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协奏曲:入园入股入心 来自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的蹲点报告
村民从果场里走出来,向记者展示新采摘的大木瓜。
深圳大鹏新区驻坪围村扶贫队队长刘志坚向记者展示脱贫账本。
扫码上南方+看坪围村脱贫视频
清晨,雾色弥漫,雨水扑面。从坪围村口到145乡道,罗观福、曾四妹夫妇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行,赶往附近的产业转移园上班。
3年前,罗观福一家6口被认定为精准扶贫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80元。在扶贫队的推荐下,罗观福两口子在产业园里找到了工作,每个月可以各领到3000多元工资,去年全家可支配总收入超过了11万元。
罗观福所在的坪围村,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西南部。这个省级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村,如今村民齐心、懒汉难寻,无花果等种植产业远近闻名。
过去3年来,深圳大鹏新区驻村扶贫队出台多项举措,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脱贫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产业分红让贫困户有了固定收益,就业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使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3年时间,61户贫困户186人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4.5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45万元。去年,贫困户获得的无花果集体分红和入股产业园集体分红各20万。
入园
肯干就有补贴
贫困户动起来
“靠自己双手就可以脱贫,有谁想继续当贫困户呢?”
罗观福一家的脱贫故事,可以从这本账本说起:三年前,父母患有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老婆又在家带娃,一家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80元。三年后,罗观福一家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6371元,远远超出省定脱贫标准线,已经实现脱贫。
三年脱贫,罗观福靠的是自己的一双手。“在扶贫队的推荐下,我们夫妻俩都来工厂上班,一年光是工资收入加起来,就有9万元啦!”在联弘玩具公司轰鸣的车间里,罗观福说起自家脱贫前后的变化,滔滔不绝。
这些改变,多亏了深圳大鹏新区驻村扶贫队队长刘志坚。刘志坚原来是深圳市大鹏新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投资推广部部长,2016年来到坪围村,他开始走街串巷,走访村里的贫困户,帮大家想法子、谋出路。刘志坚发现,坪围村有着临近产业转移园的区位优势,就业脱贫是最有效的方式。
怎么样才能让贫困户身动起来、心热起来?刘志坚一琢磨,想出了好法子——扶贫队推出了《激励贫困户就业帮扶措施》《激励贫困户自主创业帮扶措施》,贫困户只要有就业、有创业项目,就发奖励。
效果立竿见影。去年,全村61户贫困户中共有59人新增就业。除了工资收入,他们每人还可获得自身工资收入10%的就业奖励补贴,共奖励了141292元。
“以前,种田辛苦不说,收成好坏看天吃饭。现在,收入稳定,村里还发就业奖励,干劲更足了!”罗观福满心欢喜。
河源联弘玩具公司总经理陈勇昌表示,坪围村有不少贫困群众在公司工作,发展很不错,有几个已经是基层小组长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更稳定,不会流失,我们企业非常愿意招聘。”
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在辛勤劳动中收获自尊、收获信心。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蓝诗告诉记者,激励措施鼓励贫困户通过就业、种养、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脱贫,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在装修好不久的新房客厅里,刚刚脱贫的杨光明忙着招呼客人。三层小楼翻新后干净整洁,楼上客厅的沙发是深圳大鹏新区帮扶单位捐助的。每当客人到家里做客,他都要领着到沙发上坐一坐。
“这在几年前做梦都不敢想啊。刘队长鼓励我们就业,只要肯干就有补贴,年底还有各种分红,靠自己双手就可以脱贫,有谁想继续当贫困户呢?”杨光明爽朗地笑着说。
他的儿子杨小志(化名),虽然脑部长了良性肿瘤,干不了重活,也主动申请就业,在附近停车场找了份工作,一个月工资2000元。
杨光明也闲不住。他在屋前的菜地里种满蔬菜和瓜果,在后院养鸡,每年还能领到扶贫队发的1000元种养奖励。
杨光明感慨说,这两年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更大的变化体现在每一个村民的精气神。“有了好的政策和好的激励机制,大家鼓足干劲想脱贫致富。”
入股
农村“合伙人”有“无花果分红”了
“全家去年收入超过14万。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雨后的果园弥漫着泥土芬芳,果叶青翠欲滴。62岁的陈友兰拿起修剪工具,走向果园深处。她想不到,自己一家借着家门口的果园,这么快便可以摘掉“贫困帽”。
