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青山孕育了优质松脂,东江让河源松香香飘海内外 江岸荧煌制松香千舸竞帆出外洋
拥有丰富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河源,曾是全国最早采集和加工松香的地方之一,并一度成为松香主产区。早在19世纪70年代,河源人就已经开始采集松香。鼎盛期,河源松香产量约占广东全省的70%;从事松香采集及相关工作者多达七八万人。
河源是
中国最早松香产地之一
对于松香,河源人应该不陌生。长居城镇的老河源人一定听说过河源松香厂,在户外远足时也应该见过松林里的松脂容器或忙碌不停地采集松香者的身影。但很多河源人大概并不知道,这一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材料,是河源步入工业文明初期时的代表性物产。
河源是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后中国最早的松香产地之一,位于东江沿岸的东源蓝口、黄田、康禾等地,都盛产松香。《思茅松科学采脂技术》一书记载:“比较正规采脂年代大约是在1870年至1880年,始于广东东江(今河源县),并逐步发展到长江以南各省。”“思茅”这个地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因为在2007年它改名为普洱。
河源松香的质与量当年在广东乃至全国都位于第一阵营:其曾获评省优质奖,出口量最高峰时约占广东全省的70%。优质河源松香,借助便捷的东江水运系统,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惠州、东莞等地,再转运至香港并出口外洋。
河源松香能有如此辉煌成就,应归因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四通八达的东江水运网络。
松香有妙用,采集有窍门
松香是应用极其广泛的工业原料,不仅肥皂、造纸、油漆、橡胶、墨烟、印染、交电器材、水泥、冶金、塑料等行业离不开它,它还曾是重要的军工原料和药材。
198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林业史》是这么描述的:由“各种松树树干渗出的树脂可制成松香和松节油。松香具有防潮、防腐、绝缘、黏合等性能,为肥皂、造纸、油漆、橡胶、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东北各省以及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省区都产松香……东北各省采松脂大多从采伐的松木和伐根上刮取,南方各省区则从松树树干上割取。所采松脂都在室内摊平阴干。
树脂蒸馏过后的渣滓,还可以烟子其观做墨或油漆;油漆里有了松香,就可增加油漆的光泽。在纸上写字不渗透不变形,也是因为有了它。肥皂若是没有松香,就不易起泡沫,去污力不强。做火柴、玻璃纸、电池等,也要松香(《中国名产趣谈》)。放置长久的松脂,可作为中药材使用。
采松脂是要看季节的,一年中有分二季的,也有分三季的。分二季者,自清明至6月为一季,7月至立冬为一季;分三季者,清明至端午为一季,所得之香为头季片,端午后至7月为一季,所得之香为二季片。8月至立冬为一季,所得之香为尾季片。松树立冬后即收油,不能采取。
松树的选择,直径须大过七寸以上者为佳,向南背北、产于阳地的树,其香较多。每树可钩3年,最多者亦只4年,因渐刮渐高,至太高时,则钩刮不便。
这么大的松,树龄一般在20年以上。在离地五寸处的树干,用刀割成半弧形,阔一寸,厚五六分,每日依法割之。割至高五六尺,则换对面再割。
这又和采药一样,也得按时辰去采,须于早晨4时至8时采之,过此时间,则无松香流出。这样积聚二月后,则收一次,谓之一季。每季每松可收松香斤余,每人每日可割松五百株以上。
割过松脂的松树,后来怎么样了?采过香之松,作为柴来售卖的话,名曰油柴,其价更贵,源城人呼之为“松棡”。在上世纪80年代,源城区尚有人以“松棡”生火做饭。
