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十讲:第四讲 破心中贼(上)
■司雁人
王阳明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人的心理不一和知行分裂?他发现是私欲,“私欲”“私意”“私智”就是心中贼,他要求人们破除这些心中贼。
第一节缘起
种种原因,广东龙川县浰头(今属和平县)之乱终未和平解决①。平浰战役结束,王阳明回师江西赣州,途经龙南县玉石岩,作诗五首,其一《回军九连山道中短述》②:“百里妖氛一战清,万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干羽③苗顽格,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封侯赏,但乞蠲输绝横征。”
王阳明了解“民穷为盗”的现实,深深为自己未能以招抚而是用武力剿除浰头贼的行动感到无奈,他认为以武力攻伐绝非治乱上策,还是要以“破除人们心中恶念”为先发手段。但愿朝廷能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杜绝横征暴敛。这首诗反映王阳明民本思想的同时,反过来等于指出了王朝横征暴敛逼迫民众反抗的现实。
平浰战役发起前,也是在龙南,王阳明写信给弟子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④
王阳明所说“向在横水”,即之前江西横水战役期间,他就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话。横水战役,王阳明也留下一首诗令人心生感慨,《桶冈和邢太守韵二首》(之一):“处处山田尽入畲(輋),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正为民痍甚,陟险宁辞鸟道斜!胜世真如瓴⑤水建,先声⑥不碍岭云遮。穷巢容有遭驱胁,尚恐兵锋或滥加。”
他看到底层民众的贫苦状况,想到他们为“官府所迫,大户所侵”不得已而造反的现实,一方面替朝廷的统治担心,一方面唯恐“剿匪”会伤及无辜。
实际上,更早前率兵赴福建长汀进行平漳战役时,王阳明即写有《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⑦能出塞,极知充国⑧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⑨旧草堂。”书生从军,看到民众的贫苦状况无力改善,感到自己还不如回到过去的草堂去读书。还是希望朝廷平定民乱不要一味仰仗武力攻伐。
以平浰战役结束为标志,王阳明收获了平定赣闽粤湘边民乱的事功,于“心学”更是收获了“心中贼”这一石破天惊的概念。
“心中贼”这一概念,前可提示“心即理”“知行合一”两个阳明心学基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为“致良知”“满街都是圣人”两个最高级概念向上一跃提供了立论对象和攀登阶梯,将整个阳明心学黏合成一个整体。
等到平定藩王朱宸濠之乱后,王阳明的“心中贼”概念便将乱臣、乱民、乱王一体打通,“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从特殊走向一般,成为与整个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哲学命题。
“心中贼”这一概念,向来未被阳明心学研究者所重视,这里不妨就其阳明心学“黏合剂”属性认真讨论一下。
我们认为,阳明心学之内在理路是:参悟于“乱臣”(焦芳),实践于“乱民”(赣闽粤湘边),确立于“乱王”(宁王宸濠)——都有“心中贼”要排除,都可以“良知”做解药。
这里再次申明观点,王阳明想从学术下手,挽救世道人心。
王阳明在焦芳一手造成的刘瑾事变中,下诏狱,杖四十,谪龙场。来到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王阳明时常会想,身为吏部尚书的焦芳(后升为内阁首辅)为什么知书却不达理呢?为什么知信而无信呢?就是因为这个乱臣的“心中贼”在作怪,遂针对焦芳行径提出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论,并由此奠定了自己一生治学的方向。
王阳明在平浰战役前提出“心中贼”概念,是他“心学”理路的重要一环。即南赣巡抚思考怎样破除粤闽赣湘边山区“乱民”的“心中贼”,是阳明体悟“良知之学”的关键历程。
经历了平定宁王宸濠叛乱的惊险过程,王阳明终于大彻大悟,原来乱王也有“心中贼”,于是他找到了救治人心、矫正时弊的有效办法。之后在南昌他就开始讲“致良知”了,最后只以“致良知”立教。“致良知”是他此前所有学说的最高概括和总结。
在绍兴守制赋闲期间,越到后来,越只讲“良知”——圣道简易!
注:
①朝廷敕文中有“不许踵袭旧弊招抚,重为民患”语,见《横水桶冈捷音疏》《浰头捷音疏》。
②《全集》卷二十。玉石岩碑刻有两处不同。
③干(ɡàn)羽: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尚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苗,泛指少数民族。
④《与杨仕德薛尚谦》,《全集》卷四。
⑤瓴(línɡ):疑通“临”或“邻”。
⑥先声:指发生某一重大事件前,类似有相同性质的事件发生。
⑦贰师: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的贰师城(现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⑧充国:指西汉著名将领赵充国。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围。
⑨钟山:即南京紫金山。王阳明巡抚南赣前为南京鸿胪寺卿。
第二节王阳明所谓“心中贼”之言说对象
王阳明所说“心中贼”何所指,又要扫荡“谁的”心腹之寇?有些研究者以为,阳明剪除心中贼的办法主要有:行十家牌法;戒奢靡,立乡约;兴社学,行教化;建书院,勤讲学;恢复旌善亭、申明亭。问题是普通民众固然有“心中贼”,有道德缺陷,但相对于在“刘瑾事变”中扮演最不光彩角色的焦芳这种朝廷重臣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显然要小得多,好对付得多。“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似有破普通民众心中贼易、破朝廷官员心中贼难的含义。阳明是在号召弟子们和他一起,来扫荡焦芳这种官员的心腹之寇,以廓清朝廷命官的道德伦理,恢复已经被他们搞乱了的政治纲常,从而实现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焦芳始终是王阳明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焦芳就是王阳明心中的那个贼,他学术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清除以焦芳为代表的朝廷官员心中的私欲恶念。
嘉靖五年(1526)春,巡按福建御史聂豹来浙江拜见,后致书讨论,我们把王阳明答书的整段话与焦芳挂钩,就会有丝丝入扣的感觉。焦芳不知道是非对错吗?当然知道,“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焦芳没有良知吗?当然也有,“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焦芳们为什么总要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呢?因为他们不能致其良知:“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①这不就是焦芳的活画像嘛!
