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文自远 简评曾锦添先生的《雪窗萤几》
但在当今文坛,却有很多作家人不如其文或文不如其人。他们写的作品是这回事,人品却是另一回事。
平时接触了解曾锦添先生的人品,又读了他的散文小说集《雪窗萤几》,我认为,曾锦添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
曾锦添先生是注重真情实感的人,他的作品以情见长。翻开《雪窗萤几》,首先引起我共鸣的,是一股股十分温馨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如《祝福母亲》《告慰父亲》《我的童年》等篇中的亲情,是在苦难生活中得到升华的深情,它不同于某些富裕家庭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溺爱与放纵,而是在贫寒生活中亲人之间的互相关怀与体贴。童年时代的曾锦添,适逢我国天灾人祸之时,“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多数时间吃米糠或照得见影儿的粥汤”,“有时会饿得头晕眼花”,“上学路上捡拾大人丢弃的香烟纸盒,积累多了叠起来,那就是练习本”。通过对这些苦难的回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日夜操劳和省吃俭用,为子女付出了全部心血,并要求孩子们刻苦自主、纯朴敦厚、关心别人的慈母形象与情怀。作者也写了父亲整日忙于农村基层工作,对孩子严厉甚至近于苛刻的态度。这些不仅充分体现了骨肉深情,更体现了贫困家庭长辈对子女的人格教育和道德熏陶,从小就塑造了作者吃苦耐劳、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和关心别人的良好品格。这种家庭亲情的培植教育,成为作者一生都取之不竭的财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种亲情培植教育延伸到女儿身上,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女儿也能够健康成长。这对于现代人如何理解亲情,是很有启迪作用的。对于友情和乡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独到的表述,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曾锦添先生是朴实善良的人,他的作品以实为先。读完《雪窗萤几》,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朴实善良。他写的人物和事件,无论是作者的亲朋好友,还是作者自己,都是真实的,也是朴实的。读了这些作品,大都会掩卷深思,从中受到震撼,想想到底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在《关于空白》一文中,作者先从美术作品的留白说起,继而谈到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或省略,最后谈到人们做事时要谦虚谨慎,要把握分寸,要“留有余地”。这样,从艺术到文学,又到“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在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把“空白”的哲理呈现在读者面前,说明真正懂得运用“空白”的人,实在是生活和艺术中的大手笔。作者在阐述这种为人处世的艺术时,也是善良朴实的,丝毫没有讹诈虚伪之意。《雨夜》是作者的一次灵魂叩问。作者一直都在为没有给那位小女孩送出的2元钱而感到内疚和不安,将那位小女孩永远清晰地留在记忆里。作者敢于将自己经历的这件事昭示读者,是需要大勇气的,这也是作者善良朴实的真实写照,胜过一打宣言。
曾锦添先生是从事纪检工作的,他的作品以正诏人。他身为纪检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写了大量作品,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作品关注社会,针砭时弊,体现了文人的骨气和纪检干部的正直,有一股阳刚之气,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如短篇小说《嗟叹无及》,写了一位善于揣摩领导意图的干部,由于过分揣摩而闹了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通篇情节安排紧凑曲折,结局的突然转折更令人惊奇,是一篇结构严谨而富于巧思的作品。《田贵堕落记》《桃色的陷阱》中的个体户和干部,由于经不住赌博、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而腐化堕落,甚至犯罪,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这类现象,很有批判和警示作用。《五十感怀》《我的座右铭》《作家是什么》《良心不可泯灭》《腐败·史治》《清廉是福》等作品,都写得掷地有声、荡气回肠、震撼人心,以正诏人。
曾锦添先生是注重细节的人,他的作品以小见大。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深厚的生活土壤。人们常说,经历就是财富。曾锦添的经历是比较丰富的。作者童年的贫困生活和务农、戍边、教书以及从事纪检工作的经历,既成就了他今日的一番事业,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源泉。他从生活中获得的极其丰富的生活细节和感情积累,使他的作品能够以小见大,以细节感人。他写母亲“撩起衣襟拍拍上面的锅底灰”,他写父亲“跪在耶稣像前,双手在胸前合十,虔诚地祈祷”,他写自己的童年“上学路上捡拾大人丢弃的香烟纸盒,积累多了叠起来,那就是练习本”,父亲“飞起一掌,啪地将我手中的铅笔横着打出窗外”,他写自己“趁人不备,跳进焚书堆里,抢救出一本厚厚的《辞海》和几本小说”……这些细节,很有张力,使人过目难忘,浮想联翩。
文如其人文自远,人如其文人自清。曾锦添先生无论为文还是做人,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河源文坛,无愧于读者,无愧于生他育他的故土。
诚然,曾锦添先生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描写过于琐碎,有的还缺乏思想内涵。
自然,文学之路是漫长的,创作追求也没有止境。愿曾锦添先生继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挖掘出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亮点,在创作中表现直指世道人心的人物和事件,创作出更多彰显大主题、大悲悯、大关怀的俯仰高歌的震撼之作。
新闻推荐
漫画/小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支付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消费时使用银行卡结账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