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建设特色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河源日报 2019-04-19 08:24

■4月9日,“茶客”正有序地把茶叶倒到筐里摊凉。本报记者 杨坚 摄■康禾仙坑村河源客家红百亩优质茶叶基地。该基地由深圳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办与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本报记者 杨坚 摄■在柳城镇石侧村半嶂山种植出产的柳上美人红茶,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本报记者 杨坚 摄■4月9日,曾云科正在手工炒茶。他从11岁开始学习炒茶,已成为曾氏家族手工炒茶的新一代传承人。本报记者 杨坚 摄■4月6日,在涧头镇石坪顶村的河源市石坪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童广清正在查看茶叶摊凉情况。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石坪山顶终年云雾笼罩,土壤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出产的茶叶品质独具一格。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核心提示

东源县生态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茶土壤与气候条件,当地农民种植茶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末,东源就把茶叶当做“一镇一品”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实施“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名牌产品”的标准化战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民参与种植,茶叶种植成规模性发展态势,经济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产业兴,乡村兴。近年来,东源更是把茶叶发展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和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孵化、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深入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倡导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推广东源茶叶品牌,推介茶叶乡村生态旅游,推动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目标。目前,东源茶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一个以特色茶产业为主导,以上莞镇为核心区、辐射柳城镇及蓝口镇特色茶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形成。

依靠科技创新打响东源茶叶品牌

清明期间,在海拔1000多米的东源县涧头镇石坪顶村,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河源市石坪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石坪茶业)的茶叶加工厂内,该公司董事长童广清都要查看茶叶摊凉情况。童广清说,茶叶摊凉是决定茶叶品质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要稳妥把握火候。时间短了,茶叶表层水分没有去除干净,茶叶就有涩味;时间长了,茶叶就会因氧化导致变质,直接影响品质。

坚持科技创新,一直是石坪茶业坚守的战略目标。石坪茶业自创办以来就积极实施企业标准,2010年获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认定证书和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目前,石坪茶业已建立了集科研、培训、科普、展销、加工于一体的石坪顶茶叶科研开发中心,与多家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研发出了“露尖”等系列“童氏石坪顶牌”云雾茶产品,“童氏石坪顶牌”云雾茶荣获“广东十大名茶”。企业先后获评“省民营科技企业”“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市科普示范基地”“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称号。作为童氏家族的第22代种茶传承人,童广清还成为石坪顶紫鹃茶无碳工艺的创始人。

石坪茶业仅是东源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打造东源特色茶叶品牌的其中一个典范。

近年来,东源把茶叶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实施品牌创建、品质提升、基地优化,把茶叶优势资源发展为优势产业。如今,东源茶叶品牌建设不断推进,仙湖茶、石坪茶、康禾客家红、康禾贡茶、柳上美人等茶产品在国家和省市级各项评优活动中屡屡获奖,不但打造了一批健康有机茶叶种植基地、名优茶叶品牌,而且通过科技创新,使得东源的茶叶身价爆涨,提高了茶叶产品经济附加值。

东源在茶叶发展中依靠科技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上莞仙湖有机茶2008年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荣获金奖;康禾贡茶在广东省第八届优茶质量竞赛中获银奖。上莞万亩优质仙湖茶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东源仙湖茶基地在2001年获得“广东省种植技术与深加工技术科技二等奖”、仙湖茶设计包装获国家专利,2007年上莞镇被省科技厅授予“茶叶专业镇”称号,2017年“东源仙湖茶”被评为广东省区域公用品牌。2012年2月,“康禾贡茶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与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特产文化专业委员会评为“广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丹仙湖绿茶、涧头石坪顶绿茶、康禾贡茶等成为广东省著名品牌产品,新伟种植合作社的柳上美人红茶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特别是在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下和品牌政策激励下,产业园成功创建企业品牌30个,仙湖茶种植加工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有4家、绿色食品认证的有3家、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有8家。

目前,东源茶叶种植面积近5万亩,初步形成了3个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域:以上莞镇为中心的仙湖茶生产区(即产业园所在区域),主要包括上莞、蓝口、柳城等乡镇;以涧头镇为中心的石坪茶生产区,主要包括涧头镇石坪茶基地;以康禾镇为中心的康禾茶生产区,主要包括康禾、叶潭镇。种植品种有本地细叶种、云南大叶种、凤凰水仙、台湾种(金萱、翠玉)、乌龙等。据该县农业农村局估算,201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在2300吨以上,总产值达4.6亿元。

种茶大户曾云科:希望传统炒茶手艺世代相传

清明前后,正是春茶采摘的黄金季节。东源各个优质茶叶种植基地早已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清新的空气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托起了农民致富奔康的希望。

在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上莞镇仙湖山万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种茶大户曾云科的400多亩茶园已全面开始采摘。他家雇请了100多名“茶客”(采茶的妇女)采茶。集管理、营销、炒茶职责于一身的曾云科,一边指挥“茶客”采摘,一边用手机与茶商对接销路。忙完这些,他又立马走进手工炒茶坊,轻车熟路地开始手工炒茶。