陈友兰算了一笔账:她每天在无花果园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挣3000元;无花果种植还有集体分红,一家七口去年分到了7852元;入股产业园分红有9485元;儿子和儿媳在附近工厂务工,全家去年收入超过14万。“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陈友兰说。
在坪围村,像陈友兰这样的贫困户,每年都能领到一笔特殊的分红——“无花果分红”。
这又是刘志坚和蓝诗的“点子”。在一次项目招商中,他们发现无花果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随后,扶贫队反复论证,又跑到金华、东莞、清远等地取经,最终认定无花果种植是脱贫致富的优质扶贫项目。
选定项目,立马开干。2017年初,扶贫队动员61户贫困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红锋旺果业公司合作共同种植无花果。项目一期共80亩,投入资金11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年底按章程规定分红。
“以前,扶贫资金都是直接分到贫困户手中,那点钱什么大事都做不成。所以,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来当"合伙人",最大限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蓝诗说。
种植的第一年,无花果挂满枝头,年产量3.2万斤,把蓝诗乐坏了。这一年,合作社获得15万元收益。
去年,无花果又丰收了。合作社获得20万收益,贫困户每户平均增收3278元,大家的获得感更强了。
“在这里,只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报。”红锋旺果业负责人赵元锋告诉记者,体力稍逊的贫困户在果场里分拣、包装,每天可以拿到80元收入。无花果鲜果存放时间短,合作社和赵元锋想办法,制作无花果干果、药材、果酱、果酒,经济效益更大了。
除了无花果,村民们还种起了皇帝柑、火龙果。如今,坪围村的水果种植面积已经接近2000亩。蓝诗干劲十足:“从果树种植到体验采摘,再到生态旅游,去年我们村共吸引了6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带旺了消费。以后,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分红会越来越多!”
眼下,无花果树枝上冒出了嫩芽。两个月后,人们眼前这一抹新绿就将变成沉甸甸的果实。想到这里,陈友兰禁不住喜滋滋的:“今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
入心
扶贫也扶志
精气神更足了
“现在政策这么好,踏踏实实地干,总能过上好日子。”
走进坪围小学,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着,脸上满是灿烂的笑意。在明亮的课室里,悠扬的葫芦丝音乐久久萦绕。罗观福的女儿罗小花(化名)正在跟着老师学习吹奏葫芦丝。她有个小心愿:慢慢学,学会吹给爸爸妈妈听。
校长廖启文说,扶贫队每年出资聘请艺术老师来学校上课,教舞蹈、器乐等艺术课程,还出资改善校园环境、新建厕所,新的绿化带也在建设中。
刘志坚和扶贫队良苦用心——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好了,家里就有了指望。
刚刚脱贫的梁惠强最近有点烦。女儿成绩优异,考了全年级第二。梁惠强却犯了难:自己是重度残疾,干不了什么活,拿什么供女儿读大学?一家人会不会因此又返贫?
“这事,我们来想办法。”这几个星期,刘志坚忙着筹备坪围村教育基金,希望通过专项资金+社会募集的方式,为贫困户子女解决上大学资金难的问题。在他看来,要铲掉“贫根”,必须让每一个贫困户的孩子上得起学。
刘志坚告诉记者,坪围村贫困户子女无一人因贫辍学,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全部拿到了政策性教育补助。扶贫队还额外配套补助,补助对象放宽到学前教育、本科及以上学生。“助学扶贫,扶起的是村里未来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刘志坚翻开坪围村的脱贫“账本”,表格清晰记录着每一户的详细收入构成。“所有贫困户的账本一户一册,截至去年底61户186人全部实现脱贫了!”
大部分扶贫干部在扶贫任期结束后都回到了原单位,但今年4月,在扶贫工作任期结束后,刘志坚却选择申请留下来。“村民不脱贫,我就不撤离。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脱贫巩固工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打好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役。”
让刘志坚最受鼓舞的是,贫困户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精气神也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生活有希望了,一定要干好!”看着这两年村里合作社的无花果收成越来越多,陈友兰有了新想法。她打算,明年在自家地里也种上无花果。合作社负责收购和销售,她只要种植,就不用担心销路。
杨光明思忖着,在自家后院再多养一些鸡。“现在政策这么好,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儿子也去上班了,只要不等不靠,踏踏实实地干,总能过上好日子。眼下,就盼着儿子早点成个家了!”