王阳明一些看似无来由的说辞,只要找到焦芳就句句落实,如“乡愿”之忠信廉洁媚君子、同流合污媚小人,“客气”之自是自欺、饰非长傲,“胜心”之不能改过徙义,“憸人”之行伪而坚、言非而辩,“冒别姓坟墓为祖墓者”之出卖良知等。王阳明对这种人的态度是:“严防以塞其幸入之路,慎选以杜其躁进之门。”②坚决不能任用这种人。针对他们终日奔走、营进干禄的病症,遂提出“静坐”的修养法门。
很长时间对王阳明赞许“孩提之不学不虑,与圣人之不思不勉本体同”③不大理解,现在知道他是在说:学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学不虑;孩提之不学不虑不会危害社会,反而保持了社会的纯洁,所以与圣人本体相同;学如焦芳,则危害太甚。
“一树有一树之本末。岂有以一树为本,一树为末之理?”④有焦芳这个恶果,王阳明就去找结这个恶果的树,于是找到了御用朱子学。
焦芳的所作所为,已和他的心、他的知没有任何关系,朱熹在主体之外去求心外之理的学术思路,是导致他可以在心外、知外,不顾道德情操干任何坏事的理论依据。御用朱子学学习的成功,对他进行了这样做人做事的训练,“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⑤,就是说研究御用朱子学的知识愈广则人欲愈滋、才力愈多则天理愈蔽。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针对焦芳们知行分裂来说的。王阳明的思想不首先来源于理论学习,而首先来自于对现实的关注。由于对君主昏庸、宦官专权、朝臣比附、社会失序、伦理道德沦丧、精神心灵失衡的现实不满,又感到自己没有救世灵丹无能为力,他转而求诸释老。求诸释老是一种对浑浊世道的逃避,而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转向。即便空空也遁入阳明洞,即便碌碌乎行走仕途中,士大夫平治天下的理想责任,都使他无法停止追问有没有对治这种顽症的良药。在不断学习儒释道三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考中,一剂救世良方在王阳明心中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得来的良知之悟。“"心正"一切皆正,"心邪"一切皆邪。”⑥人们往往以为王阳明是在对抗朱熹,其实他是在对抗焦芳。
王阳明有些话,只有对焦芳这种人说才有意义。“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只要明白王阳明知行论的立言宗旨是针对焦芳这种人的,就不会拘泥于一个两个了。“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对谁的病?就是对焦芳这种人的病。“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知行合一就是要焦芳这种人发现良知,明了这一宗旨,说一个两个都无妨。这段话充分表明,阳明知行论的本意并不是与朱子争一个两个,而是要对治焦芳之病。⑦
焦芳一路做到大学士,却是个不能明人伦的家伙,阳明不得不对以御用朱子学为内容的科举教育提出看法:“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今之学宫皆以"明伦"名堂,则其所以立学者,固未尝非三代意也。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⑧
当时人们读书不是为义而是为利,为了做官;做官之后,又日夜琢磨着如何升官。大多高级知识分子忘了自己应是社会良知、良心的本分,自觉不自觉地既成了皇权的帮凶,又成了争权夺利的小人。知识分子不能无休止地追逐权利名位,无耻如焦芳,而不担负起自身矫治社会弊病的重任,王阳明承续发掘传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圣贤哲学,要知识分子以“尊德性”为本体,以“道问学”为功夫,知行相顾,致其良知,为圣贤而不为小人。这就是王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用意和教人方法。
王阳明早已对政风忧心忡忡,弘治十二年(1499)《陈言边务疏》就曾直言不讳:“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焦芳者流的丑行,验证了阳明所说的实情。
直到起征思田的晚年,王阳明还是担忧朝廷官员或党比或倾轧,而不能同心协力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东南小蠢,特疮疥之疾;群僚百司各怀谗嫉党比之心,此则腹心之祸,大为可忧者……一二当事之老,亦未见有同寅协恭之诚,间闻有口从面谀者,退省其私,多若雠仇。”⑨在王阳明那里,思田之乱很容易平定,士风官德之不堪,才是最为可忧者。这段话尤可作“心中贼”那段话之注脚。
“今世士夫计逐功名甚于市井刀锥之较,稍有患害可相连及,辄设机阱,立党援,以巧脱幸免;一不遂其私,嗔目攘臂以相抵捍钩摘,公然为之,曾不以为耻,而人亦莫有非之者。盖世风之衰薄,至于此而亦极矣!”⑩看来焦芳之后,士林风气并没有好转,所以明朝后期阳明心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扬。
注:
①《答聂文蔚》。
②《山东乡试录》书二,《全集》卷二十二。
③邵廷采《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全集》卷四十。
④《传习录拾遗》第27条,《全集》卷三十二。
⑤《传习录上·薛侃录》。
⑥红旗版《王阳明全集》前言,张立文。
⑦引文俱见《徐爱录》。
⑧《万松书院记》,《全集》卷七。
⑨《与黄宗贤·二》,《全集》卷二十一。
⑩《送别省吾林都宪序》。
新闻推荐
和平开展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 集中销毁标值380万元假冒伪劣商品
○本报讯记者叶春雨特约记者徐精华通讯员凌琳琳3月15日,和平县消委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信用让消费更放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