手工炒茶是一门辛苦的技术活。“鲜茶叶变成干茶要经摊凉、杀青、揉捻、烘干等多道工序,单单从杀青到烘干就要耗费8个小时,其间要3个人轮流上阵。”曾云科说,“手工炒茶最关键的环节是掌控火候,火候必须恰到好处。”

曾云科介绍,所谓炒茶,炒功特别重要,对茶叶形状、干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他说,“一个初学者学会炒茶至少要3年时间,而成为一个专业炒茶师则要5年时间。”

“我11岁时就开始学炒茶了。当时个子不够高,够不着灶台,就踩着几块泥砖跟着母亲学炒茶。”回忆往事,曾云科显得有些动情。

仙湖村盛产的仙湖茶因独具“香、滑、甘、纯”的特点,成为岭南茶叶中难得的珍品。

仙湖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曾云科家的茶叶,已经传承了四五代人。曾云科70岁的父亲曾宏如说:“我们家种茶至少有300年的历史。”曾云科的奶奶正是因为听说仙湖茶好喝,才嫁到了这里。如今,曾云科对炒茶技术的掌控早已炉火纯青,成为曾氏家族手工炒茶的新一代传承人。

由于传统的手工炒茶十分费时耗力,在各家各户小面积种茶时,运用手工炒茶还可以应付,但遇到大批量茶青上市时,纯手工炒茶就难以消化大量的茶青,直接影响茶业发展。更甚的是,如果炒茶火候把握不佳,茶叶品质完全无法保障,价钱就会大打折扣。

1998年以前,曾云科家的茶树种植规模并不大,只有5亩地,手工炒茶完全不成问题。1999年,东源组建农业龙头企业——东源县茶果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依托仙湖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万亩优质仙湖茶生产基地。在公司的带动下,曾云科与其他茶农增强了茶叶种植的信心与决心,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发展规模性种植,不断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如今,他家的茶园种植面积已有400多亩。

东源因势利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茶农购置新的炒茶工艺设施,提高炒茶效率,推动茶业规模性发展。曾云科结合自己的手工炒茶经验,采用“土洋结合”半机械化滚筒柴火炒茶方法,不但极大地提高了炒茶的效率,三四个人炒茶就足以应付100多人采摘的鲜茶叶,而且这种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茶叶的地道品质。

然而,对于一些老茶客来说,传统的味道才最有感觉。每到春茶采摘前,一些老茶客就会下单订购手工炒的茶叶。曾云科只能照单全收,满足这些特殊客户的需求。

“纯手工炒的茶叶比较香,但人工成本高,价格要比半机械化滚筒柴火炒的茶叶高出3倍。”曾云科说:“今年纯手工春茶每公斤已卖到4000元,而且全部是提前预订的。”

祖传的炒茶技术需要世代传承。曾云科说:“虽然孩子都在城里读书,但自己希望能把这传统手艺世代相传下去。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根的源头。”

发展规划

一轴两园八基地

基于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东源已规划编制出《东源县茶叶产业园建设规划》(下称《规划》),并积极向省申报建设省级茶叶现代产业园。根据《规划》,东源结合产业园独特的区位特征和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确立了茶叶现代产业园“一轴两园八基地”的发展布局。

一轴:茶旅融合与生态涵养景观轴

自柳城镇沿东江至蓝口镇,再沿县道155线至上莞镇,依托产业园的龙头企业和优质旅游资源,结合客家茶文化,按照城乡一体、产镇融合的思路,沿线打造茶旅融合与生态涵养景观轴,凸显东源茶文化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两园:仙湖茶加工物流与科技创新园

——仙湖茶加工物流与交易园。位于上莞镇仙湖村,占地200亩。发挥交通区位与产业基地优势,引导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向园区集群集聚发展,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工领域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长茶产业链。依托精深加工园区建设,优化整合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标准化仓储物流园,同步推进标准化仓储物流园与仙湖茶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的联动发展,提高生产性经营主体的销售规模和风险抵御能力。

——茶产业科技创新与展示园。位于柳城镇,建设规模30亩。聚焦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功能,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园区的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产业化需求,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优质种苗、病害防治、产品加工、节能环保、装备升级等关键技术研发,争取设立茶产业省级重点实验室。

八基地:标准化种植与产业融合基地

建设上莞镇万亩连片茶园示范基地、蓝口镇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定制茶园示范种植基地、上莞镇智能化数字茶园示范基地、柳城镇茶产业“双创”孵化基地、上莞镇仙湖茶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上莞镇仙湖茶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柳城镇农旅融合茶园示范基地。

■统筹:李成东李远来陈苏宁

■组稿:本报记者李成东特约记者李远来黄廷首通讯员陈苏宁林国平

新闻推荐

东源警方端掉一赌博窝点 16名涉赌人员落网

○本报讯特约记者黄廷首通讯员戴志雄近日,东源警方雷霆出击,在东源县灯塔镇某出租房内端掉一赌博窝点,抓获16名涉赌人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