在河源,
曾有七八万人靠松香生活
虽然很多松树都能流出树脂,但产脂高的品种当属马尾松,我国90%以上的松脂采自“飞籽成林”的马尾松。在广东,马尾松是主要的材林树种,主要分布在韩江、东江中上游及粤北丘陵地区,这两个地区松林面积约占全省的1/3。
河源建市前,紫金、河源(源城及今东源)、蕉岭、龙川、梅县、大埔等韩江及东江中上游地区是松香主产区,占全省松香产量的四成。以南雄、始兴为中心的韶关地区松林,松木资源占全省1/3,但松脂产量只占全省的1/10。(《广东省地理》,1988年)
正因为在诸多领域上都有作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松香备受青睐。主要产出地区是广东、湖南、四川等地,而又以广东东江的河源、紫金、龙川等地出产最多,从事该项副业生产的有七八万人。其次才是西江流域的德庆、都城及北江的英德、乐昌一带。
当年的河源县山岭绵延,木材出口,素为大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列强为制造弹药及他项工业之需求,争相采办松香,松香价值与日俱。
河源县(现源城、东源)的松香工厂,应运而起,先后开设工厂10余所。
民国九年,当时国民政府的省农林部门工作人员李展奇,对河源的松香业进行了调查。蓝口圩商人告诉他,近四五十年来,河源县一直都有不少从事松香业的人。1920年的四五十年之前,便是1870年至1880年,为“比较正规采脂年代”,正与《思茅松科学采脂技术》中所记载的时间相吻合。对此,《中国近代林业史》也有提及。
采松脂的山民,每人一年约可得数十元上百元收入。松林中,山民们先采尽其香,而后伐之做薪。每日黎明入山,钩至日暮,大树平均可钩500株,小树七八百株。
每树每年可采松香量,因树之品种及大小而不同,直径一尺左右的松树,可年采得香四斤。每人每年可采松香量:勤者约3000斤,懒的就不必说了。
如果山民自家没有松山,跟人租了松树来采香,每树每年纳租钱约十文。采3年后,其树交回山主。于是,很多以往的耕耘农民,也不种地了,转而从事松香生产。
到上世纪30年代,河源采香人数量不下万人。据1929年的调查,河源之康禾、蓝溪、能溪各地,多利用松树取松香,仅蓝口一埠,年可出松香四五百万斤。
不同质量的熟香,价格也不一样。熟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白色,每百斤6元5角;中等淡黄色,每百斤5元5角;下等褐黑色,每百斤仅3元5角。松节油则百斤值15元,生香则稍平,亦分三等,上货4元5角,中货4元2角,下货2元2角。松香色不论黄白,以干洁为上货。
分好等级后,就全部卖到外地去,熟香多卖到香港,或直接输出英、日各国,生香则卖往天津。(1930年《东江水源林调查报告书》)
在民国九年(1920)的蓝口,就有松香商贩十余家,多为潮州、大埔人,收买后转卖于东莞石龙。煮制过后的熟庄(熟香),则输往日、英各国。又有转售于广州市,不用煮制而即行包装,名曰生庄(生香),销于天津地方。(1923年《农林季刊》)
河源松香业兴衰史
1926年,东莞殷超明(有关资料作“殷仲铭”或“殷仲明”)在黄田圩创办“大明松香厂”(2000年《河源县志》)。这是河源县第一家松脂加工厂。当时只有8个工人,一个锅生产,年产量在100吨至200吨。同年,在松香产地蓝口,杜汝森开设了大光松香厂,有工人10人,2个锅生产,年产量达400吨。
1935年,河源县的蓝溪、能溪(即蓝口、船塘、康禾、黄田一带),全年生产的松香,悉数通过东江运往外地,本地一斤也未留用。到1936年,河源全县共有松香厂6间,每间有工人十数人,锅炉2座,熬煮熟香并蒸馏松节油。
工人们熬松香的工作时间很富弹性,视原材料多寡为衡量,有周年不息者,有只夏秋间工作者,每遇夏秋间原料充足时,则日夜赶工。每2小时可熬熟松香一锅,约300斤,并蒸馏松节油12斤。每年能产松香约3.8万担,松节油约1500担,悉数运销东莞石龙。另有松柴20万余担,运销广州。但是,林木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只伐不种,斩伐过甚,林木来源日趋竭蹶。(《统计月刊》1936年第2卷第4期)
