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忠信镇新下村: “农民夜校”助推乡村振兴

河源日报 2019-04-10 08:00

■村民们在“农民夜校”聆听老师讲课,为自己“充电”。 本报记者高芳芳 摄近日,刚从板栗种植区回来的连平县忠信镇新下村村民吴衍辉急急忙忙吃了几口饭,就拿起笔记本,跑进村里的“农民夜校”,利用晚上难得的闲暇时光,认真聆听老师讲课,为自己“充电”。

“点菜式”授课更具针对性

“农民夜校”根据新下村实际,量身定制了培训内容,从推广和提高农业耕作技术、经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再到集中宣传与当地村民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养老等政策方针,“农民夜校”为新下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晚前来学习的村民挤满了整个教室,还有很多村民搬来凳子坐在门外听课。是什么课如此受村民欢迎?原来,课堂上正在讲解“如何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新下村几乎每家种植水稻,当天讲授的正是与新下村村民息息相关的知识。连平县农业技术推广忠信站站长吴伟能刚讲完课,就被村民围在教室,向他咨询种植水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村民对种养知识、优惠政策的信息获取其实是很迫切的,夜校的培训能够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和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经济效益。”吴伟能说。

45岁的吴衍辉是新下村栗霸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已经是第六次去夜校学习了,每次夜校开课,他都早早来到课堂,生怕落下一节课。让许多村民不明白的是,吴衍辉已经是村里的领头雁,曾多次外出学习,为何还要坚持上村里的夜校?吴衍辉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夜校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接地气,是根据村里的发展需求定制的,很有针对性。而且和乡亲们坐在一起上课,一起学习知识,分享见解,能进一步增强村民间的凝聚力,共同寻求致富道路。

今年是吴衍辉回乡种植板栗的第十年,当前国家已吹响振兴乡村的号角,吴衍辉信心满满,想带领村民们大干一场。“我们村有种植板栗的传统,现存板栗树树龄最长的已有300多年。”吴衍辉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新下村发展了板栗、黑蒜等特色产业,村民逐步摆脱贫穷,走上富裕的道路。但在板栗和黑蒜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上,乡亲们对于专业知识和技术需求也更加迫切,学习国家的政策,能帮助村民了解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步伐。

“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新下村是面上贫困村,有3600多人、1600多亩耕地,人口不少,耕地却不多,村集体经济不但薄弱,去年还被定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看到邻近村的脱贫脚步越走越快,新下村村干部和村民羡慕不已,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扶贫先扶智,为了增强该村“两委”干部发展能力,让村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新下村“农民夜校”应运而生。

“农民夜校”是连平县忠信镇党建事业的新创举,围绕着党中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部署,集中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和提高农业耕作技术经验,为“三农”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根据农时农事和群众具体需要,适时调整确定培训课程,利用农闲或夜晚时间集中授课、分组学习和讨论,对贫困户分组教学、因人施教。夜校于今年1月份正式开办,每月集中授课两次。

课程主讲人都是当地镇村领导、扶贫工作组长、相关方面业务骨干以及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主讲人大部分都经常和村民打交道,他们熟悉村民,由他们讲解,能够把政策的“书面语”,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进行解读,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拉家常方式讲解,既保证政策内容原汁原味,也能让群众听得明白。特别是针对群众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及产业扶贫政策,逐条进行讲解;对群众反映的贫困户识别、退出及政策差别化问题进行对比讲解。通过细化宣传内容,耐心细致讲解,提高了群众对政策知晓率。

“新下村的"农民夜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课堂。”忠信镇常务副镇长黄创威说,下一步,忠信镇还将在其他村推广“农民夜校”,通过传授农民最急需的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创收能力,激励农民和干部当好“政策明白人”“致富带头人”“群众贴心人”“稳定责任人”,从而培养更多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勤劳致富的自强人,推动美丽和谐乡村建设。(本报记者高芳芳)

新闻推荐

连平部署清明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 严格火源管控 筑牢森林防火墙

○本报讯通讯员梁焕新22日,连平召开2019年清明期间森林防灭火工作专题会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层级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