区别。”
王阳明摇头:“不一样。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黄绾说:“这还是朱老夫子的"去万事万物上格真理"啊。”
王阳明又摇头:“朱熹说是去实践中寻找真理,而我认为,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
黄绾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成为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之一。
上面是度阴山根据阳明先生《年谱》所载,在他的《知心合一王阳明》一书中编写的一个桥段。这个桥段基本真实地道出了王阳明强调“事上磨练”的真谛。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认为一个恶念就是一个行动,人最好是不起恶念,所以必须要静心。他又担心人们把静坐当成目的,流入枯禅,所以提倡事上练,终极目的还是让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让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会对任何荣辱动心而陷入对物欲的追逐。他说:“我此间讲学,只说个"必有事焉"……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茫茫荡荡,全无着实下手处……学成一个痴呆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①经纶,即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宰制,乃统辖支配,或指宰辅之职。可见,他说的“必有事”“事上磨练”之事,本意主要是指“经纶宰制”之事。他主要是要求大多经过科举训练的朝廷官员在“经纶宰制”之事上磨练,即站在政治的高度,站在为国家为人民的角度,而不是个人私利的角度,来尽心尽责。只是他表面上好像是要求有可能成为朝廷官员的学者“事上磨练”,进而推广至要求世人皆“事上磨练”。表面上他讲的是学术,实际他讲的是官场,是世情。
阳明在江西,有一属官常来旁听讲学,私下对人说:先生的致良知学说的确精彩,我只是每天文件、案件等极其繁重,没时间去实践。阳明听后对他说:怎么能放弃文件、案件去实践呢?你既然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实践,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曲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繁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你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诉讼,全是切实的实践活动,如果抛开事物谈实践,就会不着边际。②
阳明训“格物”为“正事”,强调“事上磨练”,“欲致其良知,非影响恍惚悬空无实之谓,必实有其事”③,“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④。有人或说大事上致良知,阳明说“除却见闻酬酢,无良知可致”⑤,陆九渊教人专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阳明谓“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⑥。在阳明那里,致良知无小事:孝敬老人就在孝敬老人这件事上致良知,侍奉君主就在侍奉君主这件事上致良知,仁民爱物就在仁民爱物事情上致良知,视听言动时就在视听言动上致良知。
梁漱溟解释阳明所说“事上磨练”指出:“盖良知虽本具,然亦不难丢掉,良知虽已足,然亦不难欠明醒。吾人当求其所以常在常明保不昏失。”他还说:“良知即俗云良心,为人所共有,遇事而见,或时牵于一身一家一群之利害得失而昧之。”⑦世相纷纭,常常令人眼花缭乱,心有旁骛,而陷于混沌迷失。阳明的意思是,谁都生活在各种圈子及自身局限当中,往往会因为自身及圈子的利害得失,而做出有失公允的事情来。所以吾人应平时慎独,事上磨练,时时事事致良知。
注:
①《答聂文蔚》。
②参见《陈九川录》。
③《〈大学〉问》,《全集》卷二十六。
④《陈九川录》。
⑤《答顾东桥书》。
⑥《陆澄录》。
⑦梁漱溟《阳明宗旨不可不辨》。
第二节王阳明的心学实践
王阳明平藩王朱宸濠之叛,无疑是他遵从内心良知判断,进行的一次心学实践活动,并由此生发了“致良知”学说,这在前面已经讲过。现在我们再看他在平赣闽粤湘边民乱及招抚思田夷民、扫除八寨断藤峡匪巢中的心学实践。
平定赣闽粤湘边民乱时,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某自征赣以来,朝廷使我日以杀人为事,心岂割忍,但事势至此。譬之既病之人,且须治其外邪,方可扶回元气,病后施药,犹胜立视其死故耳。”①良知使他抱着医生治病的心态去平定民乱。医者仁心,正是心学家的救世之道。
定和平解决思、田方案时,阳明知道会得罪某位权臣,他给门人写信说:我深知这个和平方略必然大逆喜事者之心,“然欲杀数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己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②。“迩者思、田之役,予所以必欲招抚之者,非但以思、田之人无可剿之罪,于义在所当抚,亦正不欲无故而驱尔等于兵刃之下也。”③“不忍”“不欲”皆良知使然。还是良知告诉他,为了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即使不讨上司喜欢,也要这么做。只有良知使然才有可能这么自信。