1937年之前的河源县,每天所出产松香,数千百担,尽量吸收,加以甑制。熟松香出产,年可得20余万斤,以当年每斤值1角2分计,总值200余万元。
1937年,程德君、程新民、张子成、曾国框等四人集资1万大洋,在河源县城沙边街办起“大有公司”,成为县城第一家松香加工厂,产品直接销往海外。抗战全面打响后,当局为了不让敌人多生产军火和各种工业制造原料,下令不许松香出口。各松香工厂为遵行当时政府法令,随即纷纷闭门,自动停业。全县数万钩取松香工人,随之失业,松香商人亦宣告破产。
但这个尴尬局面没多久就被打破了。1938年8月上旬,当时的河源县政府颁发统制收买松香办法,说是由政府统制收买松香。
怎样收购呢?一、各地松香应由政府统制销售,一切收买手续,由省行代办;二、收买资本概由省行负责;三、省行所垫资本,照普通利率计息,经营所得之净利,省行得40%,其余60%由绥靖公署、省府商洽酌,拨为地方建设或其他公益之用;四、收买价格由绥署、省府、省行、建厅按照各方行情及救济农民之意旨,随时派员从定公布。(1938年8月8日《香港工商日报》)
抗战胜利后,河源的松香生产再度兴旺起来。据1950年的统计数据,当时河源共有16间松香制炼厂,但各松香厂均系老法制造,其成品质劣色黑,亟需改良。(《1950年河源县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
1950年12月,河源县人民政府没收了在城镇下角头塘街的东泰松香厂,在原址成立了地方国营河源县五星松香厂,1952年至1954年,在义合、蓝口、回龙设了三个分厂。1956年,在灯塔、黄田、蓝口设了3家公私合营的松香加工厂,产品由县国营五星松香厂统一经销。1957年,这3个公私合营松香厂被划为各自独立的国营厂。1959年,河源县境内各厂合称河源县松香总厂。1961年起,称河源松香厂(邝桂荣《河源松香》)。1965年,该厂迁至龟峰塔下东江边。1988年河源撤县设市后,该厂被划分给了东源县。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期间,河源松香厂停产。2010年,河源建设滨江大道时,该厂厂房被拆除。
据《河源市志》,到2008年,河源全市有松脂加工厂6间,松脂生产加工能力4730吨,可产松香3337吨、松节油836吨。
河源松香技师名噪一时,日本人曾前来挖墙脚
作为全国最早制造松香的地方,河源自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制作方法。
要把从树上收获的生香制成熟香,得采用蒸馏技术。置生香于甲锅,每次约200斤,再加水40斤,煮沸之后,则蒸气经铁管流于乙器(乙器充满冷水)冷却则凝为液体,即成松节油而流于丙瓶。约两小时后,松节油既蒸发净尽,而生香亦溶解而为熟香,遂由巵管取出之,乘熟以铜沙铁罩,四滤去其渣,而盛于木箱中。
河源的松香技师,一度很抢手。1919年,日本三井洋行曾派人到蓝口圩调查松香业,并拟重金向该处聘请工人百名,前往台湾教采松香。因蓝口商人开会反对,设法严禁,无论何人不准受雇而往,其事未成。
1951年,梅州县政府准备在南口区筹办松香厂,特地从河源县聘请了技师前往协助。(《梅州文史纪念林芾棠专辑》)
河源松香厂成立后,产品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产品大量出口。1964年,河源松香厂被定为国家林业部松香重点厂。1984年,河源松香厂的“东江牌”松香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该厂生产了4104吨松香,产值403.79万元。其松香质量,一级品率达89.7%。产品主要供出口,销往日本、西欧、美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东省优质产品资料汇编下册》1984年)
新闻推荐
5月20日15时,英国原版授权的火爆儿童舞台剧《海底小纵队之极地大探险》将在河源桃花水母大剧院上演。《海底小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