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明设为旅游的标配
□李文俊
今年“加长版”五一假期,与往年一样,河源再次迎来了一大波游客寻找“诗和远方”。据统计,假日期间,河源共接待外地游客63.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653.5万元,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与此同时,“文明旅游”再度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河源市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和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持续约束,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文明旅游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刚刚过去的四天假期,河源市各大景区、公园、酒店和博物馆等地的不文明现象大幅减少,自觉排队、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文明志愿服务等行为蔚然成风。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寻找“诗和远方”的路上,行囊里“文明”必不可少。然而,游客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比如乱扔烟头、大声喧哗、随意攀爬树木等。“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等提示语在景区里随处可见,但为何少数游客还熟视无睹?
我们每个人都是提升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也都是展现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出门旅游是一个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过程,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改观。这些年年批评年年有的不文明行为,其实说明了这样一个现实:最大限度地涵养公共文明,让更多的人心中有规则和秩序,任重而道远。
文明旅游,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尤其要做足“绣花功夫”。所谓“绣花功夫”就是精准精细施策,需要管理部门、景区、游客三方互动,共同配合。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细化法律制度,精准打击游客不文明行为和旅行社、景区不规范做法;景区要注重细节管理,于细微处完善接待工作和设施配备,合理设置垃圾桶、厕所等,努力方便游客,助力文明旅游;游客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培养文明、卫生习惯,提升、积累文明道德素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看风景的游客,也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如果人人都将“文明”设为旅游的标配,不仅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能一路欢歌一路笑,在旅途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新闻推荐
■帝哈与光明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交流本报记者冯晓铭摄○本报讯记者冯晓铭昨日,埃及开罗大学毕业生帝哈与光明学校的师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