平定民乱固然是朝廷之命,而王阳明说服自己动手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今三省连累之贼,非杀之为难,而处之为难;非处之为难,而处之者能久于其道之为难也。”④事情就是这么棘手。以前官军无能,剿之不尽,没有办法,只好招抚了事,但匪首将朝廷的钱物一概收下,不久又攻城掠寨,打家劫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弄得朝廷毫无办法。巡抚南赣,阳明根据各地匪情报告,上奏说:“臣等参看得前项贼徒,恶贯已盈,神怒人怨。譬之疽痈之在人身,若不速加攻治,必至溃肺决肠。”⑤王阳明痛下杀手的原因,主要是那些山贼头目已到了十恶不赦、神人共怨的程度,良知要他必须切除局部溃烂而保全整体的健康。还是医者仁心的思路。
当时情况,“且就赣州一府观之,财用耗竭,兵力脆寡,卫所军丁,止(只)存故籍;府县机快,半应虚文;御寇之方,百无足恃”。起了土匪怎么办呢?“每遇盗贼猖獗,辄复会奏请兵;非调土军,即倩狼达,往返之际,辄已经年;糜(靡)费所须(需),动逾数万;逮至集兵举事,即已魍魉潜形,曾无可剿之贼;稍俟班师旋旅,则又鼠狐聚党,复皆(结)不轨之群”。要命的是,“群盗习知其然,欲肆无惮。百姓谓莫可恃,兢(竞)亦从非”。⑥没有户籍的流民基本都加入了土匪的队伍,讲究现实的当地居民也大多成了奸猾的刁民,“闻有大兵夹攻,俱各潜行回家,遇有盘诘,辄称被虏逃归,因而得脱诛戮”⑦。良知要他为一个病入膏肓之人扶正元气。
《告谕浰头巢贼》一文,全面体现了阳明的良知思想。
“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平乱是他的职责所在。“民之被害来告者,月无虚日”,平乱是民众的强烈要求。“尔等苦必欲害吾良民,使吾民寒无衣,饥无食,居无庐,耕无牛,父母死亡,妻子离散;吾欲使吾民避尔,则田业被尔等所侵夺,已无可避之地;欲使吾民贿尔,则家资为尔等所掳掠,已无可贿之财”,土匪为非作歹,朝廷已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轻易杀之,冥冥之中,断有还报,殃祸及于子孙,何苦而必欲为此”,真的要开杀戒,还是有些不忍心。“尔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动手的理由已十分充足,行前还是给那些山贼留着投降自首的生路。
这是一种既替皇上国家解忧,又替天下苍生排难,还为贼寇从良留出路径,完全从良知出发的平乱思想。
王阳明诱杀池仲容,遭人诟病最多。但池仲容等盘踞一方,历有岁年,僭称王号,伪设官职,广东翁源、龙川、始兴,江西龙南、信丰、安远、会昌等县,屡被攻围城池,杀害官军,焚烧村寨,掳杀男妇,岁无虚日。曾经狼兵夹攻数次,俱被漏网,是众贼奸雄之巨擘,三省群盗之根源。我们可从《浰头捷音疏》看阳明向朝廷陈述池大胡子必杀的七个理由:
一、恃强蛮,不听告谕。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王阳明进兵横水之前,恐浰贼乘虚出扰,乃自为告谕(即《告谕浰头巢贼》),具述福祸利害,使人往谕,赐以银布,各寨酋长皆愿出投,惟池仲容独愤然谓其众曰:“我等做贼已非一年,官府来招亦非一次,此亦何足为凭!”
二、耍花招,投降心不诚。十月十二日,王阳明已破横水,池仲容闻知始惧,使其弟池仲安率老弱二百余徒,佯为援兵,实为窥探虚实,且计日后乘间内应。
三、民愤极大,民怨沸腾。王阳明召集临县被害者军门计事,皆反映池仲容狡诈凶悍,非比他贼,其出劫行剽,皆有深谋,人不能测。
四、自知罪大恶极,国法难容,故其所以捍拒之备,亦极险谲。近年来,奸谋愈熟,恶焰益炽,官府无可奈何,是以益无忌惮。
五、为战备,说明其终不能化。十一月,桶冈破,阳明侦知池仲容为战守备,准备迎击官军。十二月十五日,有人报告池仲容今已点集兵众,号召远近各巢贼首,官兵一至,即同时并举。
六、怀割据之志,僭号设官。池仲容自号金龙霸王,各巢贼首也都授以总兵、都督等伪官。浰头诸贼,虽亦剽劫掳掠是资,而实怀僭拟割据之志。
七、个人势力太强大。池仲容、池仲安等,皆力搏猛虎,捷兢飞猱;凶恶之名久已著闻,四方贼党素所向服;是以负固恃顽,屡征益炽。
“有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按当时朝廷标准,池仲容绝不可留,王阳明也是以良知判断他应该杀,所以才把他杀了。
“舜不告而娶”“武王不葬而兴师”,是一直以来学者们热衷讨论的道德话题。王阳明认为,舜不告父母而娶妻,武王未葬其父文王而兴师伐纣,都是依据自心一念之良知,审度轻重后,才这样做的。舜担心没有后代,武王真心拯救百姓,这些都是他们细查义理致良知的实践。他对舜不告而娶妻、武王不葬文王而伐纣的理解,是他杀池仲容、捣八寨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⑧
正是在这些事上的磨练,使王阳明的良知学说越磨越光明。
注:
①钱德洪《征宸濠反间遗事》,《全集》卷三十九。
②《答方叔贤》二,《全集》卷二十一。
③《祭永顺宝靖土兵文》,《全集》卷二十五。
④《与顾惟贤》,《全集》卷二十七。
⑤《攻治盗贼二策疏》,《全集》卷九。
⑥俱见《选拣民兵》,《全集》卷十六。
⑦《咨报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秦夹攻事宜》,《全集》卷十六。
⑧参见《答顾东桥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小玲通讯员黄滨娜“五一”小长假,创文不停歇。在此期间,县创文办联合老隆镇开展了为期4天的2019年“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