从205国道下来,沿着村道驱车而入,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将村落分隔开,村道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行。扶贫队正在打申请,想在高速路边上立起广告牌,吸引更多游客到村里来。
现在,横贯全村的9米村道纳入深圳大鹏新区的帮扶建设项目,未来有望扩宽至20米,直达国道。
“有了这条大道,坪围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村支书李远通眼前是即将拓宽的村道。村民们奔康路越走越宽,日子也将越来越好。
蹲点手记
三个脱贫领头人展现党建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蹲点坪围村,三位不同背景的脱贫领头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志坚,扶贫队队长,来自深圳大鹏新区,距离坪围村200公里;
——蓝诗,驻村第一书记,来自河源市政府机关,距离坪围村23公里;
——李远通,坪围村党支部书记,是土生土长的坪围村村民。
三位党员干部因为脱贫攻坚而聚在了一起。以党建助推精准扶贫,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扶贫动力,贯穿着坪围村脱贫攻坚的每一步。
村民们津津乐道于刘队长、蓝书记带来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机制。在刘志坚和蓝诗的推动下,坪围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无花果,入股转移产业园,奖励就业创业贫困户,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4.5万元增至2018年的45万元。
村民们也念念不忘李远通这位“跑得最勤快”的村支书。为了申请脱贫项目经费,李远通三天两头往市区跑。现在,几乎河源市里扶贫相关业务科长都认识他,每当有新的政策或项目资金,都会主动打电话提醒李远通申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决心、意志,更考验基层组织的组织力、行动力。坪围村的党员干部自觉“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贫困户。老党员朱林清有20年的党龄了,他每周都会去帮扶的贫困户家了解情况,和他们谈心。“作为党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变成了一种责任。”朱林清说。
在产业园务工的贫困户雷荣芳和记者说起自己的经历,感动落泪——2016年,雷荣芳的丈夫突患重病,两个小孩又上学,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村里的党员干部到她家里慰问,轮流帮忙照顾她丈夫。“现在,两个女儿读书也有助学补助,还帮我在产业园找到一份工作,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感谢他们。”
三年时间,坪围村61户贫困户186人全部实现脱贫。
实践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的各级干部。把党建和精准扶贫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坪围村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一场春雨过后,坪围村头的无花果园上空挂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村民们忙着锄草施肥,期待今年大丰收。2公里开外,村委会正在召开支部会议,商议农产品电商项目。“一旦无花果种植实现规模化,打通下游产业链,村集体收入上千万不是梦!”蓝诗充满信心。
远处,坪围小学的校车在村道上缓缓行驶。坪围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这辆校车满载着希望穿梭于田地间,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百姓故事
达叔脱贫记
清晨6时多,天蒙蒙亮。69岁的朱颂达就披上雨衣出门放牛,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朱颂达是村里有名的“拼命三郎”,不偷懒,干劲足,坪围村的乡亲们亲切地叫他达叔。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12月,达叔一家做好饭菜等两个孙子放学。可当小孙子阿亮(化名)一进家门,达叔就发现他不对劲,满脸苍白、嘴唇没有血色,把全家人都吓坏了。那天,阿亮被确诊患白血病。
“白血病只在电视里看到过,谁能想到我孙子会生这个病,天都要塌了。”从那以后,达叔的儿子和儿媳便辞掉了工作,在广州照顾生病住院的阿亮,达叔更是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的果园。这个原本还算富足的家庭每况愈下,3年的治疗费用前前后后花去30多万元,只能靠达叔在家务农苦苦支撑,欠下一大笔债。
2015年底,阿亮从广州出院回家,达叔此时本可以喘口气,谁承想妻子这时被查出患冠心病,做手术又花去一大笔钱。这一年,达叔一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727元。“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一年。”达叔说。
“2016年6月23日,党的好政策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达叔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他们家被建档立卡纳入了精准扶贫户。达叔告诉记者:建档立卡后,达叔一家的可持续性收入来源越来越丰富,2017年实现脱贫。2018年,达叔获得入股产业园分红8301元,无花果产业分红6730元,低保金14412元,养老金3632元,扶贫队慰问及自筹资金助学慰问3100元,种植水稻、养鸡收入(含自筹资金种养补助)5000元,再加上儿子儿媳务工收入31952元,2018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189元,是2015年的3倍多。
“我现在除了种水稻,还种了花生和番薯,又养牛又养鸡,村里的扶贫队还会给我额外的奖励金,现在小孙子病情稳定下来,儿子儿媳可以打工赚钱,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以前我身体好的时候,村里干农活可没人比得过我哩!脱贫不能只靠好政策,幸福还要靠自己奋斗。”说起现在的生活,达叔满脸笑意。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郎国华郑佳欣彭琳李赫蒋才虎通讯员黄赟陈殷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郑一见
新闻推荐
源城区公园西小学四(5)班丘铭指导老师陈秀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有人喜欢打篮球,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